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全民质量意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霖 时间:2010-06-25
  摘要:质量是全社会的事情。全民质量意识的缺失,成为引发国内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国外引发“质量门”事件的关键因素,也成为部分跨国公司在华销售产品采取国内国外双重标准的借口。因此,通过多层次多方面的质量培训与,树立全民质量意识,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关键词:全民质量意识;树立;质量教育
  
  引言
  
  近年产品质量问题和产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国内市场大肆泛滥的假冒伪劣产品,甚至于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毒奶粉”、“毒大米”等产品的频现,到国际市场中国造产品引发的一系列“质量门”事件,使中国产品遭遇空前信用危机,均暴露出我们产品质量存在的隐患。还有一个更值得普遍关注的现象,在国内市场,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中,除去中国本土的一些企业,其中不乏知名企业,还有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知名跨国公司也赫然榜上有名。在指责监管不力、缺位等诸多声音背后,笔者认为造成现今现状的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全民质量意识。正是全民质量意识不高,对许多产品、事件采取了得过且过的态度,才造就了今日的假冒伪劣产品横行,质量事件频发的现象。
  公司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一般从三个层次分析其所处的环境,经过论证后作出最后的决策。其中的一个层次是研究公司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分别从、法律、人文地理、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等角度剖析。对于社会文化,跨国公司重点关注的项目中,就涉及到社会对质量的态度,对环境的关注度等。作为公司而言,以最小的社会责任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始终是其追求的目标。中国消费者长期传递给商家,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是温和、谦逊、友好和忍耐的形象,这就使经营者对中国消费者产生误区,认为中国消费者对质量所持的态度是“过得去”型,只要不伤及人命,不涉及财产损失,产品小有瑕疵,中国的消费者对自己的权益不太会去维护,损害了其利益并不会带来太大的负面效应。笔者仍清晰的记得,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引发之后,肯德基仍是食客爆满,雀巢奶粉被查碘超标后,其他产品销售仍旺等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内知名企业在利润驱使下,以牺牲产品质量,损害“上帝”为代价,获取短期的高额利润;跨国公司在华销售产品采取国内国外双重标准,当产品被查出质量问题时,有的企业辩解为“适应中国市场特点做出的调整”。
  
  一、全民质量意识提升的意义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市场特点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出这样的调整?”答案中应包含这一条“全民质量意识不高,可以实施差别待遇。”当我们的法律体系尚需时日加以健全完善,当我们的监管体系尚不能从容应对处理众多的质量问题时,全社会的质量监管成为解决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的有效途径之一,全社会质量意识的普遍提升,成为减少和杜绝不合格产品的利器。
  日本在20世纪40年代时,其制造的产品质量极为低劣,当时的“东洋货”被世人视为“低劣产品”的代称。但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确立了质量兴国和教育立国的战略方针。先是从美国请来戴明博士等质量管理专家讲学,向美国虚心学习统计质量控制理论和技术,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质量人才,又把质量培训与教育贯穿于质量管理始终。到20世纪60年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日本,创造性地发展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先后提出了“品质圈”、“TQC”、“CWQC”和“全社会质量管理”等新理论和新方法,还培养了一大批各种层次的质量人才。不到半个世纪,日本的汽车、钢铁、家电等一大批产品,质量超过欧美国家,位居世界前列,日本也一跃而起,成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究其原因,对产品质量的执著追求功不可没。这种执著,不仅仅是来源于企业自身,而是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塑造了今日日本产品高质量的国际形象,成就了日本经济强国的地位。
  与日本类似的,还有诸如以色列、亚洲“四小龙”等国家。中国现在已然是制造大国,但想成为世界的制造强国,质量问题则是我们必须正视和克服的。综观各国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发展的过程。在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已进入到质量型经济发展阶段。数量型经济与质量型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经济发展以数量增加为主还是以质量提高为主。经济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是一种具有内在性的普遍趋势,它是由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国际贸易和资源利用的演变特点所决定的。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由数量型经济向质量经济转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质量问题将取代数量问题而上升到首位。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如果这个时期不能明显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就会严重影响经济的有效增长,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不利于中国向制造强国和经济强国迈进。   二、全民质量意识提升的途径
  
  质量是全社会的事情。我们不能把质量仅认为是的本职工作,政府的职责所在。质量,也不是单靠某个部门、某个企业或某项技术就能做好的。只有全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和各部门的广泛参与、共同关注,全面提升质量意识,我们的质量,无论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还是生活质量,才可能有一个质的提升。
  质量意识实际是指人们对质量问题的主观认识。很多时候,对于质量问题和质量意识,我们大都认为这是企业所关心的问题。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当我们的权益受到损害时,去指责的是生产厂商和经营者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企业对质量的忽视和对金钱超乎一般的重视。在市场条件下,全民质量意识由消费者、企业、政府的质量意识所构成。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消费者要求企业能够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向政府要求保护合法的权益;企业必须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同时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并且要求政府保护合法的权益;政府在对企业监督、检查并给予奖励的同时,必须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三个基本成分的质量意识存在着互相关联、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事实上是形成了社会质量意识链,这个链的正常运转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与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在这个链条中,每一个成分都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扮演着这三个角色中的某一个,并非一成不变。在这个链条中,消费者的质量意识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尽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高质量的产品需求越来越旺盛,但对于产品质量知识,相对而言是匮乏和贫瘠的,对于应用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是淡薄的。
  加强质量培训与工作是解决质量意识的途径之一。通常,质量培训与教育工作包括三个层次与三个方面的内容:三个层次是高、中、低(即普及型)。三个方面是学历教育、专题培训和全民质量意识教育。一般来说,高、中级质量专业技术教育,质量博士、硕士、学士和大中专学历教育应由高、中等院校承担,专题培训班和普及型质量技术教育可由行业、地区以及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协会培训机构承担;而低层次的质量培训与教育,即全民质量意识教育则必须由各级政府支持和倡导,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媒介等来共同承担,受众则是全社会所有人员,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从原材料供应商到产品生产者,从产品经销商到产品消费者,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老人还是小孩等。我们国家目前质量培训与教育的现状则是高、中层次匮乏,低层次缺乏;学历教育刚刚起步,专题培训有限开展,而全面质量意识教育则有待开展。作为与质量培训与教育低层次相对应的全面质量意识,在尚未形成普遍共识。社会质量意识链上消费者质量意识薄弱,企业为获取短期利益,缺乏自主提高质量的意识,政府质量意识不到位,即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即相应的产品质量责任的法律制度尚待建立和健全。应该说,全民质量意识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高层次质量培训与教育的,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的开展也缺乏相应的动力和压力。
  因此,树立全民质量意识,开展全民质量意识培训与教育,对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有利于减少和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提升中国经济实力,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无小事,从身边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自己。
  
  :
  [1]杜苏.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民质量意识[J].中国质量,1997.
  [2]增强全民质量意识,实施《质量振兴纲要》:第3卷[J].中国技术监督杂志,1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