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6
摘要:随着社会的日益,思潮的日渐多元化,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增强,个性化特点愈加明显,如何针对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施行个性化道德,使学生在道德方面的主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成为了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以下对此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道德教育 个性化 小学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小学道德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个性差异得不到的承认,忽略了德育促进人个性发展的功能,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挥个体的主动性,造成了小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自我表现能力等问题,影响了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独立判断、自立自理、自尊自信等独立个性特点,具备竞争和创新意识。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小学道德教育进行改革。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就是对此进行的一项有益探索。
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是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个性特点,进行相应道德教育方式、内容、途径的设计、规划、实施,深入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把发展个性和实现人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的,培养学生良好和完善的道德能力与素质。
一、施行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的基本前提和发展目标:
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必须要熟悉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同时还要确立德育教育的目标,然后从各个类型学生的特点出发分别设计和实施的不同教育方法。
(一)、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的前提
小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对小学生个性特点的进行全方位了解,组建由家长、学校和社会参与的各类道德教育活动,从家庭、学校、卫生部门、校外活动基地等获取必要的信息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
(二)、实施个性化道德教育需要确立正确的目标。
挖掘和发挥每一个小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个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个性化教育的一个最终目标。
同时,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受教育者的性格、年龄特征,遵循其身心发展的,正确确立德育微观具体目标,为具体的教育过程指明方向,提供有效的考核依据。
二、在小学道德教学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小学道德教育如何顾及学生个性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基础,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使道德教育内容更丰富,方法更灵活。这就需要在个性化道德教育实践中,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小学生的教育个性化道德教育,要坚持针对性原则。
个性化道德教育,要针对小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发扬其优良个性,鼓励和提倡特长,修正自身缺点,养成良好习惯,因材施教教育学生,使学生的个性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开放的态度,让小学生获取尽可能多的行为机会,表现自己,锻炼自己,发现特长,培养特长。
(二)、小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主体所具有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的内在特性。外在道德观念必须为道德主体所认同,才能发挥作用。教师要启发小学生作为活动主体,主动地参与各种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以此发展自主意识、自律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
(三)、小学生个性化道德教育,还应坚持长期性的原则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个性的形成和扭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个性化的教育需要教育者有充分的奉献精神。个性的形成,同时也是默化潜移的,这就要求必须充分注重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建设,为小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道德教育环境,更好地发挥优秀文明传统对学生个性的熏陶作用。
三、对不同个性的小学生采取的不同的方法、途径和措施进行道德:
对小学生的个性化道德教育,要针对各类小学生的年龄大小的不同、性格的差异,原有道德水平的层次的高低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对其分析、综合,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个性化的道德教育。
(一)、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的个性特点,要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行为到习惯的道德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小学生道德教育呈现出一个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进程。我们应根据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以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为基础,针对各个年龄段、各年级道德个性特点的不同,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有计划、有目的进行不同的道德教育,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例如年纪小的儿童对具体性和情境性的行为的理解较为容易,因此教师、家长要根据他们这方面的个性特点对其进行相应方式的道德教育。对高年级的小学生,除了让他们理解道德行为的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将其运用到具体生活中。
(二)、针对各类小学生的性格的差异进行个性化的道德教育
1、对内向型的小学生要注意培养敏锐的反应和办事果断的作风。
“内向型"的小学生,不善于与老师和同学们交往,做事情优柔寡断。上课回答问题不踊跃,参加课外活动不积极。对于这类学生,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诚心和耐心,要他们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引导他们主动的与老师和同学们交往,并安排几个外向性同学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学习和课外活动,融入到班集体中,克服自己的孤僻感。同时要求他们多动手多动脑,思考问题时要求反应灵活等,逐步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不断修正自身的缺点。
2、对过于内向型的小学生要多加鼓励,培养其树立自信心和适应紧张学习的能力。
性格过于内向的这类小学生多为女生,她们不爱说话,敏感、小心谨慎、自尊心强,但也有孤僻、狭隘、多疑、胆小的缺点。上课回答问题时,她们会特别紧张,平时跟老师、同学很少接触。对待这类学生,要多加鼓励,树立起她们的自信心,进行耐心地启发教育,促使他们认识和改正缺点,遇事不畏难。
3、对外向型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沉着、稳重的精神品质,进行有说服力的教育。
外向型的小学生为人耿直、热情、果敢、有进取心、喜欢与人交往,但往往又脾气暴躁、粗心大意、性子急。对这类学生,要培养这类学生稳重、坚持到底的精神。对他们有时犯得错误,要进行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批评教育,逐步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4、对过于外向型的小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刻苦精神,并逐步养成做事认真、善始善终的好习惯。
“过于外向型的小学生”的特点是机敏、灵活、热情,兴趣爱好广泛,但也有情绪波动性大等缺点。如果教育不当,学习成绩就会逐渐下降成为双差生。家长要协助和支持、配合,教育每一位学生学习注意力要集中,培养他们的刻苦精神,并逐步养成做事认真、善始善终的好习惯。
(三)根据小学生原有的道德水平层次高低,因材施教。
由于小学生所处家庭、社会环境的不同,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质上也同样存在着不同层次。对道德品质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依据德育大纲提出的目的要求,着眼面向全体,分层次进行的道德教育。例如:对思想品德处于中上位置的学生,注重社会理想价值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高远的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对后进生这一层次的教育,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首先应从他们的行为规范抓起,实行“学和行”的有机结合教育,使他们熟悉“知”,领会规范要求,并在实践中演练。
结论:
小学生的个性化道德教育试图将社会要求的价值观转化为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使外在的道德规范经个体分析,形成自己的信念,发挥出学生个体身心的主动性、能动性,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研究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每个小学生的个性差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真正将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转化为学生的个体智慧,促使学生逐步认识自己、调控自己,以促进以后自身个性化而有全面性的发展,发挥好小学生道德的个性化教育的作用。
------------------------------------------------------------------
:
1.单振涛,《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成因分析》,《科研与实验》
2.魏贤超,《德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社
3.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
4.杨克祺《德育·心育·心育工程》,《特区教育》
上一篇: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