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建立及其运用
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好?是摆在我们广大中学教师面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无定法,但无论如何都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对化学教学而言,新课标要求:中学化学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化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学会学习的目的[1]。对于这种改革,要求教师的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
即“授人以鱼,亦要授之以渔”。“引导--探究”式教学法正是籍于这一思想而产生的。
1、“引导--探究”式教学法的建立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所谓“科学探究”?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化学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的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科学探究活动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主探究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2]。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处于何种角色呢?新课程依然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主要是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与策略,理清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探究的结论,并进行适当的交流与评估。
教师又是怎样的角色呢?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处于导师地位,其主要职责是调动和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自主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同时,教师还应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形成探究氛围,促进探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可见,科学探究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活动[3]。
“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2、“引导--探究”式教学法的一般教学流程
依据上述新课程理念,并通过本人的亲身实践,可以得出“引导--探究”教学法的主要教学思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方案设计→研究探索→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反思提高。其教学过程可参照如下流程进行。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几点值得注意:
2.1、要十分重视科学猜想这一教学环节,这是因为,科学猜想是研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科学猜想不是毫无根据的幻想,也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原有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猜想是否正确,要靠实验来验证,被实验肯定的猜想,就是实验;被实验否定的猜想,可能就是错误的,或与本研究的课题不相吻合,应该放弃,应当重新提出新的猜想,再用实验来检验。
2.2、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这是因为,探究活动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通过语言、动作进行信息交流,学生间进行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学习环境。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2.3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反思活动,这是因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得到提高,从而更有力的指导生产实践。因此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前面的探究活动给予科学的归纳和系统的总结,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牢固地掌握知识,提高知识技能,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有了探索真理的钥匙,有利于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并且能深化知识,用于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学有所用。
3、“引导--探究”教学法的实施案例
下面以“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一节为例,谈谈“引导-探究”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有那些?
2、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外界条件的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否一样。
(二)研究化学平衡的移动与哪些外界因素有关?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向学生展示实验用品:0.01mol/L的FeCl3溶液,1.0mol/L的FeCl3溶液,0.01mol/L的KSCN溶液,1.0mol/L的KSCN的溶液,试管若干,二氧化氮双连球,盛有热水和冰水的烧杯各一个,盛有二氧化氮的注射器(密封)。
提问:改变哪些外界条件会引起正逆反应速率不同程度的改变?------引出“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这一研究课题。
2.猜想,发散思维
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给以适当提示,最终根据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设疑集思,设计实验
用投影仪投影出思考题:①浓度对化学平衡有何影响?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平衡将向哪边移动?②温度对化学平衡有何影响?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将向哪边移动?③压强对化学平衡有何影响?改变压强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如何?④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有无影响?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
4、分组实验,探索研究
鼓励学生大胆动手,综合学生的设计实验,利用所给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进行探究并验证前面的猜想。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选定的方案实验,先利用试触法研究出电流流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明确线圈的绕向。再分四种情况(如图所示)研究,边做边想边记(如图所示)。教师巡视,注意他们实验步骤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现象和结论记录是否正确,做个别辅导。(具体实验过程略)
分析:通过上述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
5、综合分析,得出结论、验证猜测
教师引导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以组为单位,推举代表发言。
①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②温度: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降温,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③压强:加压,平衡向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移动;
减压,平衡向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移动。
④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但能缩短到达平衡所需的时间。
从而得出结论: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这就是著名的----勒夏特列原理。
6、逐字分析,指导实践
在这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运用结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冰箱保鲜食品、配置FeCl3溶液、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等),这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一种手段,也是迁移知识,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运用和深化,使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渐转化为能力和素质,这是学生完成自身的延续。
7、指导学法,反思提高
教师:让学生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指明这是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
[1]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毕华林,《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3]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①(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