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水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彩平 阳秋林 时间:2010-08-1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基础学 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是适合管理类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基础会计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既深化对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方法的理解,叉能对这些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基础会计学”教学实践中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案例教学应用于“基础会计学”教学实践的意义、实现途径进行探讨,并提出完善案例教学法的合理建议.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会计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会计学”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在整个会计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对后续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甚至对将来从事的会计职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优化“基础会计学”的教学,提高其教学效果意义重大。将案例教学引入“基础会计学”就是完善该门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将对案例教学应用于“基础会计学”教学实践的意义、实现途径进行探讨。
  一、案例教学对提高“基础会计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
  “会计学基础”是会计理论的基础部分,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传统“会计学基础”从系统上来说,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链接这些方法的会计循环程序。它是一门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对于从未学过会计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些概念、方法和程序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无疑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一种以真实情节为背景,对某一个或几个有典型意义事件的综合描述,并借助于图表、相片、机等辅助手段,使人能得到某种启示的例证。如何将案例教学应用于“基础会计学”中,需要经过案例选择、课堂讨论和得出结论三个过程。现以一个案例来分析案例教学在“基础会计学”教学中的作用:腾飞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生产甲产品的公司,注册资本金为500万元,其中自有资金300万元,收到A投入的资本金100万元,B投入的资本金100万元。经过九年的,现在净资产已达2亿。问题如下:(1)公司成立之初收到资本金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2)净资产的概念是什么?由哪些项目组成?(3)净资产的增加怎样在会计处理中体现?
  对于这个案例中的问题,学生需要将在整个“基础会计学”中所学的方法都理解透彻以后才能解答。因为仅仅公司收到资本金这一笔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就需要涉及到银行存款、实收资本等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法),然后运用借贷记账法(复式记账法:借:银行存款20万;贷:实收资本——A10万,B10万)进行处理,将这一会计分录填制到通用会计凭证上,然后进行审核(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法),再按照银行存款、实收资本的内容设置账簿(登记账簿法),分类反映银行存款、实收资本的增减变动情况。最后经过财产清查(财产清查法)以后,编制到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报告法)中。由此可见,案例中的一笔经济业务就能将所有的会计基本方法串联起来,使学生既能理解每种方法的含义,又能从整体上了解各种方法之间的密切关联,后面两个问题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具体内容和方法的理解。通过这种案例的教学,达到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目的。

  二、实现案例教学与“基础会计学”有效结合的客观要求
  要实现案例教学法有效应用于“基础会计学”课程中,从案例的选择、集中讨论到得出结论需要教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
  (一)案例教学-R-求教师改变“基础会计学”的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了学生的“思维懒惰”。这种方法在“基础会计学”中的表现也很明显。虽然学生对于入门课程都抱有很大的热情,但对于毫无理论基础的学习者来说,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总会让很多学生知难而退。入门的不顺将严重影响后续会计课程的学习。案例教学法应用生动的案例再现现实经济生活,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复式记账,就需要通过描述整个案例发生的全过程来理解设置该方法的目的和意义。案例如下:行政人员小王为了工作需要到一文具店购买办公用品,购买中花费现金1000元,取得发票一张。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该项经济发生的必要性,然后再确定该笔费用的性质、资金的流转和结算,最后通过分析会计分录(借:管理费用——办公费1000;贷:库存现金1000),让学生了解资金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在案例中体会到复式记账的合理性。
  (二)“基础会计学”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高质量的案例是发挥案例教学作用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案例的选择要具备以下基本要求:(1)案例必须源于生活,具有可触摸性的真实存在;(2)现实中的案例必须具有现实指导性;(3)案例必须具有某种趣味性和挑战性;(4)每一个现实案例必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我们现实的案例教学中,往往存在的问题是:(1)不顾教学对象,盲目选择大型典型案例,缺乏针对性;(2)以案例教学替代理论讲授,割裂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内在联系;(3)过分强调案例的结果,忽视了案例讨论的过程;(4)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不够合理。“基础会计学”教学中,案例的选择难度更大,因为要让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学生在案例中理解这些带本质性和性的抽象的会计概念。因此,该课程应选择那些贴近日常生活、易于理解、更具有感官性的案例。如材料采购模拟、办公费用购买模拟等。   总之,在案例选择阶段,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展的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案例,使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既深化了对内容的理解,又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合理定位“基础学”案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实现教学相长是我们教学工作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案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案例教学中教师仍然是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不应该刻板地理解为由传统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例如,在讲述材料采购的业务时,教师可以结合甲购买材料的案例,让学生A充当甲公司的采购员,学生B充当乙公司的销售员(假设此案例不考虑增值税的结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A向B采购材料,甲公司的立场是什么,乙公司又是什么(理解会计主体的含义)。甲、乙公司的资金是如何流转的?应该运用哪些会计科目和账户以及借贷记账法来进行会计处理?然后,对比两家公司的账务处理,完整地了解资金的流转以及相应的账务处理。
  从这一案例中可知,教师在整个案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学生作为参与者真切体会资金流转变动所带来的会计账务处理,从中明白了会计主体的含义、采购成本的构成、销售收入的核算、应收应付账款的形成(假设是赊购)、坏账准备的形成等内容。
  三、结论和启示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完善案例教学法,不仅需要提高“基础会计学”的教学质量,建立贴近现实生活的高质量案例库,并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使案例教学能反映最新的经济动态和社会现实。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因为无论是何种教学方法,教师始终是教学的灵魂。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具备理论分析能力、引导和善辩能力、合理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的能力等等。
  总之,倡导和推进案例教学绝不意味对课堂理论讲授的全盘否定,也不是在一切教学中都要安排案例教学,而是要把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教学目标,由“讲授好本门课程”调整为“从提高学生能力入手,逐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这一调整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它突破了长期以来“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围着书本转”的传统方式,实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能动转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学生能有效驾驭所学知识,全面提高能力素质和创新精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