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给道德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鹏 时间:2010-08-14
  【摘 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既给道德改革带来了彭勃生机,又使学校德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伴随着社会意识形态,在新旧价值观重新构造的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教育还存在着很多困惑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改革开放 道德教育 机遇和挑战
  
  一、改革开放给道德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道德教育的四个新“观念”
  1.开放的观念。社会是一个空前开放的社会。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地球村”状况,各国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碰撞,各个领域和学科的相互渗透,大大扩充了的社会的开放程度,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程度,道德教育也需要确立开放的教育观念,建立开放的教育体系。
  2.发展的观念。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教育都在飞速发展,改革和发展成为道德教育的强大动力,既要以社会发展作为发展条件,又要使道德教育成果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既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道德传统,又要借鉴当代世界先进理论加以创新发展。
  3.多元化概念。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都倾向于千篇一律,过于单一化,对于现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大大增强了人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也要求德育工作改变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使道德教育领域呈现出主导性与多样性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的生动活泼、绚丽多彩的局面。
  4.创新性观念。当代社会的发展速度提出了对于创新性的要求,而人们的主观性、选择性增强,又为人们发挥创新性提供了主观条件。因而,我们对于道德教育也应该以马列思想为指导的前提,结合我国道德教育发展现状进行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的创新。
  (二)环境改善成为德育教育的助推剂
  1.媒介环境,即是由大众传媒构成的对人们思想、道德、行为和道德教育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环境。媒介环境的出现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结果,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报刊、广播、电视得到了普及,从而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使得人们处处都身在媒介环境当中。在改革开放的当代,各类信息产品涌现出来,人们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尤其是近些年,的发展正在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教育信息化、教育形式综合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效果经济化,都是网络教育优越性的体现。
  2.竞争环境,就是人们在互相比较、竞争中所形成的对人们思想、道德、行为、具有直接影响的环境。竞争环境的形成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的利益重新调整,人的自我能力与可获得的物质利益相挂钩,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虚拟环境,顾名思义,就是人们由机控制的输入和输出装置,进行交往、互动的一种场景或者体验,它是由计算机生成维度,模拟现实的物理环境,或者想象出来的环境。作为新生事物,虚拟环境在近几年才引起德育研究者的重视,但是它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却在急剧增强。这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利用虚拟环境推动思想道德教育载体的发展,如何避免虚拟环境对教育对象的消极影响都需要继续深入探索。   二、改革开放给道德带来的挑战
  
  (一)与道德建设出现二律背反现象
  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然而人们的整体道德水平却有所下降,这与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和道德水平是成反比的,现在人们处处防偷防盗,这与以前夜不闭户差距之大引人深思,还有在一些名校所谓的“优等生”中发生了硫酸泼熊、虐猫事件,诸多此类的现象更需要德育研究者反思。
  2.出现二律背反现象的原因:首先,外界原因是改革开放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户,进来的有精华也有糟粕,这些糟粕的东西很快影响到一些需要吸取营养正在成长的年轻人,在盲目中选择,其后果就是道德下降;其次,在经济发展带来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由拜金主义导致的道德败坏现象也屡见不鲜,他们存在于各个层次中就会产生一种社会风气,从而影响到更多人;第三,传统德育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是出现二律背反现象的重要原因。回顾30年的发展历程,党的路线方针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切实加强道德法制建设,并将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二)学校德育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德育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无疑,学校德育理应做出回应。然而,由于德育和生活社会缺乏建立广泛的联系,故德育内容显得陈旧、枯燥,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反而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2.德育的地位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德育在学校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随时都要为升学让路,德育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德育经费不到位等。二是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德育没有吸引力。如课是德育的主渠道,它不仅传授一定的道德政治知识,更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但许多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只为死记一些条文而思想上却无动于衷。社会上功利主义的高扬造成德性在生活中的失落,大大削减了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削减了德育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而德育远离学生的切身利益,没有很好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3.德育重管理,轻人格养成。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塑造人规范的行为,还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现在德育工作明显的不足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行为和校规校纪的教育,通过校、级、班、组层层管理,把学生置于这张无形的网中,不出乱子即可。这种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视深层思想情感培养,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长期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
  4.德育中的形式主义盛行。新时期德育的形式主义主要体现为德育量化的滥用,目前不少学校把品德量化作为德育的“常规武器”大用特用。做好事加分,做错事减分。至于在这些“加减分”的背后,学生是否养成自觉的行为,以及平时如何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的教师就考虑得很少,甚至不考虑。这种需要我们注意的。
  面临21世纪,德育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诸多挑战我们要从宏观入手,从微观角度采取措施,处理好社会价值多元化与学校德育一元化的冲突,解决好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与德育内容滞后的矛盾,调节好大众传媒的丰富多彩与德育方法相对呆板的反差。面对机遇我们也要咬住青山不放松,利用改革开放带来的先进理念和化手段,古今结合,中西并进。德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德育内容、改善手段和方法,构建新模式,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3,11.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7.
  [3]张光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出版社,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