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似春雨,指导如润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8
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全球化的知识时代。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知识创造性应用和知识广泛传播而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竞争,会学习将成为人们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生活有多广大,语文学习就有多广大”,语文学科是一门融知识性与技能技巧相结合的学科,但一直以来,语文教学习惯于“题海战术”、“时间+汗水”“多背多记”等违背的应试教育作法。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采用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变苦学、弃学为乐学、巧学,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也才能真正减轻学习负担。在语文课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学法能力的培养。
    如何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呢?我认为学法指导,重在操作,让学法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如春雨润物,只要长期不断地进行,就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 学法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让其成为学生的习惯。
   从入校开始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变成一种人生道路上的巨大力量,培养好的习惯,应从小抓起,越早越好。
   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从入学起应抓紧训练,以至习惯在。小学到中学有一个适应期,我要尽量缩短适应期。在第一节课上,一是明确地提出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指导出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意义;二是第一节学法课就要告诉学生怎样进行课前预习,之后又教给他们如何看预习提示,自读提示;三是教会学生如何从单元提示、课后练习中确定教学目标,要求每一个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在我的具体操作中,前几周,对每天的预习情况进行认真的检查,好的提出表扬,这样用不了一个月,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养成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作课前预习。紧接着的是教给他们借助工具书解决自己可以解决的诸如字、词、作家、作品等问题,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明确告诉学生生字词部分一律自己解决,老师只做检测。和这项工作同时进行的是每课之前的预习检查,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一环节,要想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就是一句空话,试想想,只有要求,不作检查,怎么会有反馈信息,学生又如何能加以重视呢?我制定了一个达标指标,成绩为80分为合格,凡不合格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补习,由课代表记录。刚开始,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不能接受,认为老师要求太高,但检查了一两次后,学生们就高兴地表示接受了,因为只要按要求预习就能达标。检查内容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例如,学习第一单元课文,在检查中以字词为主,以后逐渐增加到篇章结构,主题思想等内容。初一只有半个多学期的时间,学生就能适应这种检查方式。几年来,我一直坚持用这种方法检测学生的预习能力,成效显著。
   二、 课堂上的学法渗透要抓住三个根本。
   怎样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学法渗透?教师的任务不只在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方法教给学生,实践证明,只有交给学生学法这把“金钥匙”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让老师教得轻松,从而有利于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到“会学”,真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以第一册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学法渗透。在语文课本的说明中对学习目的有明确的要求:阅读,主要学习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一些词语,分清段落,了解写作特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如熟练使用常用的工具书,学习圈点批注和做摘录,学习精读和略读等。写作,主要学习记叙生活经历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学法渗透就要依照以上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逐一完成。着重三点:
   1、 在听说能力培养中渗透学法指导,增进语文学习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敢于大胆说话,寻找一切机会,采用各种形式,,练说话能力,可以利用课前的两分钟,按座号轮流进行,说话的内容可以是自己的所见所闻,也可以是事先准备好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自信心和兴趣
   再者要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朗读训练,可选定一篇课文和片断,教师作朗读指导、教师范读或听录音,让学生读,自由放声读(要求有感情),课后布置学生自制录音带进行评比。在课堂上,一些精彩的片段都让学生反复朗读,以此巩固效果。我的实践结果证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对提高学生语文学习信心和兴趣,作用非常巨大。
   2、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成为阅读的行家里手
   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中感觉到有章可循,可操作。阅读技能包括认读能力、精读能力、诵读能力和速读能力。针对各种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把阅读技能的方法教给学生。如:学习精读的方法,我就教给学生怎样进行语段学习,将语段学习7个步骤,写在黑板上:(1)标序号(2)拎句意、(3)分层次、(4)理关系、(5)明段意、(6)探写法、(7)思作用。再如议阅读,我让学生做到读后三清楚:一是一句话明确中心论点;二是分析论点(思路或分论点);三是概括事实或道理论据。
   教师应进行示范指导,在学习第五册课本时,我对第二单元第一课《怀疑与学问》进行分析,请学生注意老师的分析过程,之后,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一单元剩下的几课书进行分析。结果学生只花了三课时就完成了本来需要近十二课时学习的内容。通过这种训练,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了,兴趣提高了。最重要的是知道了如何下手读书,着眼点放在那里了。
   3、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从观察生活、理清思路入手提高学生
   写作水平。
   现在的学生一般不喜欢作文,因为是脑子里没有材料,又不知如何下笔。我称之为:“营养缺乏症”和“心脑紊乱症”。我认为一是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二是让其写作思路清楚。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兴趣的浓厚,对知觉的选择性有一定的影响。要学生在观察中处处留心,做个有心人,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其次,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感观,做到观察“四要”,即一要细看,观察时要认真细致,放过每一个细小变化;二要有序,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要按顺序观察,把握整体和各部分的关系;三要深入,只有深入地观察,才能发现细微的变化和隐蔽的特征。如学生对冬天雾挂进行了观察,有的学生只能写出外表的美,却写不出实际的东西,这就是没有深入观察的结果;四要勤记,俗话就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要教育学生将观察到的东西随时记下来,坚持不懈,可以鼓励学生记“观察日记”。
   思路不清,就是大部分学生习惯于 “蒙头乱写”,而没有对写作进行谋篇布局。这方面我的经验是,入手要让写作可操作,简单化,除去神秘感,树立信心。如我教初一时,训练的重点放在写人记事上,一开学就用魏书生的方法,一连布置了八篇写父亲的作文,“勤劳的父亲”、“善良的父亲”、“认真的父亲”、“有爱心的父亲”、“刚强的父亲”等,在写每一篇父亲的作文时,就给学生“指路”:全文共分四段,第一段点题,第二段详写一件事,第三段略写一件事,第四段照应首段点题。这样训练不出两周,学生写人记事的作文就一点问题也没有了。夯实基础,学生写作水平上升又快又好。另外,让学生们写观察日记也是提高作文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三、学法指导渗透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让学生沐浴其中学习语文、体会语文。
   从前语文教学常犯的错误是:只重学生的听说读写。从而把语文学习片面化、狭隘化。我认为语文作为一门主科,它的意义远远大于学习知识,能说会写。同时它涵盖了德育、美育、智育等等许多内容。因此,语文学科的学法指导,还要渗透在不定期地经常开展的课外活动中。如读书会,故事会,朗读会,演讲会,小报比赛,查字典比赛,组词比赛,作文比赛等,每学期进行二到三项,形式可以采用先班级选拔,后年级比赛的形式,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尽可能地施展学生的才能。如我任教以来,一直在班上长期举行书法比赛。前三个月先比谁描红描的好,作品在班报上展览,;然后临摹作品比赛;最后原创作品比赛。比赛的内容一开始一定要统一,看谁观察的细、准。再者我建议学校组织作文比赛,一周各级部教研组评出周最佳作文几篇,一月学校评出月最佳作文几篇,一学期评出校最佳作文几篇。作文张榜展览。
   我的实践经验说明,大部分的课处活动都可以将语文学习渗透其中,这样会使语文学习与各种活动相得益彰。而此时的学法指导决定着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我想这“道”必然包括着学法指导。
   综上所述,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用,可以培养他们自学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但这项工作是长期性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不断地摸索。不能急躁,不能功利,潜易默化,细水长流,就能收到实效。
   我想,学法指导的精髓,正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