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袁德林 时间:2010-08-16
  基础均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追求的新境界。我国由于的、现实的种种原因,基础教育发展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当前,人们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解读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有人认为,西部地区贫困,没有条件讲均衡发展,东部地区已在推进教育化,不存在均衡发展问题;有人见物不见人,一讲到均衡发展就过度地聚焦在办学条件上;还有人把均衡发展绝对化,忽视了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发展。因此,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一定要坚持以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尤其要突出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地区、城乡、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和人的发展方面的差异性较大。其中,最显性的差距是在办学条件上;而最应重视的第一位的差距是教学质量差距,这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差距;师资队伍水平的不均衡则是最关键的差距。
  
  1.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要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缩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差距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国民教育,是为所有学生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改善办学条件,而是人的发展,要努力实现人的基本素质大体均衡的发展,而素质教育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因此,无论是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无论是城市和乡村,所有的学校都要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尽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学生素质发展的差距。为此,一要突出养成教育,追求人人成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而日常行为规范是一个社会对合格公民的最基本要求,是一个文明人必备的最基本道德素养,应该成为我们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要从养成学生不乱扔乱抛、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等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培养举止文明的人、素质全面的现代人。二是开齐开足课程,追求人人合格。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学校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开齐开足各类课程,不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当前,、信息技术和音体美等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要在师资、设备、经费等方面予以保证,确保开齐开足开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素质领先、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三要重视锻炼,追求人人健康。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体魄健壮的有用之人,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每一个家长的强烈愿望,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确保中小学生有充足的活动和锻炼时间,形成健身强体的适应性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真正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2.均衡发展应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生动活泼地发展,允许并帮助一部分学生先“富”起来
  李岚清同志曾精辟地指出:“培养人不能用同一个统一的模子,把不同形态的材料都压成一模一样的东西……”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精英教育不可妨碍大众教育,基础教育要满足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但大众教育(平民教育、公平教育)也不应排斥精英教育。综观对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大多有接受质量较高基础教育的背景,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崭露头角,或显示出较好的发展潜质,并程度不同地接受了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有意识的教育、训练、培养和熏陶。因此,要允许并支持部分智力、能力较强的学生先“富”起来,否则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影响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
  
  3.均衡发展的关键是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缩小师资水平差距是解决学校管理,尤其是教学质量不均衡最重要最根本的措施。优秀师资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办学条件的不足。为此,一要增加师资培训经费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投入,确保面广量大的农村教师能得到水准较高的经常性、系统性的培训。二要加强校本教研。要真正建立起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立足校本培训,促进专业发展,使广大农村教师能够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需要。鼓励并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成名成家,以此带动整个农村教师队伍业务水平的大幅提升。三要推进教师交流。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通过师资合理流动,实现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促进绝大多数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一个地区教师发展的良性循环。四要切实加强师范院校的建设。国家要适度控制师范院校的布局和招生规模,招生过多过滥会造成毕业生总体素质下降,就业竞争力下降;要保留师范院校合理的层次性,并加强特色建设,不能盲目升格;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类院校,鼓励优秀师范毕业生定向到农村基层学校任教,以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
  
  4.均衡发展的重要环节是选聘好校长
  一个好校长就能带出一所好学校,改造薄弱学校、促进学校均衡发展,选好校长至关重要。一要完善校长选聘制。通过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办法,让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当校长。二要鼓励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三要实行校长任期制。胜任的校长要给予较长的任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建设先进的学校文化,打造学校特色,引领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长足发展。
  
  5.均衡发展的前提是必须保证合格的办学条件
  人的发展是有条件的,当前办学条件落差太大是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体现。中央和省级政府应承担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的主要责任,提供能满足课程实施和教学需要的办学条件,努力实现不同地区办学条件的大体均衡,尤其要为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基本素质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保障。同时要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化解农村教育债务,使各地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均衡发展。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协调城乡教育发展,实现区域内办学条件基本均衡。
  二、基础均衡要坚持全面、可持续发展,体现阶段性和适度的差别性
  
  1.区域性均衡发展应全面推进,但全面推进要承认并体现差别,不能搞一刀切
  由于特定的国情,我国地区之间基础教育发展差异性较大。从全国范围看,大体处于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西部地区的“普九攻坚”,二是中部地区和东部欠发达地区的“双高普九”(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三是东部发达地区的教育化。为此,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既要全面推进,又要体现适度的差别性。均衡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也不是搞“一刀切”,更不是限制发展,把高水平的拉下来,而是一方面要鼓励发展快的地区和学校发展得更快,另一方面,大力鼓励和强力支持落后地区和学校通过努力不断缩小与发展快的地区和学校的差距。在办学条件和师资等方面可以分阶段分地区制定不同的标准,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如在办学条件方面,可制定基本的标准、较高的标准和现代化的标准;在办学质量方面,可区别地区和学校制定合格率(包括日常行为规范达标率)、良好率、优秀率的不同标准;在师资队伍方面,可在学历层次、职称比例、业务水平、研究能力和名师培养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推进基础教育区域性均衡发展。
  
  2.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营造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追求的目标应是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遵循人才成长和学校发展规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保护学校发展,努力形成学生、教师和学校主动发展、互动发展的生动局面,为学校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要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打造学校品牌,树立教育形象,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学校可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3.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为精英层的发展提供更高的平台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努力造就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此,一方面,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另一方面,要积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满足学生基于个性化发展的择校需求,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优秀学生的自主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为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坚持协调发展,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促进社会和谐
  
  1.要建立促进基础教育高位平衡的机制,不能搞“劫富济贫”、“釜底抽薪”式的拉平发展
  教育均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不均衡——大体均衡——新的不均衡”的循环往复螺旋式渐进的动态过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享受高质量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为此,在保证教育“底线”的基础上,要有计划地推进优质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升均衡水平。当前,要建立促进基础教育高位平衡的投入机制、激励制约机制和督导评价机制,确保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适度优先超前发展。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加强管理,重抓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加大对学校的投入,促进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不断提高学生的合格率和优秀率,促进办学条件、质量的高位平衡。在教师配备方面,推进交流是必要的,但切忌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搞“拉郎配”,更不能对优质学校的骨干教师搞什么“釜底抽薪”,采取人为“拉平”的做法,而应通过政策引导,营造自由学术环境,提供实现人生价值平台,加大培训力度等多种积极措施,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2.要遏制豪华学校的建设
  我国的重点中小学制度是形成的,为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为向高等学校输送高质量的生源以加快高级人才的培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把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均衡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但一些地方相互攀比,动辄数千万,乃至上亿,花巨资建设豪华学校,作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样做,一方面超过了地方财政承受能力,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人为制造新的不均衡,引发新的不和谐,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巨额的教育债务也是压在当地政府、学校和老百姓身上巨大的包袱,最终也会影响、乃至拖垮这些学校的发展,甚至殃及一个地区基础教育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遏制。
  
  3.要兼顾学生(及家长)多元化发展服务要求,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大众化的“无差别”教育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分层和社会差异将长期存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多种多样,我们既要满足大众教育的一般需求,又要满足精英教育的较高层次需求,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大众化的“无差别”教育,要力求为社会成员的多元发展提供更加完备的服务。因此,我们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时,既要把教育差距控制在社会和公众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并尽力不断缩小差距,又要尊重和满足人们基于自身发展需求的多样化选择,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4.要兼顾重点高中、示范高中的发展,尊重、引导学生初中毕业后发展以智力、能力为选择要素的合理分流
  重点高中、示范高中是宝贵的优秀教育资源,仍要给予必要的支持,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在促进高位平衡中的拉动作用。现在不少地方高中招生改革将重点高中部分招生指标定向分配给薄弱初中,这种做法实不可取。其理由有四:一是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分配与均衡发展和“改薄”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二是搞不好会成为薄弱初中不思进取、逃避竞争的“遮羞布”;三是与现行高中招生“三限”政策有矛盾,会产生低分低价的怪现象,引发新的不公平;四是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高中的办学自主权。我们认为,重点高中、示范高中的发展需要优质生源的支撑,优秀学生的成长也需要重点高中、示范高中提供的高位平台。以人为本的均衡发展,应该追求让每一位学生成人,让众多的学生成才;让每一位学生合格,让更多的学生优秀。高中招生改革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有机统一,坚持以学生的智力、能力为选择要素,引导初中毕业后学生的合理分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的学校,接受适合的教育,得到最好的发展;让每一所学校都能得到相应的生源,办出相应的特色,得到最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