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信息素养教育的构建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8
一.以“学习型社区”理念为中心,构建信息素养的大背景
在日新月异飞速变化的世界,大量不同的可用信息通过不同的形式存储。在一切可用的资源和形式的范围内,学生、教师、管理者以及家长们和本校、校际的、甚至区域的、国家的、国际的社会,在一个理解和适应我们经常变化的信息需求的终身要求下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促成真正学习的“学习型社区”。信息的攫取已远不仅仅限于也不能仅仅限于教师的传授。因此,通过信息素养教育的展开,教师应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学生能够在班级学、在小组学、在班际学,甚至通过校园网、互联网进行校际、国际学。只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习共同体(包括教师、学习者的为顺应学习需求的共同团体)才能通过互动和共同探索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将个人难题转化为公共难题,借助公共知识解决个人困境,构建一种加速个人学习和创新的良性循环。也只有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师才能摒弃课堂教学“一言堂”,将学习置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去透视,才能以恰当的智慧活动将师生带入一个共同的情景,使人与人在课堂活动中构成交流和互动的团体,才能实现信息的输出、传递、优化、吸收及创造,真正达成教/学统一,达到培养信息素养的目标。
二.立足课堂教学,优化信息传递
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态势,是呈多样化、立体化的,但主要是通过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而贯穿于学校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因此,在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中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以渗透为基本原则,通过优化教学信息的交流方式和传递过程,实现教学信息开放性、动态化的交互扩散,最终达成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整合,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形成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应做到:
1.实施全程式信息教学,培养数学素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数学素养的人才。数学素养是一个广泛的具有时代内涵的概念,它包括逻辑思维、常规方法(符号系统)和数学应用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①。数学素养的三个方面本质是一个整体,这三个方面是否具有联系是判别良好数学教与学的重要标准②。而在它们之间,信息成为合理有效达成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信息的提取、优化与创造无疑凸现能动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高效的教学策略和行为与信息存取技能结合起来,把信息素养的精神和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实质是数学思维,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于数学教学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思维的活动,而不是一个程序操练的过程③。课堂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主渠道,教师应抓住学生信息“收集与预存?传递与交流?运用与创造” 的流程主线,设计教学环节:预习铺垫?问题探究?应用反馈?实践评价,实施全程式信息教学。以信息的流动带动思维的拓展,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形成数学素养。
2.技术与数学整合,创设师生共享的教学情景
技术对数学的教与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资源,而采用整合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更为强化、修改和联系数学教育与真实世界的应用提供了教师与学生共享教学情景,使教师与学生能以学习共同体的身份协同合作解决问题,也使教师在情景中的“支架”作用得以充分显示,引导学生架起“学校知识”与“真实世界”的桥梁,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达到知识信息的内化和素养能力的提高。
技术拓宽了学生囿于课堂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化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得以进行,使服务于终身教育的学习化课堂的构想得以实现。技术与数学的整合,可以有效地深化数学教学。利用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表达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动感十足的知识表现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同时产生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增加信息获取的数量,延长知识记忆维持时间,掌握更多知识;利用真实数据探索不规则碎片和混沌理论的美;同时在协作中促成信息交流、优化提取,在集思广益中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合作团体精神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技术,可以产生交互式学习,促成师生双向交流,实现教师真正的因材施教,同时可以通过情景来提高学习的真实性,并形成赖于情景的知识与技能的远迁移。
总之,信息技术不是外于人思想活动的单纯工具,而是思想的延伸和直接表达④。一个基于技术的学习环境能支撑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学习,能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
3.淡化章节学科体系,适度加强知识跨域整合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们常常在一段时间内学习一个概念或技巧,并且知识往往仅限于学科内整合,教师的这种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无疑扼杀了信息传递的活性因素,成为信息素养培养的桎梏。为此,教师需确立新的“学科观”,以“学校课程”的大视野关注本学科的教学,应淡化章节、学科体系,加强知识的跨域整合,为学生提供数学知识与数学知识之间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相联结的机会,促成信息跨域交流、互动、横纵联系。具体可如下操作:(1)把握知识交叉融合点,适度纵横联结扩展。数学本身就是网状化的结构,其中蕴含丰富思想如函数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归纳思想、极限思想等等。在知识交叉点尤其各种思想的融合交汇处,教师若善于借机发散拓展或聚合引导,培养学生信息调控、优化处理能力,一定事半功倍,卓有成效。另外,数学源自于现实,它与实践性较强的其它学科尤其物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教学中完全可以在知识的“延伸点”或“生长点”开拓领域,跨学科应用,使数学学科的学习建立在超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基础之上,又反过来服务于综合性的学习,服务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素养的形成。(2)挖掘隐藏课程,延伸信息触觉。在人教版新教材中,“阅读材料”和章节篇头的引言部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角落,它大有价值可挖。这些部分,介绍了一些数学史,同时注重了数学与其它学科的渗透交融,构建了应用的大背景。比如高一下册有“弧度制的由来”、“同频率正弦电流相加,频率不变”、“向量的三种类型”及“人们早期怎样测量地球的半径”等材料,借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数学意识,实在是恰切不过。教师若善于采撷,对于促进信息素养,大有裨益。
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行基于资源的学习方式
基于资源的学习,简言之就是学生通过对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完成课程目标和信息文化目标的学习,也就是一种自我更新知识和拓展知识的学习。
在基于丰富资源的教与学中,教师由传统的“演员”变为“导演”,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研究者。学习资源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学生通过从搜索零散的信息到形成相关主题的具体的系统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成为自我发现的学习者。通过基于资源的教与学,使学生理解掌握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的基础知识与接受最新信息的辨证关系,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通过采访调查、检索、网络查询、实验验证等途径全方位搜集信息并甄别评价,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成果分享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态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数学教学中,推行基于资源的学习,有两条途径:一是开设第二课堂。如数论、数模、数学史等,可以以选修、讲座的形式进行,旨在扩大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信息应用意识。二是通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方式。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生活中选择专题研究,到运用知识,获取知识,探索结果的历程经历,可以接触到各种信息来源,逐步学会对信息的选择、分析、加工和表达,将各种信息手段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与课程实践建立更可靠的联系,不仅使信息和知识的认知富有个性的蕴义,而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对信息和知识的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建立评价新体系,确保学生信息素养的
要改变以往对学生学习只注重知识、技能的评价方法,将信息观念、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等重要标准纳入学生学习的评价指标体系,贯彻重过程、多元化(学生自我评价、同学小组评价、社会评价等)、弹性的、激励性的评价原则,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对不同阶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确保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并将信息素养迁移到数学学习中,促进数学素养的形成
上一篇:让学生享受“体验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