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形势下教师应树立的学生观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高发明 时间:2010-08-14
  【摘 要】学生观是指者对学生以及教育者与学生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上的集中体现。学生观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制约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影响着教育效果。本文着重探讨了当前形势下教师应树立的学生观。
  【关键词】教师 学生观 树立
  
  一、学生爱国教育观
  
  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中,而国家应当是我们所处的所有的社会关系网中首当其冲要皈依、要从属的社会主体。爱国观念是人类社会共同崇尚的价值取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雅士的笔下流淌着爱国的文字,留给后代的人们咀嚼爱国精神的养料,使得爱国精神的这一美德传承至今。纵观当今国外的许多国家,都把爱国教育作为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堂课来上。虽然,我们国家也一直把爱国教育的精神融于课堂知识教学过程当中,但仍没把它作为一堂独立的课程来致力于学生的系统学习和感悟当中。笔者认为,爱国教育应当以实质性的开设课程的形式让中小学生从小就直接地接受爱国教育,让9.18、5.12等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铭记于子孙后代的心里。
  
  二、学生本位观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和学生个性。很多情况下我们教育的中学生并没有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完全是扮演着教育的对象的角色,学生一切都要听从教师的安排,学生对教师完全保持一种被动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教师没有真正理解主体和学生本位的含义,没有把握学生本位的内涵,因而在教育活动中并没有真正视学生为主体。主体是一个上的概念,本义指具有意识的人,指实践者和认识者。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是具有自由意识的人。应该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不是依赖性、被动性、模仿性和简单适应性。习惯于被动和依赖的人是很难有创新的。创新是建立在一个人的独立意识和主动探索基础上的。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首先要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真正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怎样才能真正把学生看成教育的主体呢?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交流合作、大胆质疑、探究发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并让学生体验由于主体能力的发挥而取得某项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生个体观(学生差异观)
  
  世界上的任何同一类事物有其共性的一面也有其个性的一面。就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形状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任何一个班级,学生个体之间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正是因为个性的差异,才体现了个体的千差万别。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力求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获得充分发展。遵循学生的差异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全员参与的教学策略,注重设置有层次、有差异的学习目标,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变课堂教学中少数学生积极学习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此外,承认学生的差异性,还要求我们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包括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自爱心、自信心,尊重学生的隐私等。师生在课堂上应该平等地交流、交往,以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包括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学生的身心健康观
  
  众所周知,社会所定义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上的健康,更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至今发生的,由于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令人警示。因此,我们教师更应当认真审视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重大问题,不仅应加强学生的知识教育、身体健康教育,同时,也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及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等。在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应侧重从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稳定的情绪,坚强耐挫能力教育及学生心理与人际交往的指导等方面实施教育,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衔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学生观
  
  知识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者对知识的不断获取、不断更新和不断运用,即自我发展能力。学校教育必须树立终身发展的学生观,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智能结构,培养其开拓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确立发展变化的学生观,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潜能发展观
  每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其身上都存在着“不完善”和“未确定性”。教育工作者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开发和利用,通过教育不断培育和扶植他们身上的“生长点”,把他们存在着的多种潜在发展可能变成现实。不能把学生看死、定型化,要坚信,即使是最差的学生,只要我们为之创造条件,其潜能终将会被开发,其素质也将得以完善。
  2.动态发展观
  它要求教育工作者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学生,而应着眼于学生整个人生的成长,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对其动态生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对他每一个可能的素质做出有效指导,使之转化为现实素质,并促进下一步素质向更高现实转化,依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形成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推动个体综合素质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3.全面发展观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量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而人的全面发展会推动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认真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确立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发展的全面素质,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六、学生多元评价观
  
  学生非常在意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心理和生活。如果他(她)在教师心中评价较好,该生就会情绪高涨,乐于接近老师,乐于学习,各方面表现比较积极;反之,学生则会情绪低落,降低学习积极性。再者,每个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不是齐头并进的,“东方不亮西方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必须正确评价每一个学生,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而应有“多把尺子”,坚持多元化评价学生。
  我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这一点。如在每次作业、后的讲评中,我给学生的评语是多样化的,都有鼓励性的话语,既有对某些学生在成绩提高上的肯定和表扬,也有对成绩虽差但卷面整洁学生的鼓励;既有对某些学生在整套试卷上做得比较好的表扬,也有对某些学生在某个题目上做得较好的赞赏。我常对学生说:“你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世界因你而精彩!继续努力,不要放弃!”因为我坚持多元化评价学生,使每个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鼓励、表扬,都有一定的成就感,因而,提升了他们积极上进的动力和信心,促进了他们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