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体验新情境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8
3、创设表演情境 洞察文章内涵
21世纪的课堂,应当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地参与。
在语文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谈骨气》中齐国穷人不食嗟来之食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上台表演小品。小品的表演促使学生理解课文,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并模仿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使课文中人物栩栩如生的活跃在眼前,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出来,学生深切的体会到齐人表现出来的铮铮骨气。再如初二《核舟记》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我让学生自学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位置。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人物、事物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的积极性。
4、创设问题情景 挖掘学生潜力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学生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抓住“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话进行情境创设: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形成共识认为卖炭翁是为了炭能够买个好价钱,心甘情愿自己挨冻。这样,卖炭翁悲苦的矛盾心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全体学生马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激起了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
5、创设争论情境 鼓励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还应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小结说,愚公用的眼光看问题,形愚实智,智叟用停滞的眼光看问题,形智实愚。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我不同意您的看法,愚公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我认为愚公还是‘愚’,它可以在山上凿一个洞,这样比搬掉一座山更省时、更省力。”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听了有的哈哈大笑,说他错了,有的若有所思,说有点道理。我听后笑着说:“你见解很独特,其他同学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呢?”,这下学生的思维又一下被激活了,个个情绪高涨,众说纷纭。有些说,这是个好办法,有些说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更有的说愚公确实是“蛮干”而不知“巧干”……,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6、营造扩散情境 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新时代赋予全体教师的使命。创新思维是整个创造活动中的核心。人类社会的任何一项创造新性发明,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果。我们在教会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具备创造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设置一种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利用已写课文的重写以及一些课文的开放性结尾,可以很好地达到目的。例如,在教学《卖炭翁》这一课后,要求学生将文章改写成一篇文。学生在这里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的写到了卖炭翁一家在风雪之中急切的盼望着他的到来,等米下锅,家中还有嗷嗷待哺的孙儿;有的写老翁回家后,历经千辛万苦,向当地官员反映情况,而地方官又是一个正值的人,帮他向朝庭上奏,结果皇上知道事情后,将那两个使者打入了监狱;还有的写道,这原来是老翁的一个噩梦,而当时他正躺在家中美美的睡觉呢,据说旁边还有他的妻儿,还有一条小黄狗……这里学生可以尽情地驰骋他想象的思维,这些想法中对人物的性格和课文的主题把握得都很好。这些看法跳出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总之,创设情境的手段和途径很多,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才”意识;树立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的意识;树立敢说、敢想、敢于怀疑、敢于否定的意识。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容易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动,切身的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达到了“润物细无声”之效。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这样,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糅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上一篇: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下一篇:教学互动,创造语文课堂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