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后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设立始末及其历史意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川 时间:2010-06-25

——四川藏区农业近代化起源研究之一

 

  摘 要:在民国时期的边疆开发史上,对西康地区的开发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西康地区农业技术的改良及推广过程中,民国初年普遍建立的“西康农事试验场”和民国二十九年(1940)成立的“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等相关机构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四川省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及近代相关史料为主,在论述这一时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农业改进活动后,提出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西康省农业改进所”较之“西康农事试验场”又前进了一大步,取得了更多的农业改进的实际成效,它预示了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的方向,是康藏民族地区农业近代化的开始,在近代边疆开发史上无疑是不应忽视的。
 
  一、对相关学术史研究的回顾

  西康地区包括今四川省甘孜州全部、凉山州部分以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在民国时期的边疆开拓与发展史上,对西康地区的农业改进与发展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关于民国时期西康地区的农业改进与发展问题,1949年前后出版的(著)均有所涉及。如1948年3月,南京政府农林部根据行政院训令,致电西康省,要求“编送农业史料”,为此西康省建设厅安排有关人员编写了七千字的《西康省农业改进所农业史料》(全宗号249,案卷号147,本文记为“川档 249—147”,下同),对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由来及发展简史进行了小结。在1949年之前出版的论文中,吴谧赓(西康省《边政导报》总编辑)于1947年夏在《西康地政概论》所术最为全面[1] :“西康农事改进始自清季赵氏”,建省委员会时曾设泰宁试验场经营垦牧,渐有起色;及至西康建省,“农事改进逐渐推动”,设立农业改进所,下属多个单位,“从事农林、畜牧、农艺、兽医、园艺、蚕丝、农业经济、农业化学等之改进”,其“绩效”主要有:进行高寒地区作物栽培试验,在康区引种麦作,进行麦作冬播与两熟试验、肥料试验;检定水稻、小麦、青稞等品种,对马铃薯、玉蜀黍等进行选种,小麦、美棉等地方试验,并推广稻、麦、玉蜀黍、马铃薯及棉种;推行利用冬夏休闲地,垦荒、种植杂粮、增施肥料、兴修水利等办法;举办诸种大小型水利工程等。新版《康定县志》等史志则仅有“民国时期对(蔬菜)品种培育引进做了些科研工作,推广的品种有扁豆、南瓜、韭菜、芹菜、莴笋等10多种”等语焉不详之论述[2]。不仅史实不够准确,而且多集中于1940年春“西康省农业改进所”成立后。如四川省甘孜州政协委员会主编的《甘孜州文史资料》在记述民国时期康区社会时,有多篇文章言及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工作。如西康省建设厅第一科(即农林科)科员王德安等人的回忆,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撰述。称“解放前,全州只有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及其所属的康定驷马桥农场和乾宁垦牧场,三个单位仅几名技术人员”、“农业事业机构或建或撤,时有时无,经费不足,人员少,实际效果甚微”[3],虽然史实不够准确,但亦在一定程度上评价了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工作。1994年2月版《四川通史》第七册谈到西康省的经济建设时仅有一语言及:“筹设省农业改进所,统筹全省农林畜牧的改进工作”[4];1995年版《康定县志》将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成立年代系于1944年,评价仅有寥寥数语:说该所引进乾宁117号青稞种、法国豌豆、燕麦、黑麦,以及就地培养的康定四号马铃薯,试种成功并推广;“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虽有法定‘植树节’,但有名无实,康定县从未开展过植树造林活动”;“解放前,除官僚资本办有林业公司外,实他没有林业经营管理机构”;对蔬菜品种“培育引进做了些科研工作,推广品种有扁豆、南瓜、韭菜、芹菜、莴笋等10多种”等语[5],既语焉不详,又史实有误。还有近版专著评价西康省农业改进所,有“推广水稻、小麦良种,从内地运进新式农具”等数语[6]

  事实上,在民国西康地区的农业技术的改良及新技术推广中,初期建立的“西康农事试验场”及后期成立的“西康省农业改进所”不容忽视。关于前者,笔者己进行了初步论述[7];而后者可谓是康藏民族地区农业近代化的开始。四川省档案馆收藏有关于后者的大量档案:1、目录编号为“民(国)249”号,标题为“西康省农(业)改(进)所”(川档249—147),共130号档案;2、目录编号即全宗号“民(国)234”号,标题为“西康省建设厅”(川档234—334)。本文以上述相关档案、民国时期西康出版的报刊(川康边防总指挥部编印的《边政》月刊、《川边季刊》、《西康省政府公报》、《边政公论》等)和资料(如稿本《西康通志》的《农牧志》及相关《物产志》、《职官志》等)为主,参证相关其它史料(这样的做法是历史学上所谓“史事重构”的唯一途径),对民国后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设立及活动作一论述。

  二、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建立、机构设工及人员组成

  (一)“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前身——西康“农事试验场”

  晚清时期,随着“振兴实业”口号的提出,各省普遍设立“农事试验场”,四川省至1911年建有农事试验场74处,可以说是中国由政府办理农业科技改良的开始[8]。晚清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下令西康各县试办“农事试验场”,从内地引进水稻、小麦、土豆、马铃薯、养麦、高粱以及豆类和蔬菜,进行试种并推广,“提倡改良农业”。于是,西康悉有蔬菜,“可供汉夷官民采食,则试验场之效果,已有萌芽”[9]。但不久民国建立、川藏纠纷,战火不止,农事试验场名存实亡。1928年5月,“西康农事试验场”在康定正式设立,使西康农业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进入一个新阶段。

  从档案材料看,1931年泸定、丹巴、道孚、瞻化、巴安、白玉、甘孜、石渠、九龙等县遵照政令均成立了“农事试验场”、如瞻化县农事试验场场长陈焕章“征求各种优良籽种,以资试验”;炉霍县“开办一农事试验场。已收效果”[10];道孚县农事试验场农场“划城东宫地约十亩为场地,仅种马铃薯,年可获三万余勄”[11]。归纳西康农事试验场及各县农事试验场开办后所做的实事,大致可分为引进蔬菜品种并改进本地蔬菜种植技术、提高常见农作物的产量、试验播种新的农作物及花卉品种等三类。从总体而言,当时西康地区农业改进取得的成绩,基本上停留于农场实验阶段,少数推广者亦仅限于康定等县城附近。如使莲花白、马铃薯、红萝卜、白萝卜等从那时起就成为康定县菜农的当家蔬菜品种[12]。所以,当时西康农业改进所取得的成绩更多集中于农作物改良的试验,推广工作不足,社会影响有限。

  晚清时期在西康各地开办的农事试验场,成为西康农事试验场及各县试验场的前身;而西康农事试验场则是日后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前身。

  (二)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建立

  1934年12月,国民政府批准成立“西康建省委员会”,以刘文辉为委员长;1938年5月,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明令“修正《西康建省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七、八条”,命令西康建省委员会筹设“农务局”,“改进推广并经营全省各种农务事业”[13];1939年1月1日,西康省在康定成立,领33个县和3个设治局。春季,行政院命令西康省政府成立西康省农业改进所,之后行政院、农林部多次致电“催询”;夏季,西康省政府将民国二十九年(1940)预算“呈送中央”,“拟恳准予本年内先行建立简单机构,仍照前经核定办法”11月,建设厅(原“建设科”升格而成)在厅长叶秀峰(国民党中央委员,西康经济建设组组长)的领导下,着手成立西康省农业改进所。成立西康省农业改进所之前,西康省政府及其前身(西康政务委员会)就对西康农业、畜牧业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调查。董兆孚、万腾蛟、冯云仙、任乃强等的实地考察,涵盖了西康各地的气候、土壤、地形、地势、农作物品种、产量、荒地、可垦地等方面;同时开办的农事改进机构除农事试验场外,还开办了泰宁牧场(1937年4月创办)、改组了屯委会等。这些为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40年1月1日,西康省农业改进所(当时习称西康省农业改进所为“康农所”,如1948年由所长徐孝恢所撰《西康省农业改进所报告书》,川档249—142,本文亦沿用)在康定北门外正式建立,省建设厅厅长叶秀峰兼任第一任所长,宁属办事处处长、屯垦委员会里务处长徐孝恢兼副所长,建设厅技正张彬忱兼主任秘书,建设厅技士蓝乾德兼总务组主任。康农所人员在建没厅办公兼办第一科(即农林科)业务。此外,除几名必需人员外,“其余内部组织一概暂缓设置”(叶秀峰于1939年9月25日致刘文辉公函,川档234—47)。

  (三)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机构设置人员组成

  据1948年春季该所编写的《西康省农业改进所农业史料》(川档249—147可知康农所机构设置是:

  (本所)上隶于本省建设厅,办理康省之一切农林畜牧业之改建事宜,其时为经费所限,本所暂设农艺、畜牧兽医、森林园艺、农业经济及总务等五组,农艺组于康定驷马桥设一农事试验场,以高寒地带食用作物之试验研究为中心工作,期获良种良法推广民间,藉增生产;畜牧兽医组于康定头道桥设一乳牛场,引进纯种荷兰公牛,改良乳牛,并举行乳产加工试验及家畜病疫调查;森林园艺组引进良种林木蔬果,从事繁殖推广。农业经济组特约农情报告员,举办农情通讯网,求解各地农情及经济之动态。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康农所“所属各农业机关渐臻完备”(兼任所长刘贻燕于1941年5月28日的请示,川档234—50)。在康农所建立后不久的1940年3月,兼任所长刘贻燕就派遣股爵(西康省建设厅第一科科长)“赴蓉采购本省农业改进所应用仪器,及农作物种子;并赴渝向经济部及农产促进委员会洽拨补助费”(省主席刘文辉、兼任所长刘贻燕于 1940年3月6日签署的省建字第221号训令,川档234—47)。1942年起,西康省“所有农业建设机构悉划隶本所,统筹本省农建全局”。1946年康农所进行了内部调整,设置“农艺、畜牧兽医、蚕丝、森林、农业化学、农业经济等六课及秘书、两室”(参见表一,据西康省康农所1947年6月的填表),这一格局一直维持到1950年3月康定解放。

部门名称

负责人

主要职责

工作人员数

农艺课

罗光心

农艺园艺及其他有关农事生产之试验与改进。

3人

畜牧兽医课

张锦泉

畜牧兽医及防疫血清病虫害防治药剂之推广、指导。

2人

蚕丝课

陈荣笃

蚕业之研究、改良。

3人

森林课

许予修

森林荒地之调查、研究、管理、利用、改良。

2人

农业化学课

黄润之

农产品之分析、制造及其它试验、研究。

3人

农业经济课

邓增龄

农业经济研究、调查、报导。

2人

秘书室

赵宗华

办理文书、庶务、人事、出纳及其它不属于专业各课之事务。

8人

会计室

胡文成

负责办理每年统计及核算事务。

4人

表一 民国三十年(1947年)度康农所直属课室及职责一览表

 

  康农所历任所长大多系有识之士,如康农所建立之初即兼任副所长的徐孝恢,系四川乡贤徐子休之子,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在四川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主任多年。“尝利用假期,遍游边地”,应二十八军军长邓锡侯之邀,“计划设置四川松理茂懋汶屯殖督办署,合作开发西北”。1935年“为中央军校在成都分校训练屯垦队二百三十余员;嗣奉校长蒋公之命,视察川南”,“拟具计划与预算”,逢西安事变“事遂寝”。1938年应西康建省委员会之聘在康、宁、雅“考察经建资源”。1939至1946年任西康省宁属屯垦委员会垦务处处长,“训练屯垦干部八十余员”,兼任委员长西昌行辕经济建设计委员。1940年在西昌“奉委员长蒋公之命,于宁属筹设食粮增产委员会,任设计组组长,为滇缅战役储运军粮,同时受任西康省农业改进所副所长”,在宁属“设西昌、德昌、会理农场三所,冕宁、盐源合作苗圃两所,礼州缫丝厂一所,并督导宁区各县农林技术事宜”。1946年就任康农所所长。“鉴于农牧建设实有助于国防要政”,“本匹夫有责之义”,冬季即到康属各县,“视察金沙江东岸高原之气候土壤,及康族经营情况”,殚精竭虑,积极推进西康省的农业改进,“亟思扶助康民改进其产业”。认为“之所以欲锐意向康区推进农牧业务者,实欲代表中枢,施行惠行于金沙江东岸之康族,与正受藏军虐待之西岸康族,成一强烈对照”。“以技术立场”为国分忧,“谋国家领土完整”,大有科技救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意味。由此可谓徐孝恢是一位有相当专业造诣又兼具头脑的技术型官员(1948年徐孝恢《西康省农业改进所报告书》,川档249—142)。其总体状况参见表二。

姓名(籍贯)

到职年月

职务

学历或经历

个人

叶秀峰

1939.11

建设厅厅长兼

西康省建设厅厅长,国民党中央委员,西康经济建设组组长

1940年初去职,后任中统局长

刘贻燕

1940.3

建设厅厅长兼

叶秀峰于1940年初离去后,安徽省建设厅厅长刘贻燕继任厅长,兼康农所长。刘氏曾留美

在职及就职前发表了多篇文章,如《西康经济建设之回顾与前瞻》(《康藏文化》1944年)

段天爵(安徽合肥人)

1945年

 

中央大学农科毕业,原为建设厅第一科科长,后兼康农所秘书,1941年5月兼任康农所副所长,抗战胜利后离职返乡

 

因刘贻燕常在雅安养病,故段氏在雅安实际行使了所长之职

徐孝恢(四川华阳人)

1946年

所建立之初即兼任副所长,一度申请辞职

西康宁属屯垦委员会委员暨垦务处长、康农所宁属办事处处长。1946年省精神动员委员会主任张缉(敬熙)就任建设厅厅长,任命徐孝恢为所长

在职及就职前发表了多篇文章,如《健全宁属各县局农会之我见》(《边政月刊》1943年)、《边事丛谈》(《边政月刊》1947年)

何先恩

1947年

 

 由建设厅科长升任

 

陈真一

1949.5

 

毕业于西安大学,原任建设厅厅长张缉(敬熙)的主任秘书兼第二科科长。1949年5月省政府社会处长王孟周继任建设厅厅长时,奉调为康农所所长,次年初西康解放后将康农所档案移交于西康省人民政府农林厅,并出任该厅秘书

 

表二 康农所任所长一览表

  康农所设置的六个志业“课”中,延揽了一些农业科班出身的技术人员。这些专业技术人员来源有二:一为从西康省内各机关调任。如1940年3月任用为康农所技佐的沈道琛,毕业于私立上海强恕园艺专科,曾任江苏省立徐州民众馆园艺指导员、陕西郑县立农业初级中学教员、西康省立泸定苗圃管理员;1940年6月任用为康农所实验场主任的朱介山原系省立西昌农场技师;1941年1月任用为康农所宁属办事处技佐的刘怀泽,毕业于四川茶业专门学校,曾任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指导员、梓潼农业推广所技师;1941年5月任用为康农所农村经济组主任的段干华“为研究农村经济专门人才”,就任前为省建设厅技正(兼任所长贻燕于1941年5月28日的请示,川档234—50),等等。二为从西康省外选任。如1940年春,段天爵赴蓉、渝公办时就奉命“向中央有关各机关学校商请介绍”,以“充实技术人员分组工作”,经过一番努力,聘任于兽医、“农艺、畜牧、蚕丝各有专长”的管相桓、夏定友为技正胡世昌、周祖龄、赵海浣、何毓材、杨松庭为技士(刘贻燕于1940年4月25日的呈文,川档234—48)。1940年8月任用为康农所技士的何右,毕业于中央大学农科。西昌农场场长陈伯宣系国立北平大学农学士出身(川档 234—84),等等。

  由上述可见,抗战胜利前的康农所的确延揽了一些人才,来自外省者占了相当的比例。以致于1946年1月10日“西康大学筹委会”函请西康省康农所“草拟设立农学院”、林学院的计划书(川档249—148,后来“西康大学”未能设立),反映了当时康农所确实拥有一批专业人才而且外省籍或在外省学校毕业者占相当比重。这一情况在抗战胜利后发生了变化,兹据西康省康农所1947年6月的填表,看一下当时西康省康农所总部专业技术人员的状况,参见表三。

姓名年龄

到职年月

职务

职掌范围

学历

简历

罗光心(35)

1947.1

兼督导组长

综理督导工作

四川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毕业

康农所宁属办事处技正、西昌农职校校长

邓增龄(35)

1947.1

兼调查组长

综理督导工作

四川大学学院农艺系毕业

康农所宁属屯委会技正、宁属粮食作物区主任

张润(32)

1944.6

兼督导组技士

麦作、稻作、茶业、蚕丝

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农科毕业

西康省立康定农职校校长

陈文澜(32)

1947.1

兼督导组技士

畜牧、兽医、病虫害防治

四川大学农学院暨中央政治学校畜牧科毕业

中央兽疫防治处技术员

王同淦(35)

1947.1

兼督导组技士

棉作、工艺作物

四川化阳县立高级职业学校

四川什邡县政府林业技士

李治隆(31)

1947.1

兼调查组技士

病害防治

四川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毕业

震符县政府建设科长

张康烈(29)

1945.7

兼调查组技士

农业统计

中央气象研究所测候班毕业

西康省气象测候所

观测员

屈充(32)

1945.1

兼调查组技士

调查

四川 华阳县立高级职业学校

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士

胡文信(29)

1946.12

兼调查组技佐

整理资料

中央气象局测候班毕业

中央气象局康定测候所观测员

表三 民国三十六年(1947)度康农所总部农业技术人员履历简表

 

  从表三可见,1947年时康农所总部技术人员几乎全是川籍或在川学校毕业者,康农所下属各农场技术人员更是如此,如雅安农场场长李源哲系四川大学农学士出身;康定农场场长杨灿儒系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农科毕业(川档234—84)等。出现抗战胜利前后康农所技术人员构成变化的原因在于,抗战胜利后西康省康农所、建设厅“上至厅长,下至科、秘、技正、技士多来至安徽、江苏、浙江一带,所以都要离职返乡”[14]

  (四)西康省农业改进所下属的农牧场及办事处

  1945年兴盛之时,康农所统辖了10多个农场、牧场、林场或办事处。共有265人:其中职员202人,工役63人。1947年初“紧缩开支,奉令我去”98人;1948年3月、6月,两次“奉令裁减员役”后,剩下131人,只及兴盛时期的一半。其中康农所职员55人,工役4人(《西康省农业改进所报告书》)。以下分述康农所“所属各场”。

  1、宁属办事处(中央有农林部农业推广委会)

  西康省由“宁属”(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雅属”(今雅安地区)、“康属”(今甘孜藏族自治州)组成。“宁属办事处”设于西昌,由于条件在全省为优良、“其发展之可能性为大”,放开办之初。这一重要的“农业建设机构”直接隶属于建设厅,以农业改进所副所长徐孝恢人驻以督导一切。该处由五个附属单位组成:“设技术推广、农政、经济三股,分头办理稻、麦、棉、丝、森林、园艺之试验推广,与求解宁属农情及农村经济实况。该处并附设食粮作物实验区,从事食粮作物之改进;另设置森林事务所,办理育苗造林工作”。1942年西康省政府决定将“所有农业建设机构悉划隶”省康农所,此后“宁属办事处”裁并为农艺、森林、蚕丝、推广、秘书、会计等课室,职掌事务不变。

  2、乾宁农牧场

  位于泰宁(今道孚县八美镇),由建省委员会时期1937年4月设置的“泰宁垦牧实验场”,于1939年改组成立为“泰宁牧场”[15],起初直接隶属于省建设厅。“下设技术、推广、总务、会计四股,办理牲畜及牧草之育种繁殖,改良牲畜之饲养与管理,以及畜产之加工,并兼办高寒地带农作物之试验改进”。从1942年1月改隶康农所,管理机构改组为“畜牧、兽医、垦殖三课,及总务股”。职掌“牲畜品种之选择繁殖”、“畜牧技术之研究改良”广畜产制造之改进运输”、“饲料作物之栽培推广”、“兽疫防治之设备实施”、“荒土沃野之开拓耕种”等六项。成为“兼办农事”、种植粮食与蔬菜的牧场(川档234—77)。至1947年6月时,场长为梁达新,下属12人(次年扩展为18人),拥有熟地2474354亩,荒地2500亩,草原12120亩。1948年改名为“省立乾宁农牧场”(梁达新仍任场长),从事牛羊良种与改良、牧草栽培与引种。1950年解放时只有技士一名,后改名为“八美农业试验场”。

  3、雅安农场

  设于雅安县桐子林。1942年正式成立,下设技术、推广、总务、会计四股,“中心工作在从事雅属稻、麦、杂粮、茶业、畜牧及国艺事业之改进推广”。后改组,设粮食、茶叶二课,及总务股”,职掌“食粮作物之栽培育种”、“农产品之加工”、“优良种子之繁殖推广”、“土壤肥料之试验研究”、“茶树茶叶之栽培采制”、“茶叶品质之分析鉴定”等六项。至1947年6月时,场长为李源哲,下属9人,占地550亩。

  4、天全农场

  原设于雅安县,1940年迁至天全县郓城,直接隶属于省建设厅。1942年改隶康农所,“下设林业、茶叶二课,总务一股”,职掌“育苗造示范推广”、“森林之调查”、“茶叶代用品之试验研究”、茶树之栽育”、“茶叶之采制示范”等五项。1947年6月时场长为曾绍谦,下属8人,占有熟地380亩。

  5、汉源蚕场

  设于汉源县。成立于1942年,“所有场地蚕宝以及养蚕用具,系全部购自中央农商服务社”。下设技术、推广、总务、会计四股,中心工作在于改进推广蚕桑业,发展“宁、雅两届蚕丝特产”。1945年3月,改组为汉源农场,下设农艺、园艺、林业、蚕丝四课及总务股。职掌“农作物之试验改进”、“果树蔬卉之改良示范”、“育苗造林之推广”、“桑苗之培育”、“蚕种茧丝之推广”、“病虫害之防治宣传”等六项。1947年6月时场长为严绍隆,下属15人,拥有熟地1200亩,山地5500亩。

  6、康定农场

  设于省会康定县驷马桥。前身为康农所农艺课直接主办的“驷马桥农事试验场”(同时成立的又有康定头道桥乳牛场)。下设技术、推广、总务、会计四股,负责“高寒地带食用作物之试验、改进及繁殖、推广”。从1942年全省调整农业机构后,改组为隶属于康农所而独立预算的单位,易名“康定农场”,又称“试验总场”,下隶农艺课、森林保、总务股,主要工作照旧:“职掌关于农作物之试验研究,示范推广,病虫害之防治宣传,育苗造林之繁殖推广等”。负责试验、推广适合于康区栽培的麦种和机制麦片。由于有“育苗造林之繁殖推广”之责,故又被称为“康定林业试验场”。至1947年6月时,场长为杨灿儒(国立西康技专学校农林科毕业),其下辖有9人,拥有熟地1200亩,山地5500亩。1948年5月康定农场还成立了两个下属合作农场:位于康定西城镇第一保的“康定西城镇合作社合作农场”,面积120亩,场长鲁德才,有场员8人,主要业务为“种植食用作物”;位于康定瓦斯乡的“康定瓦斯乡合作农场”,占地60亩,场长张国钧,有场员15人,主要业务亦为“种植食用作物”(据1948年8月3日康定农场填写的《西康省合作农场一览表》,川档249—150)。

  7、康定乳牛场

  设于康定县。前身为康农所畜牧兽疫课直接主办的康定头道桥乳牛场,1942年与驷马桥农场同时成为隶属于康农所而独立预算的单位。下设技术、推广、总务、会计四股,1945年因经费支绌曾短暂停顿,同年下半年恢复。曾购置炼乳制酪等器具,出售所炼制的产品。

  8、泸定森林园艺场

  设于泸定县。前身为1939年西康省府开办的“西康省立苗圃”,又称“泸定苗圃”。1940年3月,“泸定苗圃”停办、扩组为泸定县农场,由泸定县政府管理。1942年改隶康农所,改称“泸定森林园艺场”。下设技术、推广、总务、会计四股注要工作是“森林、园艺事业之改进、推广”。1945年裁撤,由泸定农场代理其事务。

  9、西昌农场

  设于西昌县。1938年创办时占地215亩,场长为陈伯宣,有员工110人。职责是“重于稻、麦、棉、丝之试验、推广,及森林、园艺事业之发展”:总场、推广部、蚕桑部、事务部设于西昌禹王宫农场,棉作部及手纺织推广处则设于西昌城内。1941年增设园艺部(川档249—149)。1942年调整机构时由宁属办事处代理其事务。1945年宁属办事处裁撤,由康农所直接管理,下设农艺、蚕业、林业、园艺、棉作、总务等科(股)。职掌“农作物之试验研究”、“农作物之示范推广”、“桑园桑苗之培育经营”、“蚕种茧丝之制造推广”、“优良苗木之繁殖推广”、“育苗造林之示范推广”、“果树蔬弃之栽培示范”、“棉作之实验研究”、“棉作良种之繁殖推广”等九项。1947年6月时场长为陈伯宣,下属共24人,占地960亩。

  10、德昌农场

  设于德昌县城郊。成立于1943年,下设推广、技术、总务三课。职掌“农作物之栽培改良”、“优良苗木之繁殖推广”、“桑圃蚕丝之改良示范”等三项。

  11、会理农场

  1947年1月创办于会理县城郊。下设农艺、林业、蚕丝、总务等部门。职掌“农作物之栽培示范、指导、推广”、“育苗造林之繁殖推广”、“桑圃蚕丝之栽培”等三项。该年6月时,场长为曹良骏(旋由泳成焕接任),下属12人,占地450亩。

  12、磨西示范农场

  设于泸定县磨西地方。成立于1947年,初“拟设农艺、园艺、森林、蚕丝、推广等课”。规划使磨西“全变为肥沃之产谷地,则康定及关外之粮食不虞匮乏”。因经费无着,直至和平解放前只能由省康农所“技士二人办理”“水稻之改良及其他杂粮作物之改造”,收效甚微。

  13、冕宁合作苗圃

  1947年1月创办,主任李志敏,下属指导员等4人,占地18.5亩。

  14、省会气象测候所

  1937年,中央气象局在康定设立“气象观测所”,简称“中央气象观测所”;1939年,改为“西康气象测候所”,因总所设于省会康定又称“省会气象测候所”,隶属于建设厅。在康定县成立二等测候所。在雅安、西昌、泰宁等三县(局)各设三等测候所;在巴安(巴塘)、芦山、天全、汉源、荣经、宝兴、冕宁、会理、盐源、盐边、越西等十一县各设四等测候所。委托道孚、丹巴、理化、雅江、德格、得荣、白玉、炉霍、贡噶(今稻城县贡岭区)、稻城等十县政府各设雨量站,“并协助中央气象局筹设昌都观测所”。1942年,并入省康农所,康农所另设“气象测候课”。主要工作是主管全省气象测候,“并辅导各县测候所及雨量站”。可参阅1939年《西康气象测候所呈送年度事业计划书及厅指令》(川档234—274)。

  三、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主要工作

  1948年,所长徐孝恢在《西康省农业改进所报告书》中宣告康农所的职责是(川档249—142):

  凡有关于本省省立及县立各衣林畜牧机构之设置管理及经费之统筹支配,公立或私立农林垦牧机构之督导协助,农业物资特产及农村经济之调查统计,农艺、畜牧、森林园艺、蚕丝、兽医、病虫害、农村经济暨其他有关农林畜牧生产技术之试验改进,各项改良种籽、种畜、蚕种、苗木、农具、肥料、防疫血清、病虫害防治、药剂之推广及技术指导,森林、荒地之调查、管理、利用,旱潦病虫灾害之调查、防治,农林垦收技术人员及推广指导人员之训练,农业机关或学术团体所委托之调查研究,农林畜牧产品之加工、检验、分级、取缔,及其他有关之农林建设事项,均为本所执掌之业务。

  综合前述《西康省农业改进所农业史料》,参证《西康省农业改进所三十五年度七至十二月份工作报告》(川档234—236)、《西康省农业改进所三十六年度各场业务纲要》等相关档案及报刊等资料,可如下。

  (一)在省内进行的农业改进

  1、农艺

  (1)农作物选种及试验改良

  在推广良种之前,西康康农所多次在省内各县就粮食(青稞、小麦与水稻)、蔬菜、花卉、果木、林木种子选种试验,试验取得成效之后再向各地推广。

  成立之初康农所就几次致函“各县政府、各设治局、拖乌实验区”,宣布“本所职责在谋本省农业之改进,兹为改进农作物起见”。要求选择“依法选购作物种子寄所,以备试验而改良”。将作物分为“特用作物”(包括花生、棉花、烟草、除虫菊、蓖麻、油菜、大麻共七种)、“蔬菜”(包括西瓜、南瓜、甜瓜、园根、萝萄、辣椒、番茄、二季豆共九种)、“树木种子”(又分为观赏类、森林树木类、常绿树木类三小类,包括了从杜鹃花、蔷薇、银杏、油桐、核桃、冬青、大叶黄杨等几十种)、“野生及栽培花卉”(包括“各种观花观叶栽培或野生花草”)、“食用作物”(包括小麦、大麦、玉米共三种,此处小麦包括了青稞)。同时附函寄去“种子袋四枚”,每枚种子袋形似信封,上印有“注意事项”四条。如第二条“种子须充分成熟而具发芽力者”,第四条“凡未成熟或不良菜种请勿寄”。此外“请填写出产地、蔬菜名称、播种收获期”等(川档249—62、77)。各县收到康农所之函,大多按照要求寄回了菜种,如巴安县三次寄回了多种农作物种子。该县县长傅德栓于当年百月29日“将敝县青稞、小麦各装一袋,随函寄上”;12月28日将“选得此间通常种植之红萝布、冬萝布、热萝布、南瓜、葱子五种,随函寄上”,“附菜种四袋,共五样”;于次年(1941)2月21日又将“购得蔬菜种子十二种”、“采集花种三种”寄上,“至于果木种子,敝县多不出产,既能产者,亦非此时所能采集。俟本年秋冬,方能照办,相应函达”;从这两封公函及空某种袋现存四川省档案馆来看,西康康农所应将收到的菜种进行了试验。此外,盐边、泸定、丹巴、瞻化、甘孜、雅安、芦山、道孚、盐边、义敦、九龙等县均寄来了品种与数量不等的菜种。宁属森林事务所主任谢开明复函并寄来乌栖、麻栎、红豆木、华山松、蓝桉、桤木、黑枣(君迁子)等“种子十五种”;康农所宁属办事处则寄来红豆木、云南松、黄柏、黄连木、皂角等“四十二种种子,每种四两,蓖麻种子四斤”;宁南、邓柯、白玉、石渠、泰宁设治局、理化等县以地势高寒、土质硗薄、向不产为由,告以无蔬菜种子可寄。如理化县于1941年2月称“本县气候高寒,各农区仅产元根。城区农事场需用菜种,均购自雅江、巴安或康定,五六七八等月虽能生产,但以霜早雪大,概不结实,是项种子实无从照寄”云云(川档249—62)。至于“本地优良小麦籽种”及“青稞、小麦”等粮食良种,则各县均遵令寄给康农所(川档249—77)。

  西康省不少县份均有著名农产,如巴安县的苹果、葡萄,丹巴县的无根等,享誉省内外。如1938年秋季受中央司法行政部之命“赴康调查司法”黄炎等人在康定品尝了巴安苹果,印象很好:“巴安苹果颇大,味亦极好,较美国产有过之无不及”[16];对于西康省内的著名农产,康农所经常致函各县调查、选购试验,拟于试验后推广。以巴安县为例,康农所于1946年6月9日致电巴安县农业推广所,要求“将该县出产之苹果、葡萄两项果品,最近数年产销量于一周内表报来所”,巴安县农业推广所主任许自勤次日回函,附上详细的《西康省巴安县果品产销调查表》(川档249—146);康农所还专门致函巴安县政府:“无核葡萄为贵县特产,本所为提倡繁殖起见,特请代购插条三百株,运所试验”,并附上详细的《葡萄插条采取办法》五条及示意图两幅(川档249—62)。

  此外,康农所还“繁殖优良牧草,并行推广试验小麦、马铃薯、青稞、燕麦、豆类等”、“试验稻、麦、杂粮,并行推广良种于农业,试验烟草、甘蔗、棉花”(《西康省农业改进所三十六年度各场业务纲要》之“康定农场”、“汉源农场”条)。

  (2)农业推广

  康农所就粮食(青稞、小麦与水稻)、蔬菜、花卉、果木、林木种子选种试验,试验取得成效之后再向各地推广,而尤以推广良种最为重要,正如四十年代教育部蒙藏教育司所编《川西调查记》所云:“边地地瘠民贫,物质上之限制严重,故改进农业之道虽多,最适于环境需要者,实推改良种了”[17]。1940年康农所从四川省农改所购得冷水稻后,先在康定农场试验,之后向九龙县推广,在该县“沿雅砻江一带产麦区域”,利用山泉灌溉,“试种冷水稻,略有成效”;康农所得知该县成功“试种冷水稻详情”后,“更拟定明年推广计划,以便向四川康农所洽购该项种子”(川档249—77);康农所推广的良种,还有第100号小麦、中大第2419号等,以8888为主:在康定实验并推广第100号小麦、第690号及中大2491小麦,“虽曾遇三日大雨,推广之小麦均较本地原种为佳,抗风力强,且抗锈病力亦强”(《晒康省农业改进所三十五年度七至十二月份工作报告》)。

  (3)蚕丝改进

  “繁殖桑秧,建设模范桑园,引进优良原蚕种,制造第一代杂交种、春夏秋种,推广桑秧、蚕种,建设合理之养蚕室,补置必须之蚕具,设置杀蛹干茧灶,设置蚕种冷藏室,设置缫丝应用器具、制造湖棉”(《西康省农业改进所三十六年度各场业务纲要》“汉源农场”条)。

  2、森林园艺

  (1)林业改进

  “繁殖白杨,选植薪炭用材及行道树苗木”、“繁殖蚕树、行道树与薪炭材各项苗木,并行推广”及“试验中美草棉、木棉,并推广优良品种于各棉农”(《西康省农业改进所三十六年度各场业务纲要》之“康定农场”、“西昌农场”条);因为1946年2月以来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在泸县、简阳、华阳等地,试种美国木棉,取得了增进产量、改良品种之效,故而向其它地区推广[18]。此外,康农所又派人到四川省采收洋槐、花红、棠梨种子和购买板栗等种子。根据档案材料,1948年4月宝兴具政府报星成立苗圃的计划,康农所“拨发旅费贰百万元,令派代理林业课长尹鹏程”前往“指导县政府成立苗圃”(川档249—150)。

  (2)改良茶业及果木花卉的改良与加工

  改良茶业包括“培良良种”、“示范茶园”和“改良制茶”以及“繁殖茶苗,建设模范茶园制造边茶,制造腹茶,购置制茶用各种器具”(《西康省农业改进所三十六年度改良边茶计划》及《省厅关于康农所农场改良茶叶、开辟茶园、拨划茶数等的呈文、批令》,川档234—264);果木花卉的改良与加工则指,“繁殖优良、蔬菜、花卉,并试行园艺品加工”(《西康省农业改进所三十六年度各场业务纲要》之“雅安农场”“西昌农场”条)等。

  3、畜牧业

  “繁殖优良牧草”;“繁殖牛羊,酪品制造,毛革加工,驮运经营”、“血清制造,防疫宣传,巡回,推广杀菌清毒、全乳于康定市”(《西康省农业改进所三十六年度各场业务纲要》之‘康定农场”、“乾宁垦牧场”条);在康定设立直属于康农所的“乳牛场一所,供应本市民鲜乳”(《西康省农业改进所三十六年度各场业务纲要》,川档249—142);1948年乾宁垦牧场有“黄牛四头(荷兰牛一,黄牛公二,黄牛母一),犏牛三十五头(犏牛母二十一,耕牛及犏公牛十四),牦牛九头(牦牛公三,牦牛母六),阿果牛十头(阿果牛公一,阿果牛母九),马九匹(阿蒙一,杂种马一,伊犁种马一,土种种马一,母马二,骟马四),美利奴杂种绵羊二十六头(羊公八,羊母十八),土种绵羊一O八头(羊母六人,阉羊九,小绵羊三十一),山羊四十九头(羊公二,羊母三十二,小山羊十五),猪二十九头(公猪二,母猪十一,阉猪十六)”(《西康省农业改进所报告书》,川档249—142)。在畜牧业方面,康农所还聘请了炼乳专家萧如干和畜牧兽医专家陈之长、许振英等赴泰宁、道孚、护霍等地考察,搜集材料,以改进畜牧。

  在各农场、畜牧场中,康农所进行工作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域而各有侧重:康属各农场,以畜牧业为主,如改良品种,推广繁殖,治疗牛瘟等畜病等,兼及青稞、马铃薯等的种植;宁属各农场,以水稻、小麦、棉花、蚕丝之改良与增产为主;雅属各农场,以水稻、麦、林业为主,包括稻麦品种的改良与增产,育苗、造林与护林等。

  (二)健全省内各县下属的农业改进机构

  以1945年起,康定、西昌。会理、稻城等县,均按省农业改进所及省建设厅命令,成立了县农业推广(进)所(《稻城、会理、西昌、康定等县关于办理农业推广所的函文及厅批文》,川档234—146);《西康省农业改进所三十五年度七至十二月份工作报告》说“己成立县农(业)推(进)所者”,有雅安、天全、荥经、汉源、泸定、康定、西昌、越西、甘孜、巴安、会理、越西、冕宁等12个县;“促其成立县农场者”有西昌、九龙、道孚等数县。上述机构是省康农所下属的机构,是在各地进行农业改进的最主要政府机构,如“本省防治病虫事宜,均附由农业改进机关办里,并无专司组织”(川档 234—84),可见各县农推所等“农业改进机关”对于当地农业进步不可或缺。

  从20世纪之初的农业改良起,四川省认啊“农务总会设立诚不可缓,、盖欲开通智识、改良种植、联合社会,必视此为权舆,为集会之谋”[29],因此1909年四川农务总会设立后各府州县农会纷纷成立。康农所成立之前,西康各县、设治局已建有“农会”,发展有会员,从1940年起就隶属于康农所(《省厅转给康农所各县局填报各级农会职员表和会员名册》,川档234—219),如汉源、雅安、越西、芦山。西昌等近20个县的农会(川档249—149),所长徐孝恢曾发表《健全宁属各县局农会之我见》,说“农会会员,首先应注重本身业务之改进,例如接受政府农事机关技术人员之指导,关于农作物品种之改良,有效肥料之制造与施用,病虫害之防除,水利之振兴,农产品之共同加工制造,或运销贩卖,改良农具之利用,组成团体之后,方有协同动作,一致努力之可能”[20],在此思想指导下,农会会员在农业改进、农业发展上对于各县、设治局亦有所促进。此外,农村合作委员会、水利协会等机构也为农牧业科技的推广,作过一些工作。

  (三)进行省内农牧业领域的专题调查,答复省内各县政府的相关咨询

  遵照省建设厅的饬令,1943年初夏,康农所派人到省内各地盛产的“我国特种农产五棓子”的地方进行“产销调查”,并上报省建设厅(川档234—170);1947年夏季,天全县虫害严重,康农所奉命派人调查后提出了三项解决办法;1948年夏季,德格县鼠害猖獗,康农所奉命拟定《土鼠歼除法》答复德格县,为指导当地“驱除为害耕地土鼠”起了一些作用(川档234—84)。

  上述三项外,西康省农业改进所开展的工作,还包括与中央直属各机构及省内外相应机构(如与中央大学农学院、四川大学农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金陵大学农学院、华西协合大学农业专修班等)进行的业务往来及学术交流活动。此处不赘述。

  四、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终结及其历史意义

  抗战胜利后,即发生国共内战,国统区通货膨胀日甚一日。在这些情况下,本来经费就不足的康农所及下属农场经营、改进工作,越来越显困难。从1947年6月21日建设厅在给康农所的公文中指示:“近年康定物价飞涨,民生困难,应饬本省农业改进所迅作有效措施”,“开辟农场,栽种食用作物以增民食”可见一斑(川档249—142)。因而,一些下属农场甚至有名无实,根据《三十七年度省康农所呈送所属各场工作报告及建设厅指令《(川档234—323)及相关材料,1948年底到泸定县磨西农场查看的第一科科员王德安,看到全农场“只有场长某某一人,居住一间民房,约一、二亩试验田”,“全场经费只能用于场长一人而已,真是有名无实的农场”[21];同年西康省建设厅27号指令称“康定垦牧场林业课,三十六年度工作成绩甚微,三十七年度应立即拟具培育经济林及苹果、林檎等苗木计划呈府核办”[22],康定农场的情况比泸定农场好不了多少。

  1949年12月刘文辉宣布起义,次年3月24日解放军六十二军五五六团开进康定,西康解放。7月,人民政府接收了康农所康定农场10月接收了康农所乾宁垦牧场,至此,康农所成为历史,使命亦终结。

  康农所取得的某些成绩,在西康地区是空前的。如直属康定农场生产机制麦片,这种康定以前未见过的新产品一投放市场,便大受欢迎[23]。在九龙县“沿雅砻江一带产麦区域”,利用山泉灌溉,“试种冷水稻,略有成效”(九龙县长殷崇实1942年10月2日致康农所函,(川档249—77),至今仍有耕作。在康农所开展工作的初期,它的农牧业推广,对省内各地起到了技术指导与示范作用。如西康省于1947年总结上年(1946)该省建设八大成绩时,“农业改进”即为其一,主要内容有“改进良用作物,举办水稻、小麦、青稞、马铃薯等育种试验”、“增加粮食生产”、“改进牲畜,防治兽疫,栽培牧草”、“培育果苗,试种美国菜蔬推进园艺事业”等。具体成绩数字是:繁殖良种609亩,推广良种10400亩,垦荒29100亩,增产杂粮8720石;利用隙地21000亩,增产杂粮8500石,推广冬耕及良种60000亩,增产麦类杂粮36000石,推广肥料及防治病虫害32200亩,增产粮食3200石;机制黄油3200磅,炼制白塔油4000磅;增产棉花4800担;育苗55256株,造林16740株”。就具体县份而言,可与此参证。如乾宁县1946年度春季行政会议议案之《奖励开垦及改种事项案》即主张“暂定惠远乡为农品改种示范区,以资各乡摩仿”[25],所倚侍技术支持就是康农所泰宁牧场(后改为省立乾宁农牧场)。该牧场引进荷兰公牛代替黄牛与牦牛杂交,欲提高产乳能力,无结果而终;但是该场在上报《三十七年度黄油制造计划、预算书》(川档249—95)获准后,精制黄油,品质优良,很受市场欢迎。因而,西康民众对于康农所持欢迎态度。1947年,西昌县西宁乡公民代表邓凯南等22人,集体签名向省政府递交了《西昌县西宁乡公民代表请愿书》,称1945年西昌县“农推所欲选择适宜地点,扩展业务,乃于西宁乡设立西昌县农林场一所,惟经费短绌,人员太少”,影响了农业推广成绩,因而公民代表请求以“西宁乡三皇宫为场址,将原有之农林场扩大组织”,以造福当地(川档249—150)。可见,地方民众渴望康农所的帮助。这反映出康农所的工作是有一定成绩的。

  康农所取得的成绩,从试验与推广相比较而言,试验较多而推广工作较为薄弱。康农所乾宁垦牧场场长陈文澜1947年10月在呈报的《设置惠远推广站及推广站简则》中说:“查本场设立以来将近十年,过去于畜牧及农林方面经试验结果,均各有成绩,然未积极推广,以致本场与农民与一般之供应上均少连〔联〕系”,“乾宁附近各县农事之改进及优良牲畜之推广与增产,本场负有重大责任”。呈文中又列举了“试验成绩”,“如本年场中菜蔬存活生长佳良者二十余种”,“本场所选之六棱青稞经选穗,估计每市亩多产一市石二斗”等等(川档249—142)。这一情况,较之8年前并无显著改善。

  战争是制约康农所取得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成立到解散,康农所经历了战争的十年:它成立于抗战最为艰难的中期,之后的两三年做了一些农业改进的实事,取得了局部成效。稍后选班辕事变、国共内战,以至1946年后康农所几乎没有大的举动,仅是维持、不断萎缩、裁减员工直至出现“全场经费只能用于场长一人而已,真是有名无实的农场”。所以,到了后期,虽有1947年制定的《康农所三十七年度工作计划》、1948年制定的《康农所三十八年度工作计划》(川档249—142)之类的总体规划,1947年制定的《天全农场贷款经营茶叶计划书》(天全农场场长曾绍谦制,川档249—95)之类的具体实施方案,但难于实现。至于少数推广者亦仅限于康定、西昌、乾宁、九龙等县城附近。所以社会影响受到了限制,“方法陈旧,至今未见改良,是其缺憾”[26]在当时西康地区仍是普遍的现象。

  严寒气候也是制约西康地区农业改进取得成绩的因素之一。1940年11月石渠县在给康农所的公函中称:“本县气候高寒,不适农产。前曾试办农场,均苗而不秀,穗而不实”(川档 249—62)。类似的说法又见于宁南、邓柯、白玉、石渠、理化等县的上呈公函中。此外,经费支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康农所及其所属的农业机构或设或废,时有时无,间有官僚主义作风,因而实效大打折扣。

  相对于康农所取得的某些“空前”成绩,康农所开展的实际工作,对于解放后四川民族地区(尤其是四川藏族地区)相关机构的设立可谓是奠定了基础,对于以后西康地区农牧业的改进及化的起源与发展而言也是有启发的,这可说是“启后的”。以事实而言,1951年4月在合并康农所康定农场、乾宁垦牧场的基础上,成立了新中国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乾宁农改场,1955年10月改称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试验站。1961年8月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1963年5月重组为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到了70年代,十个县建立了农科所。l977年7月。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分为农、畜两个研究所[27]。新中国这些农牧机构的设置可谓是在康农所基础上的新发展。总而言之,康农所在农、林、牧等方面进行的努力和尝试,即以近代科学技术手段改造传统农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较有规模有组织的实施,康农所较之“西康农事试验场”又前进了一大步,取得了更多的农业改进的实际成效,可谓四川藏、彝等民族聚居地区农业、畜牧业近代化的开始。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这种农业、畜牧业近代化所取得的成绩有限,因而对它所取得实效的评估不宜过高。但是它却预示着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一页,更是中国边疆开发与经济发展史上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

 :

  [1]吴谧赓.西康地政概论[A].边政导报[J].1947、6(2、3号合刊).第5-16页.
  [2]县志委员会主编.康定县志[M].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第180页.
  [3]杨开俊.甘孜州农业科研工作蓬勃.甘孜州文史资料.第17辑[C],1999.第273页;王德安.解放前西康省建设厅概况[A].四川省甘孜州政协委员会.甘孜州文史资料.第11辑[C].1990.第179-190页;州农牧局办公室.甘孜州四十年农业生产发展成就[A];州农科所.甘孜州农科所四十年来的科研成就[A].甘孜州文史资料.第10辑[C].1990.第4、11页.
  [4]温贤美主编.四川通史[M].第七册.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51页.
  [5]康定县志[M].第106、150、162、180页.
  [6]编写组.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M].当代出版社.1994年.第204页.
  [7]王川.民国时期“西康农事试验场”的设置及其实际成效[A].西藏大学学报2004[J].(1).
  [8]岳琛主编.中国农业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25页.
  [9]杨仲华.西康纪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下册.第345页.
  [10]董兆孚、万腾蛟.西康宗教政况夷性考察报告..边政[J].1931(4);冯云仙.西康泸定县调查表p].第1、67页.边政[J].1931、12(8).
  [11]羊磊.道孚县小志[A].川边季刊[J].1936、3(2卷1期).
  [12]康定县志[M].第501.
  [13]边声[J]1938、10(1卷2期).
  [14][21][23]王德安前揭文.
  [15]孙明经.1939年:走进西康[M](摄影作品).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150、151页.
  [16]黄炎.西康调查日志.旅行杂志[J].1939年6、7月号.
  [17]部蒙藏教育司编.川西调查记[M].1943.第82页.
  [18]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9辑[C].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8、206页.
  [19]四川农务总会章程[A].四川教育官报[J].戊申第2册“”章程“”
  [20]边政月刊[J].复刊号.1943年9月.
  [22]甘孜州编写组.甘孜藏族自治州林业志[M].第122页.
  [24]庹应权.一年来之西康省政[A].边政导报[J].1947、6月(第二、三号合刊).
  [25]乾宁县政府三十五年度春季行政会议议案[A].据四川民族调查组编辑.北洋军阀与国民党统治下的西康藏区档案资料[J].第一分册.第75页.
  [26]良友图画杂志.新西康专号[J].1940、9月、15.第32页.
  [27]州农科所.甘孜州农科所四十年来的科研成就[A].四川省甘孜州政协委员会.甘孜州文史资料.第10辑[C].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