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角下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能力自主发展的三重约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杜有志 时间:2010-08-14
  【摘 要】 目前,从通识的角度看,独立学院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学生学习能力自主的三重约束,即学习观念约束、学习资源约束和学习评价约束。因此,本文从通识教育的角度出发,确保独立学院学生自主发展学习能力,拓宽通识教育的非课程渠道,对学生实施隐性的通识教育,进行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安排。
  【关键词】 通识教育 独立学院 自主学习能力 约束
  
   目前,独立学院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学生学习能力自主发展的困境。独立学院要实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自主发展,促进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当前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能力自主发展的困境,并从制度层面作出策略选择,就成为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1 通识教育对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当前,独立学院作为新兴的办学实体,其培养体系和培养目标有别于一本和二本的本科院校,而学生的生源情况也各不相同。从入学分数来看,独立学院学生的入学成绩与一本、二本线录取的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分数往往比前者低几十分,甚至上百分,文化基础较薄弱,学习自觉性不强,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来说比较缺失。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独立学院学生的通识教育取向,学生对学习不是很感兴趣,学生人文视野狭窄、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较为突出,因此独立学院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紧密结合办学实际,从通识教育的角度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独立学院的整体办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后的就业竞争力,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一问题非常必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对高等院校是这样要求的:“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化建设。”既然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那么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一个最根本的基础能力,如果连最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都不具备,何谈创新能力。《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要求学生“应当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对于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来说,各项工作都要以学生为本,培养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
  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习者能够主动自觉地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建立一种自己管理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当前国内外学界对自主学习能力理念给予相当程度上的重视。具体说来,自主学习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①学习者的自我责任和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②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自主发挥自己的思维和学习技能;③摆脱传统教育方式的思维;④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⑤学习者确定自己学习目标的权力。[1]自主学习“从本质上说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关系问题,即一种超越、批判性的思考、决策、以及独立行为的能力”。[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一种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学习和掌握其它知识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人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广泛阅读相关领域的,吸取各种知识,不断思考,从而不断达到一个又一个学习的新高度。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就应该加强通识教育,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通识教育的词源为General Education,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高等教育。通识教育是科学、人文、全面素质的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3]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在1945 年发表的报告《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中首次定义了通识教育这一术语。按照哈佛大学委员会的定义,通识教育是指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有效的思考,思想的沟通,恰当的判断,分辨各种价值。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一书中认为通识教育是“为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现行的大学教育主要以专业教育为取向,系科的划分过于狭窄,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和知识的工具价值,而忽略了人文素养和价值理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高精方向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在求职时要求高学历,而且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学习,不断应付各种发展中的挑战。而要达到这种要求,不但要求具有广泛的学科知识,而且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2 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能力自主发展的三重约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升学和谋生,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终身学习,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和检验独立学院是否合格、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独立学院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石。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是实现独立学院学生培养目标的首要关键因素。然而,当前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三重约束:学习观念约束、学习资源约束和学习评价约束。
  2.1 学习观念约束。目前,在许多高校领导的眼里,通识教育被简单地理解为“让文科学生多学点科学的知识,理科学生多学点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因而只需给学生多开设一些课程供其选择,通识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就表明该校实行了通识教育。这些错误的观念影响着一部分高校领导对通识教育的正确理解。就学生本人而言,大部分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主要就是学习专业知识,而所谓的通识教育无非是平时可与时间多参加讲座活动,或者多看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课外书,学生没有意识到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仅仅只学习专业知识,而没有通识教育作为学习基础的话,其专业知识发展也就是2到3年的时间周期。因为目前高科技技术更新非常快,如果学生仅仅盯住自己狭小的专业知识领域,那么一是对以后的专业发展不利,而且对于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也很不利,因为自主学习能力是基于广泛厚重的通识教育为基石的。再者,对于广大学生家长来说,也存在对通识教育的误区,认为加强通识教育,就耽误了专业教育的教学,从而耽误影响小孩以后的就业发展。其实这种观念也是存在误区。目前就业形势是越来越需要众多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某种文娱方面的特长的学生在就业时更加具有竞争优势。同时,由于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所迫,在大学里应该及时补上通识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2 学习资源约束。目前一些独立学院已经意识到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行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以前没有开过通识教育课程,受课程资源限制,于是一些独立学院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时,照搬别的一本、二本本科院校的教学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也是相差无几,根本没有独立学院自身的教学特色,而且各个专业都是开设同样的通识教育课程。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反映有的通识教育课程难于理解;二是受师资约束,一些独立学院本身师资就存在缺乏,于是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时,找到一些退休的老教授讲讲,讲讲国学,也算是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还有就是本身独立学院的讲授通识教育课程老师也是相关专业的老师,对通识教育课程了解也不是很多,上课也就是讲讲历史故事,做一些看起来比较花哨的教学课件,真正能让学生有所实际收获的课程是少之又少;更谈不上通过通识教育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了。由于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师资缺乏,这就导致了独立学院对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实施效果的反馈,以及课程方案的调整等微观运作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从而就出现了独立学院的通识教育只见课程,而难见效果。

  可是,美国哈佛大学通识的核心课程基本上都是由顶尖的教师讲授,课程的内容大都是跨学科的,经过老师精心组织和策划的。学生在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后,不但拓宽了学习视野,而且对相关领域的学习也引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能够主动自觉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通识教育还能够启发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验中不断大胆地设想,从而取得更大的学习和科研突破。
  2.3 学习评价约束。目前,由于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隐性能力,不是能够直接看得出来的,而且也不是能够通过直接测得出来的,社会上用人单位对于招聘的学生往往是看学生的毕业证和专业课程成绩,目前一般是比较热门的专业比较好就业,但是热门专业往往只是热一阵子,过个两三年就难以就业。学生只有加强通识教育,开发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不断加强学习,进行终身学习,才能在岗位中有所。而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往往是以每科的考试成绩来评价。至于你是否理解了通识课程的具体内容,正如亨利·罗索夫斯基说的“课程只是骨架,而它的血肉和精灵必须来源于师生之间难以预料的相互影响和交互作用”。而由于学校在开设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学习资源的约束,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对于通识教育课程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老师只管灌输式的教,学生只管接受式的背,考试时只要通过就行,师生之间很难产生难以预料的相互影响和交互作用。
  
  3 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能力自主发展的制度安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中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当今教育领域急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应该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
  第一,加强通识教育,确保自主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正式制度安排教育部部长周济强调,我国高校教育必须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教育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学生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力,即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是三本院校特别是独立学院工作的根本所在。通识教育旨在要求学生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和精髓,求其包容整合,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增强适应能力,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正如哈佛大学在课程手册中多次提到的:“使每个哈佛大学的毕业生都受到广泛的教育,并且在特殊的学术专业或领域受到训练。”
  事实上,严格的通识教育必须能够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严格的专业教育,不但需要良好的专业训练,同时也需要良好的通识教育。甘阳先生对目前一些大学成立本科生院的尝试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我国大学推动通识教育首先要力戒形式主义和外在模仿,而要注重实质性的积累”。因此,确保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从制度上进行安排。对于独立学院来说,根据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效果建立一套评价体系,使学生真正学到通识课程知识,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了解。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与教师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学生要学得好,首先是教师要教得好,要安排好课程内容,检验课程效果。在通识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打破以往的学习习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形成良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喜欢学,自主的去学。“没有这样一种认识,学习者会陷入他们习惯的、旧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模式,从而永远都不能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4]因此,独立学院应该形成课程评估的机制,对其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开设效果进行评估。
  第二,拓宽通识教育的非课程渠道,对学生实施隐性的通识教育,进行非正式制度安排学生学习能力自我培养过程本质上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自我教育是学习能力发展的动力机制,学习能力自我培养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5]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拓人类智能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的确,大学强调学生广泛涉猎各种领域的知识,不仅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智力储备;而且扩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不断引发对新知识的思考和追求,从而训练其自主学习能力。“在哈佛大学过去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学习思想的变化形成了一条稳定而清晰的发展轨迹。如果允许我们做一个粗略简化的话,哈佛大学的教学从以知识‘传授’(transmission)为基础,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虽然这是一个简化,但是它却抓住了事物的本质。”[6]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一个人只有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才能不断获得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非课程因素。我国大学内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实施通识教育的主渠道,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讲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文化素质教育形式,于2004年发展成为“素质拓展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在于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加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课外活动和工作项目,以完善智能结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很多大学还建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基地开展文化活动,进行通识教育讲座,组成兴趣学习小组,推行非正式通识课程。“非正式通识课程”主要表现形式是各个学院或者学校范围内开展的诸如学术讲座、辩论赛、参观考察、社区服务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从中得到独立思考的训练,学会自己去寻找相关的书籍阅读,加强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充分发展,这些都是通识教育力求的目标。这些非正式课程与正式课程相得益彰,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具有很好的效果。学生在讲座和兴趣小组中学到知识,发展自主学习的兴趣,不断扩宽知识面,从而达到对学生实施隐性的通识教育的良好效果。(本课题为杜有志主持的全国教育“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自我教育与学生学习能力的自主发展”的阶段性科研成果,课题号为FHB050742)
  
  
  1 Benson.P& P. Voller.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 Longman. 1997:35
  2 Little.D.Learner Autonomy:Definitions.Issues and Problems[M].
   Dublin:Authentik. 1991:18
  3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1999. 17:36~37
  4 Wenden.A.Lea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M].London:
   Prentice Hall. 1998:29
  5 杜有志.“ZYD”超级记忆法与学生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J].当代
   教育(宏观教育研究),2007(3):71~73
  6[美]陆登庭.一流大学的特征及成功的领导与管理要素:哈佛的
   经验[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5):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