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教材,发展说话能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8
说话,即输出信息,是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说话的过程是人类所独有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据一份资料表明,在语言交流活动中,说的比例占32%,稍低于听的方面。可见,在语言活动中,说占了重要位置。结合实际,在朗读、背诵、说话、写字的单项检测中,据统计,说话一项的优秀率较其他各项偏低。这又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已成了刻不容缓的是。以课堂说话训练为中心,充分挖掘教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其服务,使学生话不离口,出口成章,是实现提高小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 激起兴趣说话
   
   心实验证明,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兴趣有密切的联系。兴趣不仅牵动活动过程,也影响活动的质量。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教材,积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起学生高涨的情绪,触动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乐说,愿说,是说话质量提高的保证。
   
   寓说话于创设的情境中。小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起“现场感”。学生学习动机有抑制状态进入理想的活动状态,即能“有话可说”。如教《颐和园》一课是,学完了整篇课文后,我对学生说“刚才,老师带领大家去颐和园游览了一回,现在,你一定对颐和园了解甚深了。如果现在让你当一次导游,领游客去参观,你想想怎样介绍更清楚,更吸引人?”于是,学生纷纷以小导游的身份在小组内练说,其结果非常的另人满意,从孩子们的话语中,感受到的是自豪和老练。在创设的情境中,辩一辩是最直接的说话训练方式。对某一 词语、情节、人物的不同看法或理解,都可成为辩论的“论点”。如《落花生》,围绕“社会,你做落花生式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型的人?”展开驳辩,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口才,知识面,思维的灵活、开阔性都在接受着实实在在的考验,其效果非问题所能比拟,
   
   寓说话于操作中。“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具体可感的操作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操作过程及结果。再把所见所感进行描述,降低说话的难度,提高效度。如《捞铁牛》一文,老师可先示范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边看边说,或看后回忆说,都是说话训练的极好途径。再如实践活动中,要求把小实验的材料、过程、注意点说清楚。老师就可指导学生利用小组协作的形式,把实验材料带到课堂,在课上边做边说,切实提高说话能力,让学生拥有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
   
   寓说话于表演中。课文内容只要有人物、情节,便可排成课本剧。把“讲台”变成“舞台”。学生大胆演,“观众”充分评。如《陶罐和铁罐》一课,就可作为课本剧排——演——评。事先可准备头饰,让学生在课上组织人员,分组排练,然后在班级公演,评比打分。同学们在演、评的过程中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和再认识,是思维加工的过程。不仅陶冶了情操,动口动脑能力也得到了统一。
   
   寓说话于画画中。在语文学科中融合美术。画几笔,说几句,无疑学生是乐而接受的。在〈爬山虎的脚〉一课中,对于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等,学生即使读几遍,仍不能清晰地了解。那么,就可以用画画的形式来明晰这些内容。学生读文后已内化为自己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把爬山虎的脚画出来。边画边讲,以画促讲,以画促思。经过和文章的对比,再读感悟,就能准确地把握内容。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大为有益。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说话的条件,不断唤起他们愿说的欲望,学生会敢说。且养成爱说的习惯。
   
   二、 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说话
   
   教学大纲指出:“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途径,从而达到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这说明,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说话能力的又一途径。
   
   以教材中字、词、句、段为训练点。通过对字词的推敲,变换比较;句段的理解、扩展、迁移训练。学生不仅能掌握语言在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同时促使思维和语言的协调发展。例〈趵突泉〉的最后一节,设计成:(1)引导用有的极快地上来一串。有的到中途又歪
   
   下去。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与原文比较。(2)填空: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3)(什么)(怎么样)。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且有层次的训练,照顾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扩大了学生的训练面。学生言之有物,能乐于参与。
   
   以文章内容的精简或“空白”处为训练点。文中或结尾有许多句子写得精炼含蓄,言虽净意未完。可引导合理想象,用想象的内容练习说话,使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学生眼前,加深对有关事物的理解。如《小珊迪》一课中,关于小珊迪如何被马车轧倒及如何回家的这段情节,书中未作具体阐述。就可引导学生补想这断内容。学生联系下文,联系当时的背景,“思接千载”自有其独特见解。
   
   抓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以教材为依托,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实现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
   
   三、 以图促说,以思带说
   
   语文课本是最好的说话训练材料,而课本中的插图则为说话训练提供了素材和形式。教师先要指导学生会看图,看好图,再指导学生把话说好。在训练是,做到边看边想,边想边说。利用插图说话,一般按学前——学时——学后的顺序结合课文观察图。如《翠鸟》一课,学第一小节前,指导学生观察图,有顺序地说翠鸟的颜色美,强调说话的顺序及图上的翠鸟各部分的颜色。学习之时,对照刚才说话的内容,对文中描述的部分进行积累,体会用词的丰富性。所进行的再次说话是对学习之前说话内容的补充。学习之后,放开课本,根据学生的体会有感情地进行看图说话,可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观察插图和说话结合,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也为促进说话能力而服务。
   
   教材的要求为说话提供了材料和内容,为其创造条件。紧扣要求进行多方训练,同时也提高观察、思维能力。把它们结合起来,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利用课堂这个大舞台,进行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对造就未来所需创造性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在课堂上要大力加强说话训练,还应把听、说、读、写真正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根据各年龄阶段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及时反馈,矫正,以期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