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对策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少数民族自治州;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众多且分布广泛,这些地区产业普遍短暂,化进程相对发达地区进展缓慢。当前,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对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一、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分布在8个省(区),本文主要选取15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即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青海海西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从表1可看出,当前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状况和结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大
2007年,第一产业全国平均水平是11.3%,在15个自治州中,只有青海海西的第一产业占2.8%,其余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两倍的有10个自治州,有7个自治州的第一产业占比相当于我国1978年的水平。只有吉林延边和云南迪庆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
(二)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普遍偏低
第二、三产业全国平均水平是48.6%和40.1%,15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只有巴音郭楞州和海西两个自治州的第二产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占比只有延边和迪庆两个自治州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工粗放,关联度低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仍主要靠初级产品获得产值的增长,深加工度极低。由于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远、不便,致使第一产业的商品率低。第一产业内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良种化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绿色基地等方面建设相对落后,农业基础地位薄弱,第二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14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重工业在工业增加值中占比高达70%,最高的黄海达100%,均以矿业和初加工工业为主,工业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资源的高消耗,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难以获得附加值。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尤其是、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落后,严重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另外,三次产业间及工业内部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间发展脱节,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分工的深化、细化和融合远远不够,研究、开发、营销、品牌培育等关联产业发展滞后。
(四)产业的科技含量低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二、三产业科技含量普遍偏低。农业发展大都停留在依靠资源的状态,许多的设备是东部地区的淘汰设备。加工工业在低技术水平上发展迅猛,而在高技术水平上发展缓慢,致使产品结构更新、技术结构升级缓慢。第三产业中的、物流、交通运输、教育、卫生、文化等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产业构成科技含量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迫切需要产业结构升级。
二、优化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是加速化进程、加快缩小与其他地区差距、实现追赶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对策如下:
(一)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
要根据市场需求主动、积极地采用新技术来调整产业结构,并使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并引导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同时,对落后产业及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效益低的产业应坚决关、停、并、转。在对待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应与时俱进。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存在封闭、保守、求稳、守旧等相对落后的观念,导致开拓创新精神缺乏,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不强。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吸纳先进文化代替守旧文化,学习新知识、新信息,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形成少数民族地区新型文化观念,以文化结构的更新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二)推进农业稳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农业转变
农业在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应继续稳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农业发展的主线。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按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原则,发展生态型、外向型、效益型农业,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之路。要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工业污染少,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进程,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测,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以此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落实国家各种支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培养新型农民。搞好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产业
旅游业已成为一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长远看,应按照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促进旅游和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开发旅游新产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要发展壮大旅游,引进外资,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旅游诚信度。加强民族地区与周边地区和国内外旅游业的合作,建设游客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加强旅游地的宣传和促销,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
(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各民族自治州有的资源丰富,如,云南的水力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延边州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有的区位条件优越,如云南大理、新疆伊犁、吉林延边,这些地区地处边疆,是区域的贸易中心、要道。有的自治州土地肥沃,有的以山地为主,有的以戈壁为主,地形各异。产业发展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经济处于封闭状态。对此,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加快地区的开放进程,促进产业发展从封闭走向开放,加快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步伐,走有特色的市场经济道路。民族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应注重发展资源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强化和提升传统工业的新型化,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摆脱传统工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困境,促进传统工业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抗风险能力强的产业链条。目前,民族地区的产业在社会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抓住研究、开发、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等关键环节,由单纯的产品制造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环节延伸。支持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业的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摆脱工业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的关键。应顺应产业融合、分工细化的要求,从提升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促进发展模式转变的高度,重视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鼓励在传统服务业中创办新兴业态。以产业链为纽带,引导制造业中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的分离,加快分工社会化进程。在服务业方面,应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在银行、证券、保险、铁路、民航、邮政、电信等领域扩大开放。
(五)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1、转变职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尽快清理和废除不适应深化改革开放的法规和文件,减少行政审批程序,为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企业的后顾之忧,促进企业改革和技术创新,按国家法规、市场经济和国际通行规则尽快修订和完善民族自治地方法规,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和服务能力。
2、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交通、电信等相对落后,政府的扩大内需政策应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在增量投资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邮电、能源等基础产业的投入,从税收、财政政策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基础产业的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3、解决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和优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民族地区财政实力有限,对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的产业项目,中央政府应给予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先权。财政可采取贴息的办法,解决基础产业和重点项目的资金来源。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开征专门用于开发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基金。特别是对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重大工业项目等方面应重点扶持。
4、以开放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地处边境地区的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问题上,中央政府应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对推进开放过程中的难题进行梳理,集中解决。如,吉林延边州的对外通道建设问题、延边州与俄罗斯和朝鲜的三国旅游直通合作问题、边境地区的交通道路建设等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协调,积极推进。又如,推进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进程,国家应给予高度重视。
上一篇:吉林省新型工业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