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8
 呼唤有智慧的——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英国的大家A·N·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中有这样一段话:“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的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
    我们的教育缺什么——缺智慧。我们的教育可以说什么都有——有知识、有课程、有作业、有,但惟独没有智慧。我们的教育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和公式,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我们的教育强调掌握很多的技能技巧,而有智慧的教育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从事的活动中,品尝学习生活的愉悦和乐趣;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应试,管它什么兴趣不兴趣,最要紧的是要不要考,素质教育有没有也不重要,能使学生进名牌大学就是素质教育的最好体现。我不禁要问:“我们是要把代表人类未来的学生塑造成只会记诵和模仿的动物,还是有更崇高的目标值得追求,譬如说如何去获取未知,如何去开启心智,如何去创造新的思想等等。教育不只是往木桶里注水的过程,而应是不断向外流淌创造之泉的过程。如果让对知识的追求,淹没了对探索的渴望,这样的教育,能谈得上有智慧的教育吗?
    我呼唤有智慧的教育,我渴望我们的语文教学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不在于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多少个为什么,质疑和批判了多少;
   ——不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不在于某种课堂教学模式,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
   ——不在于教师布置了多少课外作业,而在于他们如何千方百计让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
    要估价一种教育是否真正有价值,我们最终要考察的,不在于其知识、课程、作业、考试,而在于它是否拥有智慧,是否是有智慧的教师通过有智慧的教育培养了有智慧之人,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和灵魂。
   
    乐为师童
   
    有智慧的教育呼唤有智慧的教师。有智慧的教师应该是“师童”,既是老师又是儿童,他扮演的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道德的传播者、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问题的解决者,而是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道德和知识获得的向导,学生问题解决、研究的合作者。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放下教师的架子,把自己当作儿童的伙伴,儿童的挚友,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洞察他们的喜怒哀乐,体悟他们的情感体验,才有平等对话的基础,才能真正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才能建立平等的、双向的交流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记得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我上公开课,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谈出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思维的碰撞撞击出创新的火花。正在这时,平时不言不语的张帆涨红着小脸,挥舞着小手嘴里“嗯嗯”地喊着要发言,我欣喜地朝他点点头,微笑着说:“你说!”,他猛地站起来刚想说,还没说出一个字,就一个劲地笑,一秒、两秒、五秒,他还是笑个不停。此时,我完全可以用老师们常用的方法暗示他:“请你先坐下,想好了再说。”然后下课再找他来严肃地谈一谈。而我并没这样做,我相信他一定有自己的想法,一定有话可说。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一个人在激动的时候,会有哪些表现呢?”有的说会激动得跳起来,有的说会激动得淌下眼泪,有的说会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还有的说会激动得像张帆这样大笑不止。这时全班同学都和张帆一样笑了起来,只不过,这是善意的笑、友好的笑,激动的笑。我抓住时机对全班同学说:“是啊,张帆已经对文章理解得很深入了,他的理解通过了他的独特表现,也就是他的笑反映出来了。张帆,你说是不是?”张帆微微地点了点头,笑着坦然地坐了下去。事后,我并没有过问张帆为什么在课上大笑不止,我觉得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相信,张帆已经把我当成了“自己人”,当成了可以信赖的朋友,可以保守秘密的伙伴;我更相信,张帆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面对一次又一次发言,可以满怀信心地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
    我乐为师童,当孩子遇到难题时,我会耐心地告诉他“不要紧张,认真思考,你能答出来的”;当孩子有了困难,我会伸出双手对他轻语“别怕,把心里话说出来,我来帮助你”;当孩子不小心闯了祸,垂头丧气地找到我时,我会微笑着对他说“有了错误不要紧,改了就是好孩子”;当孩子在课堂上大胆地指出教材中的错误时,我会竖起大拇指说“你敢于向权威挑战,老师也要向你学”;当孩子作文获奖、发表时,我会和他一样眼里闪动着激动的泪花。我和孩子一同学习,一同生活,一同玩耍,孩子中有我的身影,我成了孩子们的伙伴。
    我乐为师童,我是儿童的老师,又是儿童的朋友,也想做个儿童,我追求的境界是:我与儿童相似。
   
    开放课堂
   
    有智慧的教育必须扎根于肥沃的,有生命力的土壤,而语文教学开放的课堂则是这样一块丰厚的土壤。开放的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场所;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不只是教师教育行为机械动作的场所,而是展现教育智慧的场所。
    开放课堂的前提是开放教材。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试想想,编教材的专家、学者们,他们开发的课程在内在的学术性品质上可能是很好的,但就课程要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来说,他们是无能为力的。显然,把教科书当作圣经一样来解读是陈旧的、过时的学习方式。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尤其能感受到某些内容的陈旧、僵化和缺乏个性,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教材中围绕着看图作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应用文这几大模块,常会出现“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记一次有趣的活动”、“记一个你熟悉的人”、“记一个你印象深刻的人”等等作文题目,学生无话可说,只能说假话、空话、套话,而真话、实话、心里话却无处可说。
    让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作文课:一位美国女教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道作文题:“我们要来找出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访问一个真正从事那行业的人,作一份口头报告。”这种作文可以培养和锻炼5种能力:一、抉择能力。经过慎重考虑、选择,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二、思维能力。如确定何职业,如何从现在起为实现未来理想而努力学习,是需要作许多独立思考的;三、写作能力。即写一份“针对未来的职业”的文字报告;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访问一位与自己未来职业相关的人;五、口头表达能力。即在班上向老师和同学作口头报告。这样,做、写、说、思便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我觉得美国的作文课倒是很符合我们的素质教育,他们的作文素材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整、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得来的,他们的作文教学是贴近学生、关注现实的,他们的作文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是个性化有创意的作文。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什么东西最有价值,显然,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在新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将会最有价值。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开发和利用作文教材,创造性地重组和建构作文教材。例如:我在五年级设计了一个“说茶—泡茶—观茶—品茶—写茶”的系列作文活动,这一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习作训练打破了教材的限制,开放了作文时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口头表达、收集整理资料、处理人际关系等综合能力。学生首先要利用各种途径调查茶叶的资料,了解茶叶的产地、种类、特征、功效等有关知识,还要收集一个有关茶叶的小故事,访问一个喜欢喝茶的人,请他谈一谈喝茶的亲身体验;然后在说茶道茶中倾吐感受,在泡茶观茶中展开想象,在品茶议茶中体验愉悦,同学们受到了茶文化的熏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最后学生们把自己在活动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用自己最擅长的表达形式,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想象作文,还可以写调查报告。学生们写出的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想象丰富,有个性、有趣味、有创意。一个学生在他的作文《精彩的茶叶世界》中写道:“翻腾的茶叶世界多么精彩,毫无生命力的茶叶在水的怀抱里仿佛一个个小精灵,它们跳跃、翻腾、游动,仿佛经历了盘古开天辟地般的轰轰烈烈,又归于山林幽谷般的宁静。我真想走进它们的世界,聆听它们的声音,感受它们富有生命的灵动。
    六年级,我还为学生创作童话故事设计了一个习作练习。背景是:愉快的春游结束了,可碧绿的草地上却躺着一个个面包、蛋糕、汉堡包……它们在痛苦地呻吟着。这一设计来源于学生生活又是他们不曾顾及的,学生们在议一议、演一演、画一画的基础上,写出了一篇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其中一位女同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了《一个面包的自述》,她细腻描写了面包的内心世界:“我躺在包里非常兴奋,因为我明白,面包的一生是短暂的,今天,我就要完成自己最后也是唯一的使命——成为主人的美餐。明明和同学们准备吃午餐了,他把手伸进包里,抓住了我,我幸福地闭上了眼睛,默默地等待着……但,伴着明明不满的声音:‘怎么是个面包?’我被重重地摔在草地上,一连打了好几个滚。突然,我听见了另一个声音:‘明明,你怎么把好好的面包扔了?’顿时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又使劲挺了挺丰满的胸脯,满以为还有为主人做贡献的机会,没想到明明却说:‘哼,都什么年代了,妈妈还给我买面包!我要吃鸡腿!’唉,呜……呜……我失声痛哭起来。”这是多么富有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啊!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真情表达。
    由此可见,只有大胆地开放教材,才能使我们开放的课堂充满智慧的光芒,才能使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实现师生生命的价值。
    开放课堂的核心是开放思维。
    心里学家奥托指出,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开发取决于开放的思维。教师不应再简单地给学生灌输思想、观点、知识、而要给他们创设追求创新、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无拘束的成长,敢于遐想、勇于争辩,脱出墨守成规、拘泥成规的“雷池”。
    我在六年级上过一堂作文讲评课,内容是“写好人物的内心活动”,课上得很成功,《报》还刊登了课堂实录。我还记得《南京日报》上是这样评论的:这是一堂“主角、配角”倒置的作文课,40分钟内,有4名学生上台主讲,另有6名学生台下评点,老师反而只起着“主持人”的作用。刚上课,老师就说:“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心事》一文,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最重要的是真实、具体。”没有逐字逐句的朗读,没有滔滔不绝的分析,学生马上自成小组讨论课文。接着,老师让学生推荐几篇写心理活动的作文,一名学生大方地上台主讲,她先用实物投影仪把文章《一件难忘的事》打在幕布上,又把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读了一遍,她还特别强调:“文中的点睛之笔是‘我无法原谅自己教坏了自己的妹妹……’这句话最能表现哥哥的悔恨心情。”另一名学生还在台下补充:“文中的一个感叹号,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让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分析自己的作文,一名学生的作文叫《意外的惊喜》,写的是自己第一篇作文发表了。对其中表达不够充分的心理活动,台下的五六名学生一下成了“指导老师”,一名学生站起来大声说:“应该对比一下,写爸爸写了好多文章都没有发表,而我的第一篇作文就见报了,这样写别人印象更深。”台下一片笑声,举手的更多了……
    这节课,学生的态度是积极的、主动的,情绪是饱满的、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开放的,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他们有平等参与的机会,有自主活动的时空,有思维碰撞的契机。
    课堂,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也给思维的开放开来了机遇,学生们可以在玩中学,在操作中学,在交流中学,在发现中学,在转换角色中学,在社会实践中学,在研究中学,在求异中学。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可以不再唯一种模式、求一种答案、学一种方法,他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剖析、理解事物,得出多种不同凡响、不同见解的新的认识、新的思想,这就是思维开放的理想目标。
    我在五年级的课外阅读课中讲了一个“猪八戒照镜子”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猪八戒听别人说他长得奇丑无比,便找来一块镜子照了起来。这一照可不得了,镜子中的猪八戒果然丑陋无比。猪八戒怒气冲天,抡起钉耙就把镜子打碎了。他转身刚要走,却无意中看到了散落在地上的那些镜子碎片,无论大小,里面都有一个丑陋的猪八戒。同学们一听,顿时乐了,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这个故事的寓意,它是讲‘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对,说的好!换一个角度想想,你可能会有新发现、新见解。”我及时引导点拨。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老虎屁股摸不得的人。谁要实事求是地给他提意见,他就暴跳如雷,打击报复,就像猪八戒那样。”
    “我觉得,猪八戒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它听别人说自己丑,并没有怒气冲天,盲目轻信,而是拿了镜子去验证,这说明猪八戒很注重实际。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猪八戒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去追究镜子的责任,真会强调客观。”
    “镜子真了不起!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即使被打碎,也要坚持真理,反映事物的真面相。”
    ……
    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教室里沸腾了。
    开放的课堂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思维碰撞的乐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凡是学生能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凡是学生能动口的尽量让学生动口,凡是学生能动手实践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凡是学生能归纳的尽量让学生总结归纳,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学生思维启动时,教师进行引导;当学生思维断裂时,教师帮助衔接;当学生思维堵塞时,教师进行疏通;当学生思维模糊时,教师适当点拨;当学生思维散乱时,教师帮助梳理,让思维的开放成为语文课堂永恒的主题。
    开放课堂的关键是开放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要突出整体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更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开放的课堂中,我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开放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参与的状态、参与的广度、参与的时间、参与的方式、参与的品质、参与的效果等,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卡,全面、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当然,也是评价的方式之一,我认为,语文考试不能把学生单纯当作被检测的对象,更不能把学生当作被惩罚的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样也应当是考试的主人。要充分开放考试内容,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在考试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例如:低年级,考察学生拼七巧板编故事、写观察日记、续编故事;中年级,考察学生配乐朗诵、办微型小报、评点课外阅读精彩片段;高年级,采用“辩论会、演讲比赛、出一期墙报、办一档红领巾广播,采编一期小主人电视节目、当小导游、当小讲解员、撰写调查报告”等开放的考查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中,师生是朋友,为实现教育目标而互相关心、相互促进;考试中,师生是伙伴,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共同商量,齐心协力。四年级的一次口头作文考试,我和学生共同商量考试的内容、考试的形式、考试的过程、评定的标准和评定的方法。师生共同商量的考试题目是“购物记”,内容是这样的:每位学生用10元钱购买物品,把购买物品中看到的、感受到的事讲出来,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在小组里播放,小组进行评议。这一考试,开放了考试时间,拓宽了考试空间,宽松了考试纪律,展示了学生的才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好,开放的评价真正落到了实处。
   
    放飞心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六个解放”为我们广大教师所熟知。“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大社会之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以空闲来消化学问,并且学一些自己想学的学问,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六个解放”我理解其本质就是解放儿童的心灵,使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生长中感悟、体验、发展、创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我组织学生开展的一系列丰富多彩、自主开放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打开了孩子的视野,放飞了孩子的心灵。
    我在低年级开展了自编自演的木偶话剧的活动,学生亲手制作自己喜欢的小木偶,然后分小组,以小组中几个同学做的木偶为主角,展开想象,联系实际生活和丰富的课外阅读内容,编成生动有趣的童话剧,分好角色,配上,操作木偶,上台表演。
    中年级,学生们开展了自编连环画的活动,每个学生在平时观察生活、合理想象的基础上,画出一组有故事情节、,儿童情趣的连环画,再根据每一幅画的内容,配上恰当、具体的文字说明,最后给自己的连环画册绘制封面,起个名字。
    高年级学生潜力更大,他们创作班级小小说,自编课外阅读美文,每学期还要编辑自己的优秀作文集,从整理自己的佳作到编辑打印,从撰写序言到设计封面,从作文集的起名到定价、装订,每一步都留下了他们心灵的足迹。《小雨集》、《童年岁月》、《忆往昔》、《浪花》、《朝花夕拾》、《心香一瓣》、《童年拾趣》、《嫩牙儿》、《小荷》等等,这些富有创意,耐人寻味的名字凝聚了学生的聪明才智。目录的编排各有特色,有的分为“写人篇”、“记事篇”、“状物篇”、“写景篇”;有的分为“我的家庭趣事”,“我的所见所闻”、“我的成长经历”、“我的业余爱好”。很多同学还给自己的集子写了序,语句流畅,感情真挚,谦虚诚恳,一位学生在《小荷》这本自编作文集的序言中写道:“《小荷》像一面多棱镜,照出了我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像一只百宝箱,藏着我许多欢乐与苦恼。‘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荷》作为我的处女作还不够成熟、完善,可能有因为疏漏而造成的错误,希望读者原谅,多加指教!”这一富有综合性、创新性的活动受到了家长的高度评价,有位家长在自己孩子作文集的代序中写道:“这本集子,是你用自己稚嫩的笔写成的。它记录了你跨入小学校园后成长的脚印,摄下了你人生旅途起步阶段的一些欢乐、痛苦的特写镜头,一不留神,你就在写你自己的了!这本集子是你自己写作、收集、整理、编辑打印而成的,也许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有这么大的能耐,这么大的创造力!如果要给你打个分的话,那么我要给你打一百分。”
    乐为师童,与孩子一起幸福成长!
    开放教材、开放思维、开放评价,以开放的姿态面向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放飞孩子的心灵,解放孩子的灵魂,开掘孩子的智慧。
    如果是这样,那么有智慧的教育离我们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