产业设计与产业确定的路径
一、产业设计的假定
(一)产业设计的涵义
所谓产业设计就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对某一空间范围内产业布局的通盘考虑和安排,以期达到资源综合利用率高、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低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其中,一定的技术条件,不是指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国家所达到的技术水平,而是指目前世界同类技术的最先进水平;一定的空间范围是指以某一主导产业或若干个主导产业为中心所形成的一个区域;对产业布局的通盘考虑与安排是指以特定的主导产业为产业设计起点,根据产业间关联程度的高低以及产业正产品、负产品可以转化利用的程度,在既考虑企业市场竞争效应又考虑企业规模效应的前提下,对相关产业的事先安排。
(二)产业设计中的基本假定
(1)经济人假定。经济人既包括作为产业和市场主体的企业,也包括设计产业和制定产业市场规则的政府。不过,作为产业和市场主体的企业“利己利他性”中的“己”,仅仅是指特定的企业,而政府的“利己利他性”中的“己”,不仅指政府本身,而且也包括政府所代表(或管辖)的特定空间或区域内的公众在内的整个生态环境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也包括构成不同产业的企业)。总之,经济人假定是产业设计的动力核心与基础保障。
(2)市场性假定。即构成产业的企业都是在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引领下从事着一切“利己利他”的经济活动。纵使是政府也从“利己利他”的角度,制定相应的市场运行规则,而且保证自己也遵守这些市场运行规则。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地区经济水平及其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企业与政府这两个参与者最终博弈的结果。
(3)技术可得性假定。这一假定保证任何先进的技术、适宜的规制通过市场的等价交换都是值得且可以获得的。即个人、企业、政府、国家间不存在任何技术壁垒。事实上,任何时代技术壁垒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从技术角度来看,产业设计是.有技术层次的。
二、我国实施产业设计的必要性
(一)我国严峻的气候、环境、资源压力
(1)我国严峻的气候、生态环境。据2007年1月初IPCC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我国上一个世纪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而20世纪的后20年又是上世纪100年中最暖的20年;近150年中最暖的10年有8年出现在过去10年中。
2006年12月我国科技部、院和气象局也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预测,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增加1.3~2.1摄氏度;由于平均气温增加、水蒸发增强,将直接导致水资源短缺、干旱与洪涝频发、土地沙漠化加剧、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山地灾害加剧、大气成分改变及海平面上升等。
新的证据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有99%的可能性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增长型经济理念的进一步强化,人类从界索取的越来越多。同时,大量不可再生资源被低效率消耗着,大量的温室气体排向大气层,大量的废物、废水等有害物倾入江河湖海,以致不仅维系人类基本生存的条件进一步恶化,而且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生态环境系统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
(2)我国严峻的资源压力。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维系人类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草地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1/3和1/2;支撑经济增长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
在我国刚刚过去的20多年里,无论经济持续增长的速度,还是经济增长的增量都创造了新的人类奇迹。但是,这种增长是以大量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有资料显示,1990~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增长100%,天然气消费增长92%,钢消费增长143%,铜消费增长189%,铝消费增长380%,锌消费增长311%,10种有色金属消费增长267%。人们不禁要问,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资源消费如此快的增长,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要素还能支撑多久?
(二)粗放型增长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
尽管我国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就提出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直到今天,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成效仍不明显。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比美国、欧盟、日本分别高2.5倍、4.9倍、8.7倍。其中石化、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纺织等产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3%、欧盟的16.8%、美国的28.6%,等等(姚先国等,2006)。
我国政府针对经济增长中能耗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实,明确提出2006年要使GDP单位能耗降低4%和污染物排放量降低2%的目标,但是,2006年我国实际GDP单位能耗仅降低1.21%,实际污染物排放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同时,重特大污染事故仍在频繁发生。仅就2006年8月20日至9月8日被媒体曝光的重大污染事件就有:吉林省吉林长白山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违规生产,导致松花江支流牛亡牛河污染,污染带长达5公里,甘肃省徽县有色金属冶炼公司10年超标排放含铅烟尘,导致周围乡村368人血铅超标,住院人数达179人,其中171人是儿童;湖南省临湘市两化工厂将超过国家标准1000多倍的高浓度含砷废水直接排入饮用水源,造成岳阳县城8万多居民饮水困难(熊跃辉,2007)。
可见,不仅我国的资源综合利用率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污染物的排放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的生命正造成日益严重的威胁。
(三)我国产业设计水平低下,产业组合设计对生态环境重视不够
虽然在我国当今国家级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其他形式的各种开发区的建设中,产业设计的理念在有意或无意地被使用着,但是,从开发区产业设计水平来看,产业设计还是低层次、低水平。对生态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还不高,产生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仍相当严重。研究发现,这既与企业在追求产值增加、利润增长过程中产业设计理念一直没有形成有关,也与政府、企业、公众对产业设计技术手段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显然,面对相对稀缺的资源、资源消费快速增长的势头、较低的资源综合利用率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进一步增大,若不切实转换经济发展理念,探寻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那么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将无以为继。
在一个地区的中能否实施产业设计,不仅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而且与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政府控制资源的能力、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心理承受力以及技术水平有关。
(1)作为产业设计主要参与者的和政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按照产业设计的基本假定,企业作为产业设计的利益相关者,对自身利益不断追逐的特征不会有任何改变。同时,企业理性的假定,可以保证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在相对苛刻的技术、环境要求下,企业会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对自身短期利益的追求。同样,作为产业设计主要参与者的政府,也具有在实现社会总财富最大化的前提下,保证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最低的要求。政府理性的假定,可以保证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制定有助于产业市场发展的市场规则,并能暂时牺牲部分实际利益,以一定数量的或财政转移或补贴或信贷优惠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激励企业治污投资、资源再利用技术创新和引进先进清洁生产技术,以达到持续不断地为自己创造财富(通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增加税收等),又间接不断地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目标。当然,这将是一种动态均衡,它取决于政府与企业的实际博弈。
(2)我国经济在经历了最近20多年的长足发展之后,国家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2006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了20.94万亿元人民币,财政总收入达到了3.93万亿元人民币,国家外汇储备超过了1万亿美元。因此,我国政府已完全有实力在产业设计中,对所涉及企业在改进资源利用水平上给予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确保企业的利润不会减少的情况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所增强,那么企业尊重生态环境将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否则的话,企业将面临极其严厉的市场性或行政性惩罚。
(3)我国加入WTO已有5年的历程,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融为一体。按照市场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则,一切先进的清洁生产设备、清洁生产技术及治污技术,只要我国的企业或政府有实力,从理论上来说都具有可得性。
(4)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完善,为参与产业设计的企业和政府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博弈平台。新自由主义者以“经济人”假定为基础,不仅对凯恩斯“政府完全理性”的假定进行了批判,而且把经济人对利益的追逐推广到对政府官员行为的分析中,即政府的行为同企业行为一样,也具有追逐利益的特征(陈躬林、井辉,2000)。在产业设计的运作中,政府与企业作为两个主要参与者,在相对完善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博弈,满足产业设计目标的博弈解是存在的,这是一种动态的可以不断改进的均衡,帕累托最优可以逐渐逼近。
四、产业确定的基本路径
产业设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不仅要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而且要有生态学、政府行为学、数学、统计学、工程学、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做支撑。因此,要完成一个特定区域空间的产业设计,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无法完成,通常要组成一个产业设计团队。
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在某一特定的区域空间确定发展产业,可遵循如下基本路径:
(1)选择特定区域空间的一个或若干个主导产业。在选择主导产业时,一要考虑从当地优势资源中,筛选出1~2个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二要考虑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三要考虑主导产业长时期或者仍可以成为新的主导产业的主要从属产业(这主要取决于技术推进的速度)。
(2)根据主导产业规模,确定相应主导产业企业群。为保证产业市场具有竞争活力,必须有意识地控制或约束主导产业企业的规模,以便借助市场竞争的力量,促使主导产业中的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不断提高主导产业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尊重、回报生态环境的意识。
(3)根据主导产业的正产品、负产品及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关联程度的高低,选择从属产业。应根据主导产业的正产品、负产品确定从属产业,主要从产业链的角度考虑产业发展问题。但是,这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产业链的概念,因为在产业设计中,把主导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有形或无形的物品均看成是产品,而只把主导产业想要生产的产品看作是正产品,把主导产业为生产正产品而伴随产生的其他物品看作是负产品。负产品可以分为如下4类:可回收利用但对生态自然环境无害的负产品(要回收)、可回收利用且对生态自然环境有害的负产品(必须回收)、不可回收利用且对生态自然环境无害的负产品(可以不回收)和不可回收利用且对生态自然环境有害的负产品(严格限制)。从产业设计角度看,不仅主导产业的正产品要通过市场与其他产业或消费者发生交换,更重要的是必须实现对这4种负产品的“消化”。事实上,目前国内外对根据主导产业的负产品确定从属产业的研究比较少,特别是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研究的就更少。因此,它成为产业设计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应注意的是选择主导产业的从属产业,还必须考虑从属产业之间的联系,即从属产业之间的主产品、负产品的相互交换的形式和条件等。
(4)根据产业的可能市场规模,确定产业各自的产业企业群,其思路与根据主导产业,确定相应主导产业企业群的方法大同小异,不过随着产业种类的增加难度更大。
(5)根据产业的正产品、负产品及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的高低,确定从属产业。然后,依此确定其他相关产业及企业群。
五、结束语
产业设计概念从产业规划、设计的理念中独立出来,适应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产业设计理念的基本落脚点就是通过对经济发展中产业(企业)的合理安排,保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产业设计也体现了市场对经济资源、自然资源在产业层次的基础配置。以保证同一产业企业间的有序竞争。
产业设计把政府看作是参与产业设计的两个基本主体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政府与相应企业的博弈中,政府不仅在博弈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这种博弈是一种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因此,只要调整好政府的博弈行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帕累托最优是可以逐渐逼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