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然而当前的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作文教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投入的精力最大,但对提高学生作文实际水平的帮助却不大。学生作文中照搬照抄的现象严重,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学生对作文越来越缺乏兴趣,甚至对作文产生了厌倦感。这些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在当前大力提倡创新的前提下,如果我们在作文这一最能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环节中出现些许偏差,那将是遗害无穷。因此,深入探讨作文教学的观念和方法,以期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使作文教学提升到一个契合当前创新教育思想的新的高度,无疑应是语文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一、更新作文教学观念,明确作文教学目标
     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着观念陈旧、认识模糊、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不少老师对作文教学的学科性质认识不够全面,在作文教学中偏重于作文知识的传授、写作技巧的讲解,作文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教师煞费苦心地出题,学生绞尽脑汁地写作,师生双方都感到头昏脑胀,苦不堪言。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训练,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初步的书面表达能力。作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也是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过程。因此,只有正确理解作文教学的学科性质,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才能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以往的作文教学,急功近利现象较为普遍,只注重短期效益,这种短视的教学思想,必须彻底加以扭转。解决作文教学的观念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过程广大语文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树立起大作文教学观。写作教学目标要由为了应付考试转向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写作教学内容要由封闭型转向为开放型。写作方向要由个人抒写感情转向为服务社会发展,写作源泉要由单一的书本资料转向生动丰富的生活。
   二、激发学生作文兴趣,鼓励学生写好作文
     当前,作文教学训练形式比较单一,不少学生写作兴趣不浓,甚至照抄照搬现象非常严重。学生写作兴趣有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弱的趋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一门功课的前提条件和无形动力。学生学习兴趣不是自身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老师一点一滴地加以培养才逐渐产生的。分折学生写作兴趣随年级升高而弱化的原因可以发现,其一,作文教学训练缺乏计划性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多数学校的作文教学是跟着升学考试指挥棒转,考什么练什么,没有一定的原则。其二,作文题目陈旧,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教材多年一贯制,同样的作文题目使用了几代人,题目老套。其三,教学形式落后单一也是学生兴趣减退的原因之一。多年来,教师上作文课都是一支粉笔打天下,教师在校园里教作文,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写作文。
     教师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融作文教学于生动有趣的活动之中,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训练,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激发热情,生发灵感。教师要努力保护和培养学生作文兴趣,鼓励学生求异发散思维,写出别具一格的文章。
   三、打破学生心理定势,鼓励学生作文创新
     教师教给学生作文格式和技巧本来是非常有益的,但学生作文往往因此容易形成一种定型思维,千篇一律,即模式化作文,缺乏新颖性和独创性。作文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重打破这种作文心理定势,久而久之,学生的创作思维就会严重停滞。这时思维的惰性就会乘虚而入,最后导致创新思维的枯竭。
     教师要向学生申明利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作文观,要广开言路,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文,甚至可以在初级阶段暂以说真话为最高标准,以使学生排除顾虑,突破不良习惯的思维的束缚。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逐渐由放到收,由自由走向探求。教师要引入传统作文教学中多看多想多写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自觉扎实地训练作文基本功。在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开掘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创作作文。只有这样逐步训练,才能使学生扭转模式化的作文倾向。
   四、完善作文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作文主体作用
     教师对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认识不足,作前指导与作后批改都由老师大包大揽,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写作过程中却不管不问,实际上是一种放任自流。因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这两个方面要协调运行。作文教学过程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教学过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状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不认识这一点,作文教学就不可能打破陈规定格,就不可能走出“高能低效”的怪圈。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事物,体验生活,提炼主题,要适当地启发点拨学生写作,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评改,组织学生自己修改、相互修改、集体修改。要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后记的练习。不让学生参与修改过程,就无法使作文讲评中的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就等于没有完成作文教学过程。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作文评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并着重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作文教学中的精讲细改的方法,大胆采用不同的评改方式,使学生作文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鉴赏能力。
     为了保证学生作文抒写真情实意,积极创新,教学中除了注重运用一般教学原则外还要特别注重运用以下原则。
     第一是情感为上原则
     以学生情感为作文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再是作文教学的主宰者,而应该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这就要求教师,一是培养学生对大、对生活的感受力。中学生活动的天地大多是学校和家庭,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感知范围,要想让学生写出或写好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必须使他们有大量感知了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众多的表象。所以必须在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二是要出一些开放型的作文题目。例如,给出一个范围(不定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题目进行写作;教师给一个“母题”,如《马》,学生可以据此确定一个有关“子题”写作,如《马的说明》、《马的故事》、《马的构造》或《马的贡献》等。
     第二是目标自定原则
     要允许学生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自定”所要达到的写作目标,诸如文体、材料选择、表达手法运用、表达技巧的借鉴等方面,不搞统一要求,也不提统一标准。一般地说学生“自定”的目标总是较切合他们的实际水平,而且正因为是“自定”的,若目标含有一定的挑战性,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觉性、征服心和自信心。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可让学生变换题目写。对于同一事件,学生从不同角度,拟出不同的题目进行写作。如“登山”,可按中心、时间、人物、事件、感受等方面进行写作。二是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写。从多角度认识和表达,如“校园”,可写校园的景色宜人、过去的校园、未来的校园、校园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老师的辛勤劳动等。三是可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技巧写。可按顺序写,也可用倒序写;可先总后分也可先分后总等。四是对课文进行补写、续写等。
     第三是过程开放原则
     在写作过程中允许学生自己完成,也可自由讨论;可以一次性定稿,也可一人写多篇。总之,只要学生在“写”,教师对“写”的方式、过程尽可能不加干预。只要学生“写”的目标达到了,手段由学生自由选择。这一原则下具体的做法有:一是让学生建立自由的创作交流组织。如笔友。写作小组:每4人为一组,可在课外就某个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开展调查、实验、查阅图书,然后再写作。“作者——编辑——读者”群体:组成3人小组,在课后一人任作者,一人任编辑,一人任读者。二是教师要有民主的指导方式,促进学生大胆准确地表达,这就要求教师要鼓励并容忍学生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如《一件……的事》,学生一般都从正面写,其实还可从“反面”写,如后悔的事、伤心的事、想起来令我汗颜的事等等。又有学生写《我的母校》总是写校园如何吸引人,生活如何难忘,其实也可谈令自己伤心的事、令自己生气的事,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此,教师应予肯定。
     第四是“因材施评”原则
     在作文评价时,不要使用统一标准(正规除外),而应进行弹性的评价指导。就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指导;不同阶段同一学生的评价指标也不相同;评价指标只求反映学生的进步,而不只求反映水平。教师首先应是学生作文的忠实读者,对学生多加鼓励与批评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同等重要。评价时要恰当评分,分数有“客观评定”和“激发动机”的双重功能。只要是好文章,或者尽管还有某些问题但已很好地达到本次学习目标的文章都可给高分,甚至满分。而60—80分的分数,既无鼓励作用,又难以区分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评语要具体,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存在什么问题及怎样修改。例如:传统评语中“写得欠具体”、“层次不清楚”、不如改为“对××我们都想知道得更多,对其再作一些描写好吗?”、“你写了许多令人感兴趣的内容,如能按一定的顺序写,我们一定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你可否试着改改?”等。另外,要与学生共同评赏,对学生作文,每次可选出进步较快的1—2篇让全班学生找其中的优点。学生仔细阅读,发表意见,教师尽可能多吸收学生的意见。
   五、正确认识作文教学宏观谋篇的特点,发挥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
     目前的作文教学缺乏应有的独立性,而总被阅读教学牵着走。作文教学时往往先入后出,先由例文范文开路,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情去构思文章,导致“先入”为主,后出从之。学生作文总是拄着拐杖挪步。学生的注意力常常被吸引到优秀作品上来,使学生潜意识地去刻意模仿,其作文主题、重点、思路等统统受到范文的影响,而非学生本人真情所创。这严重局限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影响了作文主体意识的表现。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本是语文教学中两个密切相关又相对独立的部分。阅读教学时,自然得先入后出,先微观后宏观,先具体深入到字、词、句、段、局部手法,然后才能抽象浅出,上升到对篇的总体把握,上升到对文章主题、写作总体特点、反映的生活、表现的感情等的理解。作文教学的顺序正好相反。写作的原理决定了作文来源于作者认识生活、感知生活的思想和情感,是由生活、感情而成文章。写作时要首先从宏观上立足于“篇”,进行整体构思,然后才能深入到对微观方面的细斟深酌。完成作文后及时进行评改作文、修改作文,使学生基本把握自己作文的优缺点。然后借助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把握和期望了解改进作文方法的心理,再进行佳作阅读分析。这样做有对照优劣,查找发现不足,明白修改方向的功效。
     由于阅读教学重视剖条析微,容易使局部的“美景”深入学生内心,导致学生缺乏作文的整体观,下手写作时常常颠倒顺序,一开始即着眼于局部或片段,以切入构思,结果文气不达,思路不通,开头是步履维艰,硬写下去便中心散化、思路紊乱。因此,保持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有相对的距离感,正确认识作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才能顺乎写作原理,合乎人的认识和心理特性,使得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真正发挥互相促进的作用。
   六、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确保作文有不竭的活水之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素材,再好的写作高手也难以完篇。因此,教师常常要求学生专题积累一些典型材料。素材问题在作文教学中也由此更为突出。普遍的现象是:不少学生没有鲜活的材料,写好人好事就是帮人推车、给人让座之类,写社会变化就是起高楼、盖大厦之类,阐明事理,就是古有司马迁、今有张海迪、中有陈景润、外有爱迪生诸如此类。这些材料积累陷于狭隘、单一的境地,写出的文章往往雷同,千人一面,缺少现实意义,没有现实针对性。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丰富的材料优秀的文章来自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作文不反映现实也就没有新意,只能是旧事重提,老调重弹。所以,学生越写作文,越没兴趣,越写越怕写,怕自己“理空词穷”。这都是没有关注社会、思考社会带来的后果。
     作文是作者的某种生活、认识和感情的集中体现。古人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句话用在作文中,就是要抓好材料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两个方面。丰富的材料存在于浩如烟海的书刊之中,鲜活的材料更存在于五彩缤纷的生活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生动的素材。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走出教室 ,观察校园,了解邻里,参观,认识社会,感知社会生活,开拓视野,确保作文拥有不竭的活水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