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公平与解放效率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公平;效率;和谐
正确的理解公平与效率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统筹协调的处理两者的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建立既解放效率又和谐公平的联动机制;就是要搭建好公平的平台,正确处理各种影响公平发展的矛盾;就是要为效率的发挥创造环境和条件。
一、正确认识公平
公平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公平应是和中国建国初期人们追求生存时的公平不同。人们的需求向多元化、层次纵深化的方向发展。在安全、交友、尊重、自我实现等各个方面的需求表现出来。因此这个公平不单纯的是收入公平和机会公平,而还应该包括公平的平台、具体的公平和抽象的公平等内容,是全面的和谐公平。如、、司法、社会保障等公平的平台,这是除抽象公平和具体公平之外的公平,具有“软公平”的特性。分配结果相等、具体违法者在面前一律平等具体公平。分配规则、分配尺度、分配过程、机会均等的抽象公平。
因此,公平的概念是指社会成员之间对社会资源或权利等享有具体或抽象的、不分差别的占有、使用、受益等权利,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要正确理解公平的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它当且仅当存在于具体的、现实的社会中,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一定时空内的一种平等。如按劳分配只能对内部实行的一种分配,而不同企业间可能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2)它相对于私而言,属于公共的平等,是多数主体在同样的范围内拥有相同的地位、权力等。如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对具体的个人,那一部分具体的财产属你所有,却不能明确的分割出来,仅是在公共范围内的权力。(3)它包含具体的平等和抽象的平等。(4)公平与平等的概念不相同,平等仅指两个以上的主体在某个具体方面相当、无差别。而公平更多的是指正义或者公正。(5)公平还包括平等的承担与权利相对应的义务。
二、正确认识效率
效率是指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或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效率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一种资源的效率是人类以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评价的,而且应该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来判断,不是单个人的。一般来说人类从两个方面来判断效率的高低。一方面如果单位资源凝结的人类一般劳动越多,就说这种资源的效率越高。另一方面如果单位资源的消耗能极大地满足人类的欲望就说这种资源的效率高。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种资源的效率仅仅体现在它交换过程中获得的利润上,利润越高就说资源配置的效率高。所以一些经济学家对效率的定义为:指的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投入或成本就是利用一定的技术生产一定产品所需要的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又包括人力资源;既包括无形资源,又包括有形资源。产出或收益指的是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投入一定的资源生产出来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或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物品或服务,既包括有形的物品,又包括无形的服务。
一些人在对效率片面的认识下,就产生这样的一种错误理论:利润是资源配置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为了取得利润就必须进行交换,就得走市场经济;认为市场经济是最具效率的经济,而且是取得效率的唯一途径;甚至得出效率也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把市场经济捧的很高,对影响留给生产者最终利润的收入分配政策也有排斥的倾向。认为我们政策的价值取向应是维护市场经济,保护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实行效率优先的结论。总之,其实质是排斥公平。
这种思想存在三个错误的认识。(1)把交换看成是取得效率的唯一途径,而且仅仅是取得利润的手段;利润看成是社会发展的目的;(2)更是把属于生产力范畴的效率也看成是一种生产关系。(3)这种认识排斥公平,只强调个人效率,忽略共同效率。实际上“利己”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交换也是人类满足欲望的手段,这是人类的现实本质。人类可以采取自给自足、公共生产等多种方式取得效率。
因此,要全面的理解效率就要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要以它在实际中起的作用来衡量;另一方面,要以它能否实现人类共同的利益最大化为标准。不能把西方的价值观念搞“拿来主义”,强加在我们的资源配置上,要实现中国化。具体在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就是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去做,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各种资源的配置,树立低利润不一定是低效率的思想。尤其是各地要实事求是的挖掘本地资源的潜力,包括物资资源和精神资源的潜力。对开发难度大,经济效率低和一些空闲资源,只要对发展有益也要开发。加大对教育、基础科技等公共资源的投入。教育是明天的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公共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要素。
三、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人类发展的最终是人类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支撑者是个体的人。因此保障个体人和人类共同体的利益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任何影响这一发展趋势的行为都是人类决不允许的。效率是支撑人类走向这一目标的物质基础,公平是影响这一目标运行的基本环境。因此,协调处理二者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两方面的观点,一方面认为是一种替代关系,即公平与效率的普遍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1)一个社会要实现公平必然要在经济基础上找路子,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以缩小收入差距,才能真正的实现公平。而这种做法导致生产劳动主体的劳动积极性、能动性下降,影响他们对生产劳动的热情,损失潜在的劳动力和现实的劳动,使投资下降,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得不到提高,从而使生产劳动保持现状或降低生产劳动;不利于有效的进行生产,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影响经济增长,社会不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公平。(2)相反,一个社会如果注重效率,就会使收入差距拉大,造成贫富悬殊。这种差距的拉大从单次的经济行为来看,不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影响。但经济的发展也是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在无限多次的经济循环中它的效果就会显现出来。这是因为投资是收入的函数,新一轮的经济循环总是用前一轮收入的一部分和一部分新的资金作为投资,通过生产或者流通发生资金增值;完成了一次经济循环。在多次循环中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使贫穷的聚集与富余集中并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马太效应,最终影响社会的稳定。
在这种观点下,产生了效率优先论,公平优先论等思想;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起过积极的作用。但这种思想也是片面的,只强调公平或者效率中的一种,也就是说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
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平与效率之间是统一的关系,即公平与效率的特殊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1)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发展生产劳动是一个社会永恒的主题,只有发展出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生活的需求,也才能使需求向更高更好更舒适的方向发展。(2)发展效率使生产劳动的活力迸发,促使劳动、资本、土地、资源和企业家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提高自我的发展能力,给公平创造了前提条件。(3)发展效率给社会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平创造了可行性条件。(4)反过来,社会公平可以给社会效率的发展创造条件,一个公平和谐的生产环境,是生产劳动者主体的利益得到保障。(5)社会公平也是在维护生产劳动主体的服务对象和生产空间。使生产的产品有市场,不发生滞胀;有更多的人来消费,并能有收入来保障消费;也可以使生产能进一步发展有了足够的空间,使生产劳动主体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种观点也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只强调矛盾的特殊性。 通过上面对各种观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统一与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既斗争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影响、相互否定、相互反对和相互限制又相互促进。公平与效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犹如一颗大树的主干和侧枝的关系。不要主干树就长不高长不大,也不能成为有用的材料;不要侧枝树就缺乏营养,树长不好,甚至夭折。总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总是突起主干然后平衡,再突起再平衡,周而复始,才成为一棵参天大树。但尤其要注意的是公平与效率的对立统一关系,并不是自发就可以实现的,只有在公共权利的调节下,才能形成这种关系;否则就是空谈。
四、正确处理中国现阶段的公平与效率
效率只能给公平创造物质基础,有了效率并不能就意味着实现了公平,它们之间不是“同一”的关系;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它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要实现统一,就要建立效率与公平之间的联动机制,统筹兼顾的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1.解放效率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基础比较薄弱,人民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解放效率,用较少的资源获得较高的使用价值是解决当前矛盾的主要途径。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追求效率的目标不能变。十七大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注重公平,这绝不是把效率放到了次要的位置。
解放效率,核心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要素的活力,处理好三方面的宏观问题。(1)实行产权制度的改革。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实行所有权与使用的分离。尤其是对使用权进行合理的分割,促进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是使用权能有效地参与竞争,提高资源的效率。(2)在分配方式上下工夫。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和其他各种分配方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弊端。要看为谁分配,谁主持分配,怎样分配,能不能是各方的利益均衡。(3)加快对公共效率的开发。对缺乏个体效率但有公共效率的资源,政府要合理的开发配置。
解放效率,具体到微观领域就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一方面要节约资源,改变靠开采、出售、使用廉价的资源而支撑的增长。尤其要珍惜民脂民力;拉长产业链,出售终端产品,高端产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化发展道路。(2)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发挥劳动者的能动性。给劳动者树立努力就可以实现高质量生活的信心。(3)税收政策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引领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有保有压。保先进生产力所代表的效率;压落后的、不合事宜的生产方式。要改掉以往的思维方式,不要从最敏感的收入环节着手调节公平,而应该选择在生产、消费环节上调节公平。降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加资源税、消费税。尤其是高档消费品、高端产品、奢侈品、遗产等要加成征税;而对一些生活必需品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让一些人都能消费得起、消费得了。(4)对资源要进行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有效地分割资源的所有权,促使使用权的有序合理的流动和参与市场竞争。
2.和谐公平
和谐公平,就是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协调各方的利益,使社会主义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给追求自己生活目的的人,一个舒适的生存生活环境。团结人民大众的力量,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平台,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这里面有四个问题需要澄清。(1)先富不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后富也不是我们发展的目的。没有先富者的探索,创造和给后富创造条件,后富就不会快速的崛起。这就如水流,没有浪头水的冲刷渠道,就不会有后面的快速行进。看问题要全面,这仅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是发展的全部。(2)贫富的差距也要正确的看待,贫富差距在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是存在的,要承认事物之间的个体差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不能只看相对差距,还要看绝对的发展,要看富人和穷人发展的快慢。所以我们不要以国外的基尼系数来说事,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超过了警戒线;基尼系数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有他的现实性,至少对中国来说不大适用。(3)继续深化改革的方向不能动摇。我前面也讲了,人们认为经济效率就是获得更多的利润,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导向下,对正外向性的资源就不开发,影响了总体效率的提高,进而影响了公平的物质基础。有的专家认为,是价值观念导向和改革开放的结果。这种因噎厌食的想法我们不赞同,我们不能就此否定改革。关键是革除弊端,开放创新,深化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公共效率,给社会公平创造条件。(4)中国的老百姓维权意识在提高,对公平的追求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对公平的追求是一种理性行为。中国老百姓对公平的理解集中地体现在、经济、司法、就业、道德等领域。对权利拥有者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挥霍公权;占用公共空间、吞噬公共利益、权不为民、不惜民脂等行为不满意。对执法不严、惩治不力、以权压法、权钱交易等司法腐败问题感到不满意。对非法经营、胆大妄为而起家的企业家;对为富不仁,不惜民力的企业老板; 对以恶养恶,道德沦丧者;对包养情妇,花天酒地的行为等社会问题心理不平衡。
纵观以上几点可以得出:(1)中国目前的公平不在收入的多少,而在于来源的合法;(2)不在分配的多少而在于怎样分配;(3)不在于制定多少政策而在于切实的执行。老百姓强烈呼吁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人民大众搭建公平的权力平台,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公平。
3.建立效率与公平之间的联动机制
正确处理中国现阶段的公平与效率,就是要处理好个人效率与共同效率、抽象公平与具体公平的关系;个人效率的发挥与共同公平的实现,建立效率与公平之间的联动机制。形成一个既解放效率又和谐公平的调控体系。
(1)要把公平建立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因此,我们的公平应该建立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提高效率,解放效率,才能不断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的需求。通过效率的提高,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和服务;把效率从追求利润的简单目的下解放出来,生产出符合我们需求的使用价值的物品和服务,给社会公平创造条件。
(2)要把效率建立在社会公平的体系中。社会公平是效率快速提高的基本环境。没有社会的公平,社会的财富就愈来愈集中化,社会矛盾尖锐化,效率运行的风险就会突出化。只有社会公平,才能使大多数人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信心充足;给效率的发展提供了服务对象和发展的空间。
(3)依靠法治和政策是建立效率与公平的联动机制的基础。法治和政策具有全面性、稳定性、连续性等特点。只有以此为基础,才可以使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机制更具有持续性。尤其是要贯彻税法与预算法的精神实质,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
[1]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用书编写委员会.经济基础知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2]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教材编写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3]王庆功.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公平与效率[J].新华文摘,2008.
[4]甘肃省高校系统教材编审委员会.马克思主义[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上一篇:论和谐衡阳构建的对策
下一篇:浅议全民质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