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兵之计和趁热打铁
摘要:本文尝试从工作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避免粗暴强力的教育方式,在争议时运用兵法中的缓兵之计于教育中,再明理后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良莠判断,从而激发学生对教育方式的真实接受。
关键词:缓兵之计 趁热打铁 教育方式
下午开完会,拖着疲惫的身躯,我来到教室,准备收拾东西回家,冷不防冲进来两位放心班小朋友的家长,竹筒倒豆子般将我们班的小w狠狠地魁了一顿,说他打了人,家长都义愤填膺。我的脑海中瞬间就出现了一个虎头虎脑的孩子形象,说实在话,这个孩子确实很调皮,整日里喜欢打打闹闹,绝对是个爱惹是生非的“家伙”。不过,我一点都不讨厌他,因为经过这近600天相濡以沫的日子,我早就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保护每个孩子,弄清事情的真相,是我这位学校母亲的责任。我像鸡妈妈一样呵护每一只“小鸡”,当然我决不会护短。我镇定地听他们把话说完,面带微笑地对事情作了表态:“首先我对此事表示抱歉,不过,我也想听听小w的解释,谢谢你们的提醒,今后我会进一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
当天,我没有急着去找小w,而是去找放心班老师了解了大概的情况,心中已经有了底。第二天,我也故意没有主动找他,而是静观其变,果真他倒有点坐不住了。看到这种情况。我才把他找来,请他说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跟放心班老师说的相差无几,原来是小w听到放心班老师要收皮球,便去帮忙,看到有一个孩子抱着球跑走了便去追,追到后对方不肯还球,双方便扭打在一起。其实,小w还挺有侠士风度的,不过处理事情的方式太过偏激,因此出了这么一场闹剧。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真正爱做好事的孩子,不是动拳头而是动脑子,你好好想想老师说的这句话,然后来告诉我你有什么想法。”孩子松了一口气,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和我谈了自己的内心想法。之后,他在动武方面收敛了许多。就如卡耐基所说: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冒险,那些有成就的人往往都是勇于尝试的人。世上充满许多乐趣,在如此多彩多姿的世界中,千万不要容许自己墨守陈规。
这就是我的“缓兵之计”。确实,一般情况下,对于学生的错误言行及时给予批评教育,不失为一种悬崖勒马的做法,但有时也可用一用欲擒故纵的技巧,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个别行为习惯不太好的学生,面对老师频繁的批评教育已经习以为常了。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出格后,心里面往往已经作好了接受批评的准备,若此时找他谈话或批评教育,他那颗与你对抗的心灵是难以接受你的“谆谆教诲”的,若有意地将此事往后搁置几天,观其行为,在适当的时候,再找他用聊天的形式,让他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行为恰当与否,此时对他的感触也许更深些。
我爱用我的缓兵之计!平时,对于大伙儿有争议的事情,我常常“装聋作哑”,先私下里找来当事人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因为我坚信:一般情况下,孩子们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去惹是生非,即使他真的这么做了,也许也会有它的道理。甚至有时班级里发生了吵闹的事情,我会突然走开,缓一缓自己的情绪再进教室,奇怪的是:孩子们也会出奇地安静下来。其实,他们也在学着反思自己的行为。
在我看来,趁热打铁,是一种赏识,是对学生渴望获得成功和认可的心理的满足。对于后进生,这种赞美之声显得更为珍贵。在处理问题时,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按照常规思路去思考,被经验束缚了头脑。这时,要冲出习惯性思维的樊笼,确实很痛苦。不过,仔细观察,开动脑筋,换种思路,换种方法,还是能打破禁锢自己的思维定式,挣脱捆绑自己思维的链条,绕开障碍,找到出路。其实,许多时候,需要我们创意工作,创意生活,这时,危机也能成契机,从逆境中也能发现成功的机会,看似疑难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那么在“山重水复疑无路”后,你会蓦然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的生命也能绽放出异样的光彩!
“缓兵之计”和“趁热打铁”之计是一对并不矛盾的姐妹,我想,无论是运用“缓兵之计”还是“趁热打铁”之计,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找出问题的结症所在,对症下药,才能收到实效。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可以容纳无限的智慧。让学生服气可以依靠做事公正,但让学生佩服却只能依靠教师的智慧。要知道,学生抗拒的往往不是我们给他的内容,而是我们给他的方式。
常常想:有时对孩子的真的像做一道道精美的菜:有时需要你趁热打铁,急火热炒:有时却又需要你用小火慢慢地煨,才能调出人间美味。让我们用适合孩子口味的做法为每一位孩子奉献一道适合他们的色香味齐全的“大餐”,他们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