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社会》课“分析说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8
 摘 要: 本文根据素质要求,按照教学,从初中学生的实际和学科特点出发,提出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说明的能力。根据多年社会课的教学实践,提出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认为要提高学生分析说明能力,应分两步,第一步踏踏实实构筑学生知识体系,第二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说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正确分析社会现象,为以后踏上社会从事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改进 教学方法 能力 提高
   按照素质教育的和要求,初中《社会》教学的重点已转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其中分析说明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即让学生阅读有关材料或联系社会现象,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它要求学生具有识记、理解、运用三种能力,且三种能力是相互联系的。知识的保持是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前提,而保持知识必须以理解为基础,离开了理解的学习,则不能达到真正地掌握知识,而运用知识既是掌握知识的目的,又是巩固知识、深化理解的重要方式。目前,由于初中学生认识水平有限,社会实践又少,运用能力较差。这就更加需要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书本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努力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真正使教学适应目前社会“一日千里”的变化和知识“新”与“活”的双重特点。
    一、注重理解,掌握知识,为分析说明能力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教师要确立“转轨”意识,跳出“应试”的怪圈,以自己的“能”和“才”换取学生的“乐”和“甜”,社会课教师面临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迫切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刀耕火种”、“陈旧呆板”的原始状态,避免课堂教学“死水一潭”,要不断地钻研和“吃透”教材、大纲,明确要求、重点和难点,学习和汲取教育思想,更新教学方法,遵循教学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踏踏实实地掌握基本知识,真正做到教学目标落实、学生思维到位、觉悟提高。
   其次,教会学生梳理知识。教学中要注意章节之间、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教材讲到“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地把握知识,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便于学生储存知识。例如讲到“第六章、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指出“本章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第四章中国的制度、第五章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起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即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同时还指出“第六章第一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第二、三、四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从而把课本讲“薄”。那么如何“由薄而厚”呢?例如讲邓小平理论,可以从多方面联系,什么是邓小平理论?它是怎样形成的?坚持和实践这一理论有何重要意义?由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联系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这样课本变“厚”了。如果学生孤立地、机械地学习,那么知识在大脑中就会无规则分布,记忆相当费力,也容易张冠李戴,如果按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感知、理解知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筑知识体系来巩固知识,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社会》这么多的内容,既要“减负”,又要“增效”,更需要我们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其中梳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系统化的工作,并发展学生善于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终生受益。
   第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由于初中学生认知水平低,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联系学生本人及其周围事例,想方设法使他们理解。如讲述“正确看待社会制度优越性”时,讲到“由于起点不同,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缩小,正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许多学生不理解,于是我们不妨举例:“比如有两位同学比赛跑步,一位同学先跑50米,另一位同学才开始出发,跑了10秒之后,两者的差距是30米,请问哪位同学快?”学生都回答:“当然是后面的同学,”“那么,我们现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说明我国发展速度快。”“为什么我们经济发展快呢?是因为我们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由于联系学生实际,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了这个观点。
   第四,按循序渐进原则,让学生逐步积累知识。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不断吸取、不断消化的渐进积累过程。教师不能性急地、一个劲地“灌”,只能在学生消化了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接受新知识。例如只有先知道了“生产力决定所有制”,才能理解我国现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及其存在原因”。知识掌握过程中的任何中断和缺陷,都会妨碍他们对知识技能的顺利掌握,知识掌握过程中的任何“突击”,又会使学生“食而不化”,所以对学生知识上的缺陷,必须及时弥补,使我们在教学中慢中求稳,稳中求快,步步为营,稳抓稳打。
    二、采用多种方法,应用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说明能力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观点,提高分析辨别能力。根据学科特点,《社会》课应责无旁贷承担起教会学生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责任,比如群众观点、阶级观点、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生产力观点等。由于初中学生认识水平有限,又受家长、社会的影响,对一些社会现象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要教会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观察社会、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和不良风气的毒害,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通过阅读的方法,正如俗话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中让学生阅读课文和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还印发和推荐相关资料,通过阅读,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理解水平,可以把阅读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其中对不理解的内容,可以提出问题,然后寻求答案。二是通过观察和调查的方法,去发现问题,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剖社会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时,让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举办《20年来成就展》;组织兴趣小组到农民家中调查等活动,使学生锻炼了自己,学到了课堂上不曾学到的东西。
   第三,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平时教学中要提倡多角度分析。例: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存在的原因,既可从生产力标准分析,也可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分析;我国市场的原因,既可从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角度分析,也可按课本从我国国情分析。还要提倡启发式教学,如“一国两制”是谁提出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以“一国两制”方式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在课本上找到答案。要创设条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对如何解决“人均耕地资源少”的问题,许多学生思维定势在如何解决资源问题上,要解决“人均耕地资源少”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二是解决资源问题的一般办法,如保护和利用、转变观念、依靠和政策、崇尚节约等;三是最易遗漏的,在解决粮食问题中提到的“要严格建设用地的审批,能不占用耕地的尽量不占用耕地;坚持建设用地与造地相结合,做到用一造一”。其次,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在授新课后,可让学生设计表格来整理一章的内容,如“第八章、当代社会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设计表格如下:
   第八章:当代社会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主要方面 重要性 问题
   的产生 世界
   面临的状况
   的状况 解决的措施
   和平与发展
   人 口
   资 源
   环 境
   粮 食
   让学生设计表格是归纳能力的培养,把所学知识填到适当的位置上是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在组织文字表述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说明能力。
   第四,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求知”“解疑”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在课堂上,应想方设法发挥学生“读书”的主体作用,没有主体作用的发挥,便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让“位”于学生,把课堂“主角”位置让还给学生,同时将“主人”的权利和义务真正交付给学生,教师退居“幕后”,当好“导演”,做好“指导”“解疑”工作,唤醒和激励学生学习情绪,时时照顾学生思维发展、关注情感变化、调整教学思路,使学生时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收获的愉悦,求得“珠联璧合”之效。
    三、运用学习评价反馈手段,促进分析说明能力的提高
   首先,检查考核不是学习的目的,而是摸底、分析、查漏补缺的一种手段。因此,在重视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的同时,进行适当练习和检查,认真分析、深入了解和研究答错的原因,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找出差距,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要澄清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理清思路,在传授和深化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针对性,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以鼓励为主,充分应用评价反馈的激励功能,让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社会》的兴趣,从而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促进学生知识的不断巩固和深化。
   其次,鼓励学生联系现实问题,在分析运用中使知识能力觉悟得到提高。结合课文经常找一些切合学生知识理论实际水平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如去年某镇的一家电镀厂,一时废水排出,致使大量淡水鱼死亡,养渔专业户损失惨重,于是将有关材料打印后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联系法律知识、环境保护知识等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提出解决的办法。又如“台湾问题”是今年全国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于是让学生参与家长、老师的讨论,分析社会上有关言论的正误,结合课文“一国两制”中的有关知识写成,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体会到参与成人讨论和成长的快乐,感受到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作为一名中学生,维护祖国统一,义不容辞。通过运用,更会使学生感悟到知识的有限,从而激励自己勤奋学习、增长知识,不断提高分析说明能力。
   常言道:学无定法,教无定规。对初中《社会》学科来说,尤其需要教师掌握教材的特点和,明确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法,克服《社会》课教学枯燥乏味的学习状态和应试中猜题押宝、死记硬背的陋习,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不久将来立足社会、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完成新时代赋予我们《社会》教师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