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企业的并购发展战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甄海涛 时间:2010-07-03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西方并购理论,结合时代特点分析了所面临的环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并购 世界 中国企业
  
  相对于国际社会中各种势力的纵横捭阖,风云激荡,世界舞台上众多经济集团的分拆联合,逐鹿问鼎更是此起彼伏,吸引着世人的眼球。本文正是要讨论在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中显山露水,又使企业家们乐此不疲的经济行为——并购。
  
  西方企业并购理论
  
  对于企业并购的动因问题,西方学者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至今未能达成一个比较权威,而又令人信服的共识。这也是由于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企业并购的原因本身就是多元并且复杂的,难以用一种理论解释清楚。在此,作者只介绍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几种理论,以供支持作者后面的观点。
  规模效益理论,也称为经营协同效应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并购能够使企业节约成本,达到规模效益。但事实上,规模经济效应在合并中的重要性并非想象的那么大。据调查西方公司兼并只有18%承认合并动机与规模经济有关。
  企业低成本,低风险扩张理论。企业扩张(包括向原有生产经营方向的扩张和向新的生产经营方向的扩张)有两条基本的途径:一是通过自身投资来扩张;二是通过并购同行业企业来扩张。两种方法相比较而言,并购往往是效率较高,成本较低,同时风险又较低的扩张办法。
  价值低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并购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目标公司的价值被低估。当一家公司对目标公司的估价高于市场对该目标公司的估价时,称之为目标公司的价值被低估,这时,前者可能并购后者。目标公司的被低估一般有下列情况:并购公司拥有外部市场所不知道的关于目标公司的一些重要信息;目标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有充分的潜力;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至少使目标公司资产的账面价值大大低于其实际价值,造成目标公司的股票市场价值小于其重置成本。目标公司市值被市场低估,导致并购活动的出现。例如,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很高,许多企业资产被市场低估,因而并购比投资建新厂要经济的多。从而发生了大量的并购现象。
  根据价值被低估的理论,当目标企业的股票价格低于其重置成本,发生并购的可能性很大,而且成功率也较高。托宾把这一原理概括为托宾比率又称Q-Ratio,即企业股票市场价格与企业重置成本之比。当Q>1时,形成并购的可能性较小。反之,当Q<1时,形成并购的可能性较大。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并购情形说明了这一点。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并购高潮其间,美国企业的Q比率,一般在0.5-0.6之间。
  此外,解释企业并购动因的理论还有市场势力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经理扩张理论,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也都从不同方面解释了企业发生并购的原因,影响较大。
  
  中国企业并购理论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企业并购实践才刚刚起步,所以企业并购理论在中国还很不成熟。而且由于我国企业并购是在经济转轨这种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形成的,所以中国的企业并购理论也明显地带上了转轨经济的特点。它的特点主要有:企业并购的动力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甚至有时政府的动机强于企业本身;在中国,并购是一种替代破产的重要机制;强制联合式的企业并购是应付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在中国国有资产存量效率低下的情况下,并购又是国有资产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存量资产运行效率的一个重要机制。从中国企业并购理论的上述特点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企业并购明显带有政府干预的意味,而且带有疲于应付的论调。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给中国企业也给外国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并购作为一种积极的、经济的、理性的投资方式将有大展拳脚的机会。中国的企业决不能忽视这种投资方式,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当今世界的并购浪潮
  
  尚在1996年之时,跨国并购金额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中所占的比重还只为45.4%,亦即当时外国直接投资活动多半还是以新建投资的方式完成的。但到了1998-2000年间,跨国并购活动迅速成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方式,其比重已在80%以上,占全球GDP的比重由1996年的不足1%,提高到3.4%。
  9.11事件以后,虽然世界在逐渐恢复,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活动中普遍采取谨慎以至收缩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重要性反而日益引起跨国公司广泛重视。目前中国的许多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前茅,被外国报刊惊呼,中国已经取代20世纪90年代的东南亚,成为新的“世界制造中心”。的确,由于经济稳定增长,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成本较低等因素,加上“入世”使外商投资环境的巨大改善,都使中国成为全球化对外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
  
  中国以并购求
  
  不管是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并购,还是发生在中国的并购,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并购的欣欣向荣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密不可分。作者认为,中国加入WTO以后,9.11事件发生以后,以及其他一系列的事件发生以后,表明了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2002年,中国以创纪录的530亿美元流入量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与此同时,中国的企业也面临着深刻的变化,生死攸关:一是中国企业的发展到了质的飞越阶段,不进则退,非跨越不可;二是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方兴未艾。世界经济整体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和中国企业的蓄势待发。“好花堪折只须折,莫等无花空折枝”。此时,中国企业应当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并购,在国际市场抢摊登陆,以便确立以后自己在世界经济诸强当中的地位。

 
  资料:
  1.郑海航、李海舰、吴冬梅,《中国企业兼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王巍,《中国并购报告》(2002),华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