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程领导实践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某中心小学为个案,从开发校本课程、把握课堂教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对学生的领导等四个方面详细描述了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课程领导行为。
【关键词】教师 课程开发 课程领导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颁布以来,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成为我国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课程领导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可以从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中看出来(于泽元,2003;李定仁,段兆兵,2004;林一钢,黄显华,2005)。教师作为课程的四大基本要素之一,参与课程领导的权利已经得到学界的认可。那么,教师作为课程领导者是怎样发挥他们的作用来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呢?以下就以北京市某中心小学为个案来说明此问题。
1 北京市某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北京市某中心小学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大致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分析需求,确定学校的教育目标。2003年,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状况,通过对国家政策、教育与社会、学校定位与资源以及教师与学生几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了校本课程的主题——炎黄传承,把传承民族文化作为校本课程最主要的内容。
第二,成立校本课程研发小组,形成课程开发机构。研发小组成员主要包括学校领导层面和教师层面,教师的选择主要依据教师的精力、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程度、对此项工作的兴趣等,另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门类很多,所以在选择教师的时候也尽可能覆盖各个学科。
第三,选择与组织知识内容,编成校本教材。迄今为止,该小学已编辑出四本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根据校本课程的主题基本以中国文学和民族文化为主。
第四,课程实施。校本课程实施的同时也是学校创建校本文化的过程。该校以校本课为基础,将“炎黄传承”的校本文化渗入到各个学科,配合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及课外活动,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味的学校环境里,打造他们“让学生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有底蕴的人、有品位的人”“了解民族的五千年文化”的教育理想。
第五,课程评价。以《炎黄传承》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在课程价值上主要考虑到三个角度:首先,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与发挥个性和特长提供可能。其次,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程实施能力。最后,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建设与管理经验,创建品牌校园文化。
第六,课程维持。从智力支持和管理保障上促进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校本课程建设的升级。
2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课程领导
在以上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课程领导是保证校本课程有序、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接下来笔者将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把握课堂教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对学生的领导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2.1 开发校本课程:从“消费者”到“生产者”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地方,就是它是以校为本、从学校生发出来,而不是给定的,它需要学校去开发。该中心小学从2003年开发校本课程以来,共研发四辑《炎黄传承》校本教材,而研发的整个过程都以教师为主,可以说倾注了教师大量的心血,他们从开始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选择的方式到呈现形式的确定,也就是开发方案的拟定再到具体的资料收集工作、编辑成册,是全体教师积极配合的结果。比如对一个内容的选择上,他们要对比不同版本,进行判断,以保证教材的准确性。他们对比、判断的过程其实就实现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领导。从这个意义上讲,该中心小学的教师从课程的“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
2.2 把握课堂教学:从“怎么教”到“教什么”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阶段,课堂教学是达成学校教育的具体手段,在许多情况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课程开发的过程。[1]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总体把握最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课程领导能力。
2.2.1 校本课:“从点菜者”到“菜单提供者”
该中心小学的校本课教师,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他们会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知识储备来把握课堂教内容,从传统的考虑“怎么教”转变到“教什么”。当然,并不是说他们不去考虑“怎么教”,而是说在课程的自主性上有了本质上的转变,这便是课程领导行为的一个表现。
笔者在2007-2008年的第一学期分别听了两节兼职教师、八节专职教师的课,她们都是按照自己本学期的具体想法来安排、组织教学内容,因为所教的是四、五、六年级,学生的能动性比较大,两位老师的共同特点就是在学期初制定好一学期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给学生分组,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序的给全班同学报告自己所准备的内容。兼职校本课教师周老师所教的是六年级的学生,她在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是首先让学生思考学校《炎黄传承》到底传承什么,在确定为文化、、精神三个关键词之后,又让学生分成组去找四册的校本教材中都介绍了哪些有关这三方面的内容,并让学生调查该中心小学的学生都喜欢哪些文化、哪些艺术和哪些精神。专职校本课教师教的是四年级和五年级,她在学期初给学生们介绍了《世界遗产在中国》,让学生了解中国都有哪些世界遗产,然后列出《中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同样给每个班分组,让每个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中国世界遗产,各组查资料并准备讲解内容,然后填写“自主学习报告单”,最后以幻灯片的形式给全班同学讲解。
教师在上校本课的时候,对于中、高年级绝大多数都不是讲所编的校本教材上的内容,而只是把它作为老师们讲课的大纲,学生们学习的资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则根据校本课程第一、二册教授《三字经》和《弟子规》。这也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师的擅长来安排的。
2.2.2 校本文化对其他学科的渗透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教师也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自己的学科与校本文化结合起来,向学生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2.3 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助的教师团队
教师课程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其他教师在友好、合作的氛围中互相交流、帮助,从而促进业务发展。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交流是存在于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的,校本课程的实施阶段也是教师们积极发挥同伴关系,共同推进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教师之间的交流又可以分为一个小团体之间的交流和两个教师之间的交流。
小团体之间,比如组,他们会就选择哪些体育项目作为校本课的选修内容,也就是关系到整个学科走向的事情进行讨论、商量。这个过程同时是一个对各种条件进行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这为在小团体之间形成对学科发展的共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两个教师之间的交流的就更多的指向个人业务的提高。一方面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听课,从教案的设计到对课堂情境的把握,听课教师都可以对讲课教师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尤其是教师在做比较大型的公开课时,他(她)都会请他老师来听课,从而使课堂更加顺畅。
2007年12月25日是该中心小学校长研讨会的日子,校本课教师要准备一节校本课作为公开课向与会的来宾展示。她在之前两星期就开始了准备,还邀请两位教师来听课,向她提建议,笔者也听了这节试讲课。由于在对学生展示毛猴的做法之前就让学生动手,学生很茫然,造成了进程的不顺畅。课后其中一位教师对校本教师的课给予了肯定,认为她讲课时对语言拖泥带水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需要改变视频资料的放映顺序,先让学生了解做法,再动手,笔者也非常同意这点,所以在正式展示的时候,校本课教师的课堂展示就显得很紧凑。从这个过程中,笔者很清楚的了解到教师之间的交流过程以及沟通的有效性,听课是一个直接的、建设性解决问题的教师沟通渠道,有利于新教师的快速成长。
2.4 对学生的领导:“指导者”与“伴奏者”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2]我想这句话很贴切的反映了该中心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无论是兼职校本课教师还是专职教师,他们所采取的课堂形式都是让孩子做主角,而自己是“伴奏者”。
六年级的一节校本课中,教师把课堂的主角交给学生,让学生陈述他们的调查和思考,而自己都是在引导学生向问题的深层次发问,引导他们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在给学生赋权、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的同时,老师们并不是完全的放任学生,而是给他们必要的指导。拿专职校本课教师校本课老师来讲,在小组讲课的前几天,她都会对学生做好的课件做必要的指导,再让学生去修改,然后在上课前还要确认“最终版”课件没问题。
在学生讲完一节课后,对主讲组进行评价是课堂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通常校本课教师都是先让主讲组评价自己的表现,然后再让其他同学来评价,最后自己再做,评价的内容校本课老师还会记录到“自主学习报告单”的评价栏中,当然评价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有所改进,给别的学生提供借鉴,这从另一个方面对学生起到了指导的作用。
在教低年级学生的时候,引导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该中心小学的教师时刻不忘用他们的智慧去引导孩子做人、处事的方方面面。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教师参与课程领导是一种新型的课程管理理念,也是一个复杂的充满多元视角的系统过程。[3]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领导不仅仅表现在以上四个方面,作为研究者,有责任挖掘表现在教学中的教师课程领导行为,从而提供借鉴,更好的促进校本课程以及学校的。
[1] 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200.
[2] 教育与人生,e百句,句句在理!.给学生一个.[EB/OL].http://www.teacherclub.com.cn/tresearch/a/1519146140cid00003.
[3] 徐君.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应有之举[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