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贡嘎县农牧户收支状况分析
一、西藏自治区贡嘎县概况
该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区和江南高山宽谷区,境内高山纵横起伏,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3750m,气候属于半干旱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发育了温带半干旱河谷灌丛草原植被。气温日差较大,年较差小,冬、春寒冷多风,形成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7.2℃-8.5℃,最暖月平均气温15.5℃-17.0℃。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3190小时。常见的灾害有旱、洪、风和农作物病虫害等,其中风灾最为频繁,年均大风日40天以上,集中在2-4月。年降水量370毫米左右,季节差异显著,雨季降水集中,6-9月份降水量占年总量85%以上。高寒、干旱生态环境限制了农牧业发展,降水量不足与时空分布不均也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该县区位条件优越。泽当镇至拉萨市的柏油公路横贯境内,距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98公里,距山南地区、、文化中心——挥当97公里,西藏自治区最大的航空港——拉萨贡嘎机场位于该县。该县也是农业生产大县,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油菜等,畜牧主要有牦牛、犏牛、黄牛、山羊、藏猪等。
二、研究方法
(一)取样及分析方法
本次调研共随机抽查了82个农牧户,取得有效样本72个,富裕户、中等户和贫困户的比例为3:4:3。根据人户调查资料,整理出农牧户收入、支出的详细情况,并录入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使用频数分布分析对数据按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观测量在不同水平上的分布情况,以便对数据的数量特征和观测量分布状况有一个概括的认识。使用统计软件SPS10.0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调查内容
1、农牧户收入状况(包括现金收人和实物收入)。农牧户实物收入中自食自用部分按自治区统一价格核算,出售和交换部分按出售价格和交换价格核算。主要调查收人来源及数量。因统计不便或数量较小,农家肥、薪材等项目在以往农牧户调查中往往被忽略不计。为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该地区农牧户收入现状,本次入户调查将农家肥、新材等列人统计目录,并按估计价格将其换算成收入。
2、农牧户支出状况。
主要调查本年度支出项目及数量,包括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性支出。
3、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拥有的生活及生产资料状况,家庭成员受程度,劳动力等。
(三)研究目的
详尽 掌握该地区2003年农牧户收入和支出状况,分析该年度农牧户收入与支出的现状、结构及特点,找出阻碍农牧户收入增长的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将本年度资料与相关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为本地区制定农牧业发展规划、农牧民增收策略等提供基础资料。此外,可为本地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等专题研究提供基本资料
三、数据分析
(一)收入状况
1、农牧户收入来源。收入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农牧业生产收入,另一类是家庭其他收入。农牧业生产收入主要来自以下方面:(1)种植业收入,主要播种青稞、小麦、土豆、少量的油菜等;(2)养殖业收入,主要有藏鸡(肉、蛋)、藏猪等;(3)畜牧产品及其粗加工收入,主要包括鲜奶、羊毛、牛肉、羊肉、酥油、奶渣、牛羊皮、出售活牲畜等。鲜奶在畜牧业生产中一般被加工成酥油和奶渣,直接食用或出售的数量都很少;(4)其它农牧产品,主要有农家肥、薪材等。家庭其他收入主要包括:(1)个体运输收入;(2)外出打工收入;(3)工薪收入(合退休金);(4)人情收入等。
2、收入现状。人均收入3442.19元,单个农牧户收入状况:(1)小麦、青稞收入在1000~16000元不等,波动幅度很大,主要与各农户的耕地占有量相关。该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在60%以上的农户约占总户数的36.1%,比重超过80%的农户约占总户数的7%。这部分农户的增收难度大,如及时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增收空间也是很大的;(2)酥油、奶渣收入在 400~1100元不等,占总收入的比重较为稳定,在5%~10%问波动;(3)打工收入和个体运输收入在1000~30000元不等,农户间的差异最大,主要与户主的文化程度、劳动力、思想开放程度等有关。该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大于60%的农牧户占总户数的11.1%,有12.5%的农户本外出打工,该项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农牧户占总户数的10%;(4)农家肥和薪材等收入最为稳定,在200~600无间,占总收入比重约为3%~6%。
该地区总体情况:(1)小麦、青稞收入约占总收入的43.46%;(2)酥油、奶渣收入约占总收入的4.7%;(3)打工收入和个体运输收入约占总收入的31.8%,与该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相比,这个比例略低,将区位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今后增收工作的关键;(4)农家肥和薪材收入的比重约为2.7%,近期随着农户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其比重将会逐步缩小;(5)其它各项零散收入约占总收入的17.34%。
3、收入性质结构。(1)第一产业收入:总收入均来源于第一产业的农牧户约占总户数的10%,该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在70%以上的农牧户占总户数的52.78%;(2)第二产业:该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在4O%以上的农牧户占总户数的20.8%,比重在10%以下的有20.8%的农牧户;(3)极少数农牧户有第二产业收入,集中在小规模的粮、油、面粉加工上。
该地区总体情况。第一产业收入和第三产业收入并重,二者合计占总收入的93.15%,第二产业收入约占总收入的6.85%。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约占总收入的31.81%。
4、纯收入及现金收入状况。人均纯收入2098.87元,人均现金收入1258.39元。现金收入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部分:运输收入、打工、出售牲畜收入、人情收入等,极少数农牧民有工薪(含退休金)。11.1%的农牧户无现金收入,其生活和生产支出中需要的现金主要靠实物或劳务交换,也有部分农户依赖于贷款或借款。5.7%的农牧户家庭人均现金收入超过8000元,富裕户劳动力较多且文化程度较高,现金收入主要来源于个体运输、商贸业及工薪。中等及贫困户劳动力少且素质不高,现金收入来源于传统的农牧业,而运输、服务、商贸业方面的收入几乎为零。现金收人比例是农牧户获取的现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是衡量农牧户获取现金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样本统计出该地区农牧户现金收入比例为39.39%,其余均为实物收入。11.1%的农牧户收入均为实物收入,过半的农牧户实物收入比重超过70%,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该地区的购买和消费。
(二)支出状况
1、农牧户支出项目。支出项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性支出,主要花费在食品、衣着、文教、医疗保健、、电费、其他(包括人情意外支出、洗涤用品、通讯、房子装修、家庭设备、煤气等)等;另一类是生产性支出,主要花费在肥料、种子、能源、雇工、饲料及机械投入等。
2、支出现状。单个农牧户状况:生活性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在70~90%间波动,比重超过80%的农牧户占总户数的80%。生产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在5%~20%间。恩格尔系数在50%~70%间波动。对于贫富程度,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的标准是:恩格尔系数>59%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为富裕。根据此标准:已达小康户比重为6.94%,富裕户比重为5.56%。
从整体情况来看:人均支出1996元,生产性支出占总支出的16.7%,生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83.3%,恩格尔系数为52.67%。
四、农牧户收入、支出构成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特点
1、生产性支出比重较为稳定,文教、卫生等支出比重上升。农牧民对农业生产的投资虽逐年加大,但远落后于生活性支出的增长,生产性支出比重与往年持平。随着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衣着、文教、医疗保健等生活性支出比重也在上升。
2、收入结构基本能反映该地区的区位条件。该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决定了非农产业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收入性质结构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收入由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方向发展。非农产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与其区位优势是相符的。来朗脓产业的现金收入约占现金总收入的86.4%,有51%的农牧户的现金收入均为非农产业收入。部分农牧民从非农产业中受益很大,渐渐转变观念,更主动地投入到劳务输出和个体运输等业务中。部分富裕户的示范作用,也使得其他农户积极跟进。常年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达33%,这个比例也在逐年增长。该地区的购买力和现金消费在很大程度上由非农产业收入推动的,非农产业的兴旺发展增加了该地区商品经济的活力。非农产业收入主要集中在劳务输出和个体运输方面,这也是今后农牧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二)存在的问题
在本年度抽样调查中发现以下问题:
1、“家中有粮,心里不慌”的传统思想仍柬缚着该地区小部分农户。这些户主文化程度较低,思想保守,守着家中几亩地,仅能实现温饱。如不及时转变观念,仅靠传统农牧业来达到小康,难度很大。
2、生产性投资不足,农用机械品种少,缺乏大型农机设备。71%的农户拥有拖拉机,主要用于农牧产品的拖运和一些农业机械的动力。农作物的播种和收割部分仍靠人力,缺乏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大型农机。有25%的农牧户完全依赖人力从事农业生产,仅在农忙季节雇用机械。
3、农牧民对先进农业科技和新作物品种的接受过程受阻。大田作物品种以青稞和冬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和土豆为主,蔬菜种植比例很小。牲畜大多是自然繁殖,品质较差,大部分奶牛的年产奶期约为90天左右,产奶量约为每天每头4斤。传统单一的种养方式,使得农牧业生产很难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更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该地区农牧业科技和良种推广服务体系尚未渗透到各个农户,使得牲畜良种和优良作物品种的引进速度较慢。农业科技人员缺乏,无法完成科技辅导和良种推广工作。
4、生活性支出项目较少,饮食结构属温饱型。农牧民的原粮消费量较大,动物性食品和蔬菜消费量小,基本无豆制品消费。鲜奶消费量小,绝大部分被制成酥油和奶渣。人均消费水平:肉类占食品总支出的19.08%;蔬菜占食品总支出的2.86%;奶制品占食品总支出的13.14%。
5、农牧产品的市场销售率较低。90%的农户家中余粮较多,仅50%的农户销售余粮。近91%的农户饲养藏鸡(高寒地区优良品种),仅30%的农户进入市场。将农牧户家中的剩余农产品换化为现金收入,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至关重要。
五、前期农牧户增收工作及今后建议
(一)当地政府根据该地区、社会、状况,重点规划了有市场潜力或市场条件较好的优势产业。政府已重视从产业化角度设计项目,重视产业的带动作用。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确定了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以带动农牧户增收:以中介业、运输业和劳务输出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茄子、辣椒、白菜、萝卜等为主要品种的大棚蔬菜种植,以藏鸡(猪、羊)、牛为主的家庭养殖业等。因地制宜在部分示范村开始实施,引导该地区农牧村的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 (二)今后应具体分析各农牧户收入动态,对每一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建立农牧户收入、支出档案,及时发现各农牧户增收存在的问题,并适时提出解决方案。立足于本地资源与区位条件,使每一农牧户都能有机会参与一到二项产业项目,如计划发展的黄牛改良、优质油菜、反季节蔬菜基地、养殖业(藏鸡、藏猪)等项目,以及其它开始实施的农业发展项目。
(三)长期以来,本地及附近地区的农副品市场(特另是蔬菜市场)处于供不应求、价格偏高的状况,并且产品本地供应率较低。政府可帮助农牧民树立市场观念,向周围市场特别是为拉萨市、贡嘎县城、泽当镇等地提供农副产品,并围绕近年来西藏自治区规模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农牧民开展劳务输出。
(四)鼓励农牧户加大生产性投资,引导农牧民生活消费多元化。
对农牧民进行培训,帮助其掌握先进的农牧业生产技术,以加大生产性投资。不定期开办商品交流会,引导农牧户购买各类家电来提高生活质量。该地区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项目较多,也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应对其进行整合,集中部分资金建设农牧村的软环境。目前软环境建设已在小康示范村中开始实施,如定期开办文化补习班,巩固“扫盲”成果,扫除青壮年劳动力文盲,修建小型图书室、电视室、村民活动室、农业科技宣教室。
六、讨论
在内地农村,诸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牧户进入市场难等等一些问题,在西藏自治区贡嘎县也比较突出。由于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干旱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该地区农牧业发展首先须考虑这些自然条件的影响。此外与内地相比,经济发展的滞后,长期形成的独特的劳作习俗,也深刻地影响着农牧业生产。而内地成功的农牧业发展经验或案例对该地区的农牧业发展仅能起作用,倘若照搬内地的作法,可能对该地区的农牧业带来负面影响,或者增加生产成本。对于农牧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也须考虑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发育程度。因此,在详细调查农牧户收入、支出及家庭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有待深人研究本地区独特的农牧民增收途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思路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以及这些专题研究的内部联系。
参考:
[1]院、建设部山地城镇与区域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贡嘎县沃拉小康示范村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2003-2010)[R].2003:10.
[2]钟祥浩.山地学概论与中国山地研究[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何晓蓉、李辉霞.西藏半农半牧地区农牧民收入结构分析[A].农业经济问题[M].2003(5):65-68.
[4]欧阳锋.略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A].江西社会科学[J].2000(3).82~83.
[5]温晓平.西藏一江两河农业开发与青藏高原农业发展研究通过鉴定[A].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E].2002年02期.95.
[6]孟祥林、张悦想、申淑芳.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分析[A].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E].2003.2(4).1-4.
[7]邹新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分析[A].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E].2003,.2(3).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