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文学:崇高与悲壮的美
●反法西斯战争,特别是我国的抗日战争,是20世纪文学所描写的最重要的题材之一。
●中国抗战文学之所以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使子孙后代能够不断从中领略悲壮的美和吸取昂扬奋发的精神营养,是与它所表现的崇高思想主题分不开的。
●反法西斯战争被今天的许多年轻作家所描写,他们依靠史料和非凡的想象,填补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些空白……
●中国作家为世界人民保存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许多值得永远珍惜的画卷。他们还会以手中的笔,去不断耕耘这片展现历史惨剧也饱含深刻历史教训的文学土壤,去为反对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去为保卫世界和平而战斗!
反法西斯战争虽然已过去60年,但它的历史教训和文学表现,仍然永远活在我国各族人民的心中,也会永远被世界进步人类所铭记。
这场由德意日法西斯挑起的战争激起全世界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并且终于以侵略者的失败和反法西斯各国联合战线的胜利而结束。这场战争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带来空前的考验和锻炼。河山沦陷,民族危亡,使百年来不断蒙受侵略的中国人民惊醒起来,走向团结战斗。而我国作家也深深卷入其中,并使这场战争的悲惨而壮烈的画卷和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者的英勇气概、英雄业绩,都深深地留存在半个多世纪来的中国文学中,特别是留存在《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50卷和《大后方文学书系》、《解放区文学书系》等大型丛书中。反法西斯战争,特别是我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国20世纪文学所描写的最重要的题材之一。这方面的作品不仅燃烧着血与火,也燃烧着民族反抗侵略、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伟大精神,非但鼓舞当年全国军民去浴血奋战,而且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子孙去为反对邪恶的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的光明未来而斗争。
反法西斯战争使中国文学大大加强了自己的战斗性
我国有过各种各样的文学。但忧国忧民、抒发豪情壮志的文学却总如长虹一样贯穿于国家漫长的文学历史中。反法西斯战争使中国人民和作家在惨烈的经历中痛感必须团结起来,必须以笔当刀枪。这场战争中文学战斗性的加强是与我国作家当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大团结分不开。抗日战争使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1938年3月27日经共产党员作家阳翰笙等的多方协商,在汉口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由国民党员邵力子担任主席,500多位作家出席会议,并选出郭沫若、丁玲、老舍、胡风、巴金、朱自清、田汉、郁达夫、胡秋原、陈西滢、张恨水、茅盾、夏衍、张道藩、王平陵等45人为理事。由于文艺界走向大团结,就有可能同仇敌忾,共同把笔锋去针对日本侵略者,针对侵略成性的法西斯主义。
诗歌、短剧、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成为当时文学的轻骑兵。诗歌中像田间的《给战斗者》、艾青的《向太阳》;短剧中像崔嵬、张瑞芳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还有报告文学中众多作家的作品,都以充沛而昂扬的战斗激情,或控诉敌人,或歌颂抗战。各战场的情况成为报告文学报道的重要内容。当时许多作家参加战地服务团,许多艺术家参加抗日演出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战文艺运动,如火如荼,成为当时吸引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史无前例的最为波澜壮阔的景观。不但延安、晋冀鲁豫各人民抗日根据地都有广泛的反法西斯文艺创作,丁玲、周立波、沙汀、何其芳、孙犁、刘白羽、魏巍等著名革命作家都写过战斗的篇什。即使在大后方,在国民党统治区也有大量爱国作家用自己的笔去战斗。巴金曾以《火》命名自己的长篇“抗战三部曲”。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也是抗战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章。至于在日本侵略者占领的沦陷区,反法西斯的抗战文学在侵略者的高压下也不断破土而出。上世纪末即被日本占领的,不但反抗侵略者的斗争屡起屡伏,抗争的文学也络绎不绝,像赖和的《斗闹热》、《一杆‘称仔’》,杨逵的《送报夫》、《模范村》和吴浊流的长篇小说《亚细亚孤儿》等都是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虐统治和唤起抗争的代表作。“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相继沦陷,抗争的文学便立即崛起。罗烽、舒群、山丁等作家都有许多创作。在鲁迅帮助下出版的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更是这方面著名的长篇。上海被占领后的“孤岛文学”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更以众多的作品,构成我国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的重要一翼。像当时留在上海租界的知名作家郑振铎、李健吾、许杰、柯灵、于伶、陆蠡等都坚持民族气节,为孤岛抗争的文学作出自己的贡献。随着战事的,茅盾、夏衍、胡风、宋之的、萧红等大批作家还从大陆先后来到香港,使香港与内地的桂林、重庆一样,一时文化人云集,成为抗战文艺勃兴的营地之一。
反法西斯战争的文学把中国文学的战斗性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使文学在动员全民抗战上起了极大的精神鼓舞的作用。毛泽东在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学艺术可以作为“团结人民、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这个论断正是对当时文学实际情况的生动概括。
反法西斯战争赋予当时的中国文学以崇高的思想主题
20世纪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全球范围出现了风起云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从而,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与奴役,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自由,实现人民民主,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一个新的阶段。法西斯主义完全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思潮,是以人压迫人作为前提的专制主义思潮。它建立在种族歧视,强者奴役弱者、侵夺弱者的思想基础上。因而法西斯主义者发动的战争完全是非正义战争。他们到处屠戮无辜人民的罪行可以说是历史上令人发指的最黑暗的罪行。所以反法西斯战争本身就是一个正义而崇高的事业。它之所以能够动员亿万人民团结起来抗争,绝非偶然。反法西斯战争的文学就是对于侵略奴役的黑暗罪行的愤怒控诉,就是对于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的热烈追求,就是对于正义事业的激情洋溢的讴歌。当时中国最活跃的诗人艾青的诗句可以说突出地表现了我国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的上述崇高主题。这种主题也贯串于老舍的著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它以北京胡同里的普通老百姓在日本侵略者占领下的悲惨命运为背景,写出一个善良的民族如何一步步被逼向忍无可忍的抗争。小说所勾勒的历史画卷成为“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的象征!老舍由于自己生活的局限,没有正面写到当时燃遍广大地区的如火如荼的抗争。这种正义凛然的抗争,为当时站在反法西斯战线的许多作家所描写。从前述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到抗战之初上演的话剧《保卫卢沟桥》、《八百壮士》、《台儿庄》,直到后来大批的诗歌、报告文学、通讯、速写和小说,无不贯串这种反侵略、保和平、争独立、求解放的主题。
当时国、共两党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使得爱国主义成为全民族认同的思想旗帜。尽管不同地区的文学各有自己的特色。但在反对侵略、保卫国家独立上,除了极少数投敌当汉奸的败类外,所有作家都是一致的。高扬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思想旗帜,必然使得我国文学声援了别的国家的反殖民地斗争。例如对朝鲜、越南、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反殖民斗争的声援。事实上,当时有许多中国作家侨居这些国家,他们都写了不少抗战文学。像到了南洋的郁达夫就是著名的一个,而且他最终于印度尼西亚牺牲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有些中国作家还描写了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像著名作家萧乾,当时作为驻欧记者,就以系列的战地通讯报道了欧洲盟军战胜德意轴心国家的过程,为反对法西斯暴行和法西斯思想做出自己的贡献。
反法西斯战争使中国文学涌现了大批爱国英雄的光辉形象
描绘历代爱国英雄的形象,是中国文学的光荣传统之一。英雄主义是与人民的乐观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无私无畏的高贵品质联系在一起的。它从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历尽磨难,能够前仆后继,始终巍然屹立东方大地的品格根基。差不多每一时代的文学都力图塑造自己时代的英雄形象,并以它去和鼓舞人们高歌前进!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一个残酷的契机,它在空前的规模上为我们的民族设置了一个考验意志与毅力、智慧与才能的非常际遇,就像坚固的磐石在任何打击下不但不变形,而且会发出耀眼的火花一样,人民的英雄也在非凡的斗争中迸射火星,茁壮成长。这样的英雄形象在文学中得到热情的描写和表现,理所必然。
不但像吉鸿昌、张自忠这样的爱国将领的形象被不止一部作品所描写。作为抗日的民族英雄,他们的光辉形象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记忆中。像东北抗日民主联军的杨靖宇、赵一曼这样的英勇指挥员,像《八女投江》中悲壮地投江的女英雄群像,像《狼牙山五壮士》中浴血死战、弹尽援绝而投崖的五壮士,都因文学作品的传播,而成为中国人民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人物。像冯德英的长篇小说《苦菜花》所塑造的母亲的形象,像话剧《革命自有后来人》中描绘的铁路工人李玉和的形象,都是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宁死不屈,表现出中国人民那种传统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品格。这样的英雄人物形象在我国现代和当代文学中简直灿若繁星,何止成千上万!
我国反法西斯战争文学不但着力塑造了许多中国人民的英雄形象,而且也相当注意塑造援助我国抗战的国际友人的英雄形象。周而复的长篇纪实小说《白求恩》用朴素的笔墨所描绘的加拿大友人白求恩大夫,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以自己精湛的医术为救治中国的伤病员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终于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就是突出的例子!白求恩精神作为一种国际主义精神,通过多种文学作品的传播,如今也已被中国人民和世界进步人类所永远记取。
中国人民的英雄品格还表现在《黄河大合唱》这样的宏伟乐章中。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这部雄伟浑壮的大合唱,是诗与完美结合的杰作。
而这种英雄主义在文学中的表现,更使这时期的中国文学获得前所未有的鼓舞力量。我国反法斯战争文学中的英雄人物的形象,大大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英雄画廊,可以说不仅激励了当代的读者,而且还将激励一代又一代读者,成为他们心目中爱国主义的象征,成为他们心目中崇高思想情愫的鲜明而光辉的旗帜。
反法西斯战争使文学获得人类所格外珍惜的认识价值
战争是坏事,因为它给人类带来大量的伤亡和灾难。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伤亡竟达3500万人之多,财产损失计数千亿美元。但战争却往往使文学获得某种驱动力和旺盛的生命,获得人类所格外珍惜的历史认识价值。法国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狄德罗说过:“什么时代产生诗人?那是在经历了大灾难和大忧患以后,当困乏的人民开始喘息的时候。那时想像力被伤心惨目的景象所激动,就会描绘出那些后世未曾亲身经历的人所不认识的事物。”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正给中国文学提供了这样的驱动力。这场战争不仅使亲身经历的作家激发了创作的灵感,使他们能够描写出后世未曾亲身经历的人所不认识的事物。在战争期间他们也许无暇创作长篇巨著,而战争结束以后,由于所感所受,不吐不快,他们必定要写出长篇巨著。事实也正是如此。在战争期间产生的大量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作为当时人们战斗的真实记录,作为历史事件与时代精神的生动镜子,其史料价值自不可估量!而正面描写这场反法西期战争的厚重之作,多产生于新中国成立的前后。像人们所熟悉的《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等就是。而更具史诗规模的作品,甚至到九十年代才陆续问世。像李尔重的《新战争与和平》、王火的《战争与人》、周而复的《长城万里图》等多达上百万或数百万字的多卷作品,都差不多描绘了战争的全过程,无论虚构或写实,都涉及许多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长城万里图》描写的真实历史人物便多达数百个,结构恢宏,有类历史演义,举凡重要的历史战役,莫不有真实的描绘。前后六卷,共380万字,作者耗时十年才完成。这样的创作当然具有很高的历史认识价值。其中对于平型关大捷、台儿庄血战、南京大屠杀等都有令人惊心动魄的真实描绘,确实是后来的作家所难以做到的。
战争也确实使天才的作家思如泉涌,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中国现代最著名的作家中,除了鲁迅在1936年逝世,其他像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丁玲、夏衍、艾青等有影响的作家,都是在战争的岁月中继续施展才华,写出许多引起人民强烈共鸣的作品,从而才奠定了他们作为文学大师的崇高地位的。
可贵的是,反法西斯战争还被今天的许多年轻作家所描写,他们依靠史料和非凡的想像,填补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些空白。例如周梅森的系列中篇小说对于国民党军队抗战的描写。中国军队远征缅甸和越南的艰苦战斗经历,还有中国海军官兵在英国参加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战役和中国人参加苏联红军反击德国法西斯的战斗等题材,最近也见诸青年作家的笔端。不久前新获茅盾文学奖的五部作品中就有三部写到抗日战争,这就是张洁的《无字》、冯宗璞的《东藏记》、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可见,我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经历和历史作用,在文学中得到多少作家的生动的表现。
可以说,中国作家为世界人民保存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许多值得人类永远珍惜的历史画卷,从中世界人民不仅可以感受到我国人民为正义而战的英雄气概,而且也可以认识到这场战争超越以往任何时代战争所造成的惨重苦难。阅读这部分中国文学,能够使人们更痛恨战争,更珍惜和热爱来之不易的和平。
今天,当我们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面对世界上还有些人继续膜拜发动法西斯战争的罪魁祸首,顽固地为他们招魂摇幡,中国作家和中国人民理所当然更不能忘记这场战争给我们的民族所带来的深重灾难和战争岁月中作出勇敢牺牲的成千上万的英雄。前人说得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深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国人民和作家还会以他们的笔,去不断耕耘这片展现历史惨剧也饱含深刻历史教训的题材土壤,并不断发扬人民的英雄主义精神,继续以他们的新创作,去为反对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去为保卫世界和平而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