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改革之我见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8
慢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里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作文训练过程粗疏,教师只重技能传授;二是学生写作“无米下锅”;三是老师作文批改任务繁重,且对学生的作文改进收效不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一定要围绕这个根本目的进行。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求真求诚”的个性品质是作文的先决条件。
“要为文,先做人。”这是文道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精华。教育的实质始终是育人而非教术。叶老说过:
话与文都是不可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话,写几分文,不会打折扣,不会超过增多。所以,说和写似技能而又非技能,一封信如此,一部小说如此,一首诗如此。我想大家不要把作文当技能看。”叶老的忠告可谓一针见血,因此,我们在作文中不能只着眼于技能的传授,必须时刻把整个人的培养放在首位,教育学生做真人,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引导学生写出自己亲身经历之事,写出想要所说之话,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力求在真字上下功夫,把“诚信”放在首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挥自己的个性,保持自己纯真的本色,说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老认为这就是创新。他说:“即使表达出来恰巧与别人雷同,或有意采用了别人的东西,都不应该受到模仿的讥讽,因为它自有独立性,所以我们只须问有没有话要说,不要问这话是不是别人说过。”这样,其“文字的生命是作者给予的,终究是一种独创的东西。”以此为前提,引导学生忠于自己、忠于生活,通过细致的观察、理性的思考,体验琐碎而平凡的生活,理解它们背后深刻的底蕴和社会价值倾向,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社会的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而这良好的个性品质正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中学生的思想正处在最活跃、最敏捷的阶段,而处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人的价值也是多元化的。教师应该怎样点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首先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倾吐。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情境,鼓励他们谈生活、谈人生,积极引导他们真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鼓励学生说实实在在的话,不说空话,说现成的话,不在内容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让作文成为学生主动倾诉自己思想感情的精神活动,让他们在作文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陶冶,从而学生良好的个性。这个良好的个性的基本点便是敢于讲真话、抒真情,以“实事求事”为出发点,用纯朴真挚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激情和感受。这也正是提高作文技巧的途径。因为他们说的是真话,真话质朴,质朴中蕴含着技巧。
二、 指导学生学会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作文教学中,常听学生说的一句话是“没有什么可写。”果真是没什么可写吗?同一篇作文,为什么有的人写的出,有的人写不出,这中间抛开写作技巧外,我认为根本点在于学生缺少做生活主人的态度。生活中对周围的人与事熟视无睹,对外界的“风声、雨声”充耳不闻,平时不观察,不积累,作文时成为“无米之炊”了。因而,要写好作文,帮助学生打开生活这个源头,应成为当务之急。
1、注意平时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的积累是写作的源泉,就象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只有生活丰富多采,热爱生活的人,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2、留心观察善于捕捉事物特征。
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是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使他们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善于找出同类事物千差万别的个性和特征。
3、注重阅读,丰富间接生活积累。
生活的直接积累对写作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但人的精力和经验总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受着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任何生活都直接参与、直接体验。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好习惯,因为大 量的知识要从书本中来获得。同时,使学生养成写阅读笔记的学习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要大量阅读,善于积累,同样以从中获得对生活的丰富感受,提高生活的认识。要打开生活这个源头,就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中学生渴望独立,追求新颖奇巧,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带领他们捕捉时代潮流中新鲜的、能拨动学生心弦的社会活动的话题,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引导他们发现美、审美,揭露“丑”、审丑,获得一种愉悦的体验,激发起他们生活的愿望,使他们感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积极的参与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生活,然后整理自己的感受,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寻找感觉的亮点,把它真实的表露出来。生活是作文的源头,积累越多,打开时便越流畅。为了沟通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作文的视野,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引导学生走上生活充实的路,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索、多体会。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获取外界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以更广泛的积累生活。积累的东西多了,写的时候拿起来也就方便,作文时也就自然不觉得没有什么可写了。
三、帮助学生训练思维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作文是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对“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指导,应充分尊重写作的主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通过独立的积极的思维自由地进行表达,真实的写出自己的个性。教师的任务是引导他们去怎样选材、怎样提炼、怎样组织。各人的思考方式不同,其结果也必然各异。要做到这点,应该在作文教学中抓好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我”,这个“我”越独特,其文章就会越新。中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悟性高,对外界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快,作文中我们就要积极保护他们这些充满活力的闪光点,引导他们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教育他们要敢于怀疑,勇于创新。对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新观点、新构思、新句式、新词语,首先要持尊重的态度,肯定的态度,然后帮助学生分析优劣,决定取舍,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思维的独立性,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
学生作文常感到无话可说,生活积累少是一个方面,缺少正确的思维方式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使学生获得创造性思维作文的能力,发展他们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就要在求同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选材,去思索问题。求异思维的训练可以是多样性的。
1、指导学生对命题作文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作文的训练重点放在对材料的处理上。同样的材料,每个学生的观点并不相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切入的角度不同,提练的观点也不同。在作文指导中把这些列出来,指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对学生的创新将大有裨益。
2、 鼓励学生积极争论
中学生敢于讲真话,但由于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提练的观点肯定各异,有的甚至出现矛盾。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他们自己去争辩,说出自己的理由,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争辩,激发他们的潜能,训练他们的思维。
3、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写放胆作文。
在一个大范围内,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受束缚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教师在批改与讲评中充分保护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养成一种“以创新为荣”的作文观,从而大大激活学生创新作文的潜能。
四、 培养学生的写作激情是写好作文的动力
文章以情动人,“文如其人”,只有充满生活激情的人,才能写出充满生活激情的文。情感哪里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首先要学生带着激情去生活,带着新的感受去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作文时一旦打开生活体验的闸门,其内心的感情便汹涌于笔端。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激情,应让学生在作文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学生应当做什么样的文,每次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尺度。如:设三个标准作为一次作文的要求。敢于讲真话、不做作是一个标准;立意新是一个标准;书写工整是一个标准。那么其余就可以不计,单看这三个,看学生有没有做到,做到的就肯定,就应该得满分,因为学生本次作文就只有这三个要求。这样才能使整个作文训练有一个明确的序列性,也让学生在作文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不是写好后也不知能得多少分,觉得每次写与不写一个样。作文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会有收获,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进一步唤起他们说出心里话的愿望。教育家魏书生曾收下一位劣等生。这位学生起先对写作不感兴趣,第一次交上来的作文竟只写了一句话。魏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夸他写的文章简洁,没有废话,算是一篇成功之作,并想信他下一篇文章将会写得更好。这样,这位学生觉得作文原来很有意思,一句两句也成,于是,他对作文便有了些兴趣。后来,他写文章时总想多写两句,经过一学年的写作训练,这位同学竟可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由此看来,学生对写作如果不感兴趣 ,但对成功是会感兴趣的;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多给予肯定,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会浓厚起来。
五、 坚持“多读、多观察、多练笔”的日常训练
“言为心声”。写文章就是人们记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情、发表自己的见解的重要交际手段。怎样使学生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呢?这就是要按传统作文教学法让学生平时多读、多观察、多练笔,也就是平时说的作文能力“功在课外”。
要使学生平时自觉多读、多观察、多练笔,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兴趣。据调查,有的班级60%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他们不懂语文能力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基本的文明素质和最重要的生存手段。要使学生产生语文兴趣,一是要给学生讲清道理,二是要开展各种活动吸引他们,刺激他们的学习欲望。如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学生除了读大纲规定的中外名著和与课文有关的作品外,还要在各班办小图书馆。形式是每学期开学时,每个学生借给班上一至两本自己家中的名著、小说,在班上选出专人管理、借阅,学期结束归还本人。新学期另换两本再传阅。教师为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应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如演讲、配乐诗歌朗诵、讲故事比赛等,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内容督促学生自觉的读书、看报。
同时,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并将看到的、听到的或读到的连同自己的生活、学习、感受有选择的写成日记或随笔,可长可短,字数不限,但必须说真话、诉真情。学生正处在对人生、世界充满热情好奇的阶段,只要我们稍加
诱导,就会把他们的注意力、兴趣吸引过来,这正是我们语文教育最重要的基本点。这样做,刚开始学生不习惯,教师必须强制进行,坚持下去,习惯养成就好了。
六、以阅读教学促作文
一个不善于思考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好文章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最大程度为学生提供锻炼的舞台,创造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重视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以加强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对课文关键性词语、句子和段落、中心句的理解,要一改过去奉送现成答案的做法,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们各抒己见,积极参与,学生觉得感受最深的句子和段落,鼓励他们用摘录、做卡片的方法积累起来。材料多了,再要求学生把这些资料整理分类。阅读中要求学生口诵心惟,对文字材料进行圈点、批注,写读书笔记。如学习《孙权劝学》、《伤仲永》两篇课文后,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情况写一篇心得体会;《七根火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的讨论中,学生们思绪飞扬、情绪高涨,思想的火花碰撞着,各持一端,互不相让;当同学们惊叹于《大自然的语言》如此丰富奇特时,不失时机的让他们回顾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春》、《济南的冬天》;《挖荠菜》的学习过程中,可让同学们互相倾诉和父母思想感情上的隔膜,课后,让学生访问自己的长辈,以《某某童年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日记。当同学们沉醉在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的《绝唱》、《在声音的世界里》时,启发学生仿照课文中正面描写小玉说书的部分,用语言文字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声音或一首乐曲,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些片段训练中既加强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同时又训练了作文能力,正是“花叶并茂两相宜”。
七、运用合作学习法,师生共同评改作文
“文从改中来”,可以说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作文评改主要是老师的事,学生只是看看老师的评语和分数了事。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参与,评改开放,发挥学生在评改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努力克服过去“教师一人评阅,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作文评讲课也由学生唱主角,我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的配角,如在评讲《母爱》这篇习作时,任意抽取一篇作文,由学生读、讲、评、议,最后学生,让学生尽情地说三道四、评头论足。不仅充分调动了作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平时作文,我要求学生先拟草稿,反复修改,努力做到文从字顺,每次作文均由学生在班小组中公开读给大家听,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然后换个立场,请别人来读,自己听,删去多余的字、词、句、段,将罗嗦的语句修改得简洁明了,将与中心无关或重复多余的材料删去,使语言通畅,文字简洁、精炼,注意书写工整、标点正确。
指导学生互评作文益处甚多:
(一) 同学之间要互评作文,必然就要认真阅读甚至研究别人的文章,在阅读中就是一种交流、学习、思考的过程,也是一种提高的过程,在阅读点评的过程时又不断领会别人的长处,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
(二) 通过互评,学生还能及时发现同学作文中的某些不足或
毛病,培养纠错能力,并当堂及时交换意见,共同进步。
(三) 让学生及时互评作文,大大缩短了由教师一个人批改评
判的时间,且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师生心理距离较大而造成的评判者主观、被评判者常常不服的矛盾。
(四) 能有效地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习惯,使学生的学习层次很快地上升,为其奠定终身学习的素质。“寻求一种方法,让教师尽量地少教,而使学生尽量地多学。”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里如是说。寻求一种方法,让学生互动起来,主动起来,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语言教学中能力的培养,重在写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考核,实际上是对其思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能力与智力的综合性考核,这种考核能在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出学生实际的语文水平。总之,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所创新,必须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以自主。我们培养的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他们应该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独特个性的开拓型人才。我们应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新世纪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纪,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人的素质的核心,新世纪的人是具有个性的人,有个性的人应该写出有个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