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社会资本的作用及建构
作者:姜同河 杨道宇 赵鹤龄
[摘要]教师社会资本是教师对学校中的人际关系进行投资而形成的关系,它包括理解、信任与合作三个核心要素。教师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有助于其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教师社会资本的有效建构需要学校围绕理解、信任与合作三个核心要素,从提高教师个体素养、加强教师间对话、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教师发展;社会资本;教师社会资本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一词愈来愈成为社会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概念之一。 “学术界从重视人力资本到重视社会资本,这是理论上的超越和升华,将会给带来深远影响,促使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教育”。在当今知识社会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仅仅发展自己的人力资本是不够的,还必须发展自己的社会资本,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处理日益复杂的教学问题。教师的社会资本对教育实践的巨大影响力使得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一、什么是教师的社会资本
教师的社会资本是教师对学校中的人际关系进行投资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它主要由三个核心要素构成,表现出四个基本特征。
(一)教师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
教师的社会资本主要包括理解、信任与合作三个核心要素。
第一,对教师的理解。学校成员对教师的理解有不同的类型。从理解的内容角度讲,可以分为认识论意义的理解和价值论意义的理解。对教师的认识论理解主要是学校成员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情感和教学行为所进行的理性认识;对教师的价值论理解则是指学校能够站在教师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能够尊重和接纳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情感和教学行为方面的差异性,能够对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情感和教学行为方面的“不当”给予谅解和宽容。不管是认识论意义的理解还是价值论意义的理解,都是通过学校成员及教师间的相互沟通实现的。 第二,对教师的信任。首先,对教师的信任是学校成员在面对教学系统的复杂性时所采用的一种简化教学复杂性的有效策略。当今教学系统越来越复杂,学生、学校领导者、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必须赋予教师足够的信任,以便使教师自主地处理教学问题,这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次,对教师的信任是一种人际信任,是一种不设防的心理状态。再次,信任教师的前提条件是学校成员对教师的正向估计。一般来说,学生、学校领导者等人员只有在认为教师的行为会符合自己利益的条件下才会信任教师。这要求教师必须是仁慈的、可靠的、有能力的、诚实的、开放的。最后,学校的制度与文化对这种信任会产生背景性影响。学校的制度与文化是信任教师的土壤。没有一块适宜的土壤,学校成员很难对教师产生高度信任。
第三,与教师合作。与教师合作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自由原则。自由原则要求学校成员必须保证教师的教学自由,这就要求学校消除有碍于教师教学自由的外部障碍和内部障碍。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而是有条件的。教学自由的前提条件是教师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活动。二是平等原则。与教师合作意味着合作各方应该是“我—你”式的平等关系,而不应该是“我一它”式的控制关系。在“我—你”式的平等关系中,各方都被置于同样的位置上:是目的而不是工具。而在“我一它”式的控制关系中对方则成了“我”做事的工具。三是价值共识原则。价值共识原则要求教学合作体现所有教学参与者的利益,而不是单方的利益。师生合作应该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教师之间的合作应该能使所有教师所获得的教学进步比单独教学所获得的教学进步更大;教师与学校领导者之间的合作应该是既有利于教师个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学校整体办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师社会资本的基本特征
第一,教师对学校中的人际关系进行投资而形成的关系网络是把课程与教学资源连接起来的一种有效路径,此路径使教师能够借助镶嵌在这种人际关系网络中的资源来有效地解决自己遇到的教学难题。教师之所以对学校关系网络进行投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有些教学难题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第二,此关系网络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即教师动用这些关系网络的频率越频繁,教师的社会资本越丰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关系越走越近”。
第三,教师的关系网络反映了教师动用学校关系网络资源的能力。教师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越好,其所动用学校关系网络资源的能力越大。这解释了关系好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左右逢源”的现象。
第四,教师在学校关系网络中的位置不同,其所能够动用的学校关系网络资源多少也会有所不同。与处于边缘位置的教师相比,处于学校关系网络中心位置的教师往往能够动用更多的学校关系网络资源。
二、教师社会资本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社会资本对其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方面,教师社会资本有助于其教学动机的提升:对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是教师消极情感的“消毒剂”;对教师的信任消除了教师的焦虑,增强了其归属感和存在的意义,增加了教学的意义;与教师合作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及责任感。当教师认识到教学的意义、体验到教学效能感、意识到教学的责任时,其教学动机就不知不觉地增强了。这些间接地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教师社会资本有利于教师的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当今教学实践变得日益复杂,教学问题变得更加难以解决。这使教师单凭自身的“单打独斗”很难适应当今教学实践发展的需要,而教学合作能促使教师个体和集体的知识创新与吸纳,有助于高效地解决问题。
(二)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社会资本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的。一方面,教师社会资本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既表现为教师素质的提高,电表现为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而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体现为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社会资本通过教学合作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教师社会资本的一个核心要素是取得学生对教师的理解、信任与合作,因为学生对教师的理解、信任与合作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而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实现自身的发展。
(三)对课程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一,教师社会资本有利于课程开发。教师是课程开发者,其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课程开发的质量。教师社会资本主要是通过对教师素质的促进作用而推动课程开发的。此外,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物力、人力、财力等资源,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其赢得学校领导者、学生、家长等各方面对课程开发的支持。
第三,教师社会资本有利于课程评价。影响课程评价质量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课程评价方案的质量和课程评价的实施质量。作为学校课程评价的主体,教师社会资本通过促进教师合作而使教师能够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评价方案。学生对教师的理解、信任与合作使教师更容易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课程评价。
三、教师社会资本的建构
(一)提高教师个体的素养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社会资本,应着重培养以下五个方面的素养。
第一,善意,也叫仁慈。在教学交往中,教师要获得其他交往者的理解、信任与合作,就必须怀有善意,通过自己的言行获得其他交往者的信任,使他们相信教师会保护而不是伤害自己的幸福或利益。 第二,可靠。可靠不仅指言行的一致性,而且是指行为的一致性。教师要想赢得别人的理解、信任与合作,首先自己必须值得别人信赖。为此,在教学交往中,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言行及行为前后的一致。
第三,诚实。教师的职业身份赋予教师这样一种期望: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不要弄虚作假、欺骗学生、蒙蔽上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他们的理解、信任与合作。
第四,开放。教学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教师也要具有开放的胸怀。教师对外不要隐瞒自己的教学信息,从而使别人更好地理解自己。教师要有一种希望被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等利益相关者了解,希望与他们进行交流的积极心态。
第五,胜任力。对教师来说,仅仅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完成指定教学任务的能力。教师完成自己份内之事的能力被称为教师的胜任力。这种胜任力是教师赢得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理解、信任与合作的基本条件。因此,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会资本就必须提升自己的胜任力。
(二)加强教师间的对话
教师社会资本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它存在于教学对话之中。对话是教师建构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机制。教学对话既是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其他学校成员之间交流经验以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又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而建构主体际交往关系的过程。教师建构自己的主体际交往关系过程实际上就是其社会资本的形成过程。
真正的教学对话是有条件的。首先,对话各方是平等的。教学对话只可能发生在主体间性的“你一我”式的平等关系中。在这里,“我”把“你”当作一个与“我”一样拥有同等权利的同类,一个可以与“我”和谐相处的交往伙伴。在这里,我们都是目的而非手段。其次,对话借助语言而发生,语言是对话的家。理想的教学对话语言要有以下四个条件:在涉及客观世界时,对话者所说的要真实才是合理的;在涉及社会世界时,对话者只有遵循正确的规范才是合理的;在涉及主观世界时,对话者只有真诚才是合理的;另外,对话者只有使用别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才是合理的。
(三)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
要提高教师的社会资本,学校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
第一,培养共同的教学价值观。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教师的教学目的所激发。而教学目的则为教学价值观所决定。共同的教学价值观可以使教师之间产生一种“志同道合”感,这种感觉使得教学中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激励变得更加可能。学校领导者应该致力于以教学价值观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建设。
第二,确保教学规范之间的一致性。教学规范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规范体系。各种教学规范之间很容易产生冲突,从而导致教师行为的一致性降低,进而削弱教师的社会资本。所以,学校应加强教学规范建设,从而增强教学规范之间的一致性,使不同等级的教学规范能够形成一个自治的“规范等级秩序”,使同等级别的教学规范相互协调。
第三,增强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性。稳定的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学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断重复的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师行为的可预测性。教师行为的可预测性则是教师赢得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等利益相关者信任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学校领导应建立教师理解和遵守的有助于学校平稳运行的常规,应为教师提供和强化清晰的结构、规则和程序,应为学生提供和强化清晰的结构、规则和程序。
第四,提高学校的透明度。学校领导应努力提高学校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增加学校组织信息的可获得性,降低学校的神秘性,进而取得社会的理解、信任与合作。这种做法能够提高教师行为的透明度,进而增强教师的可信任性。
第五,提高学校的责任意识。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功能单位,其生存与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履行社会赋予的责任。当学校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时,社会成员就会对学校产生一种信任感,对教师产生一种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