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8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爱因斯坦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
   ---------罗杰斯
   我认为创造思维就是综合运用正确的概念或通过形象思维,在解决理论、实践、生活问题时在人们大脑活动中出现的一种有价值的新思想。
   ---------张光鉴
   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在社会里,决定一个人成功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美国哈佛大学心教授尼尔戈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情商"这个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并且认为在对一个人成功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情商占80%。情商包括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情感因素,这些因素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情商的培育在小学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历程,而小学语文教学极富有情感性、人文性、综合性,有利于铸造人的创新品质、培养创新人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创新的主要手段。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定义探究性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创新活动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创新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期待,进而影响其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儿童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好奇心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小学生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就曾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新学期第一堂语文课,我是这样上的: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你们知道从这本崭新的课本里,我们将学习哪些新课文?那就请跟随老师一起去这个知识的王国漫游一番吧!首先让我们回到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看看《一碗炒面》是怎样帮助"我"渡过难关,赶上队伍,来到大渡河与红四团一起《飞夺泸定桥》,再随《狼牙山五壮士》一起掩护群众转移,同日寇血战到底。赶跑日寇,我又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
   今天的人们正以百倍的热情建设我们的祖国,《深山风雪路上》的邮递员老吕为人民送信二十五年,任劳任怨。《在炮兵阵地上》的彭得怀司令,实事求是,认真检查战备情况。敬爱的周总理为了人民不辞辛苦,在中南海忘我地进行了《一夜的工作》,还有许多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边疆建设者,他们都像《挑山工》一样,一心向着目标,步步扎实,坚持不懈地往前走,在工作中像罗丹一样《精益求精》······
   阳春三月,正是踏春的大好时节,让我们去观赏景色秀丽的《桂林山水》,观看夕阳西下时,变幻莫测的《火烧云》,走向大,去探索《太阳》的奥秘,来到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观看《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假想黄河象的来历 这学期,我们还将结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人。如:三国时期《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周瑜,72变的《齐天大圣》,在《跳水》中沉着镇静的船长,《义犬复仇》中具有正义感的文尔内。绝不做《人有亡铁者》中的丢斧人,疑神疑鬼,冤枉好人。
   新学期里《我的心事》很多,我要学会的知识很多,要学会默读课文,学会概括中心思想,学会复述课文,还要写好作文。知识的大门向我们打开,让我们珍惜每分每秒,发奋学习吧!这节课我没有向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谈打算,而是来了个"学习指南",把将要学习的课文,配合相应的图片、投影、课文录音片断,并用生动的语言当了一回主持人,让学生根据我的解说,从黑板上已写好的课题中寻找,让他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创设的情境,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使他们对教材产生强烈的学习冲动,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新学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创设矛盾情境,诱发求知欲
   如果探求"是什么"体现了儿童的好奇心,那么,寻求"为什么"则更多地体现了儿童的求知欲。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是儿童探究、了解自己未知的东西而产生的愿望和意向。在教学中,注意在情境中适时揭示矛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毛泽东同志的《长征》诗中"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时,我先用简笔画勾勒出"水拍云崖"的画面,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幅险景,继而提出,既然看到的是一幅险景,那么红军战士心中怎会涌出"暖"意来呢?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寻找答案的欲望。在教学诗中"更喜岷山千里雪"一句时,我让学生联系过去学过的讲述红军过雪山故事的课文及相关的画面,提出过雪山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难的历程之一,那么为什么红军战士看到岷山的千里雪景会"更喜"呢?让学生讨论体会到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看到胜利在望时不可抑制的喜悦之情。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难点,提出疑点,揭示矛盾,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内在动机。
   创设争论情境,激发批评性
   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还应该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例如我在为《赤壁之战》一课作小结时说:"从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中,我们懂得了知己知彼,看准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克敌制胜。"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认为曹操不是侵略者,他是家、思想家、军事家,他有勇有谋,赤壁是的地盘,他要是统一了中国,三国就不会鼎立了。我听后笑着说:"你见解很独特。其他的同学你们希望谁胜?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有的希望周瑜胜,因为曹操地盘大,刘备没有地盘。有的希望曹操也别来,周瑜也别来,要和平不要战争。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又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在划出五壮士痛恨敌人,英勇顽强的的动作的词。有一位学生划出了"砸",马上有一位同学提出异议:五壮士为什么要把枪砸了!我认为不该砸,这是战斗武器,砸多可惜!被他这么一提,班里的同学分成了两派,有的认为该砸,有的认为不该砸。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强化情境互动性,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小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情境教学特别强调宽松的学习情境的营造,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自由驰骋。
   师生平等互动,构建民主情境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创新氛围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而在情境中促进师生互动,则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如在教学《赤壁之战》课,讲到黄盖火攻曹营这一计策的巧妙周密时,我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创设情境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我让学生当黄盖,我则当"黄盖"(学生)手下的一员将领,让"黄盖"在火攻曹营的路上回答我的提问。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多个问题向"黄盖"请教。由于学生担当的是黄盖这一重要角色,不愿被"手下"问住,于是他们相互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从而完全弄懂了这个计策的周密巧妙之处。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学生良好交流,营造合作情境
   个人的创新置身于创新群体中时,群体的环境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个人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的。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使学生之间在情境中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如教学寓言《守株待兔》一课,在揭示寓意时,我指着板上用简笔画勾勒的画面问:"看着这种田人田里满了野草还在那儿守株待兔,我们应该怎么办"学回答应该规劝、他。我借机问:"如果你是一位老农,当你看到这位年轻的种田人在那地守着树桩等子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接着清一个同学上来当年轻的种田人,让愿意教育这位"年轻人"的"老农"自己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众老农纷纷相劝,共同教育"年轻的种田人"的情景,其间,我又让坐在下面的同学参与劝说,这就形成了生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局面。
   担当故事角色,实现人境融合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至关重要,但境与人之间的互动同样应该重视。因为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情境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的境界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最佳的创新状态。在教学《太阳》一课时,为使学生更好地弄清太阳和人类、地球的关系,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画出心中的太阳,并说说为什么。笑哈哈的太阳、哭丧着脸的太阳、气愤的太阳、长着胡须的太阳…...出现在教室里,孩子们尽情地说,内容丰富多彩,祖国的变化,环保问题,宇宙太空等。学完了课文,我又让学生叙述太阳的特点、用途、于人类的关系。(现在,你就是太阳,要会夸自己,把自己的特点、用途、于人类的关系说清楚,当然,实事求是,不吹牛。)教室里热闹极了,孩子们踊跃发言,争着表演。简练的语言,生动的叙述,精彩的概括,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太阳闪亮登场。这样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而情境也因学生的加入变活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情境成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 最佳土壤。
   凸显开放性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创造者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支配下,将大脑中已有的感性和理性的知识信息,借助于想象和直觉, 以突发性飞跃的形式进行的重建、组合、脱颖、升华所完成的思维活动过程。创新思维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实质与核心。人类社会的任何一项创造发明,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在教学中,我们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包容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
   丰富情境,训练直觉思维
   创造活动需要逻辑思维,但更多的是依靠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实质上是大脑的一种高级的理性"感觉"。它以极少量的本质现象为媒介,直接预感和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它是创造力的起点,是创造思维的源泉。由于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对情境的不断丰富,这就使得情境成为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最好凭借。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课时,讲完课文中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争论后,启发学生想象,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以后,它会看到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如果从此时从棉田里走出一只小白羊,从果园里飞来一只啄木鸟,从花坛中飞来一只小蜜蜂,从树林里跳出一只小松鼠,它们也来参加这场讨论,会怎样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如果请你们当裁判,说说天到底有多大,你怎么说。这就为提高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迅速捕捉关键因素的能力提供了训练的机会。
   拓宽情境,鼓励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常用形式,它以某些已知信息为思维起点,采取推测、想象等方式,让思维沿各种不同的方向任意发散,重组记忆中和眼前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情境教学十分重视通过拓宽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寻求多种答案。例如,在教学《黄河象》时,我让学生复习"家假想黄河象来历"一段,同时激疑:"你们对这一段叙述有什么意见?你们能像作者一样,根据文中的依据,来一番黄河象来历的创造想象吗?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黄河象失足落水并不一定是因为疲劳干渴想喝水才陷进淤泥的。有的说,象虽喜群居,但总有分开的时候,因此可删除"群象四散逃走"。有的说公象在年迈后体力不支且脾气暴躁,追随群象的能力减弱,终于有一天离开群象,不知老死在何方。可以按课文中的根据重新假想"来历"。我抓住火候,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创造想象黄河象的来历。学生畅所欲言,非常有兴趣地进行了创造的尝试。这样通过拓宽思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超越情境,突破定势思维
   定势思维往往使思维受到局限,以至僵化而缺乏灵活性与广阔性。情境教学则通过对情境的超越,打破思维定势,从而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如在指导学生写《校园里的童话》时,开始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的思路总局限在桌椅、橡皮等事物上。后来,我让学生走出教室,满校园里寻找童话,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特有的童话素材,比如,关于植物的有"桂花香的由来"、"爆竹红的传说"、"坚强的腊梅"等,关于校园生活的有"沙包事件"、"不听话的足球"、"疯狂的垃圾"、"大肉丸和小米粒"、"墙壁的苦恼"、"小音符历险记"、"真假杨老师"等。情境的超越使学生的思维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只才"意识;树立不唯师、不惟书、只唯实的意识;树立敢想、敢说、敢于怀疑、敢于否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学生才会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