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知识失业的教育背景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绥 刘景尧 时间:2010-08-14
  【摘 要】改革开放带来了以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取向的大,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知识失业得以出现并日趋严重。本文认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教育市场化的改革和教育国际化推进,不但导致知识失业的出现和日趋严重,而且也是知识失业程度缓解乃至最终解决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知识失业 教育现代化 教育市场化 教育国际化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实现国际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我国知识失业悄然产生并日趋严重。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和市场化不仅是知识失业产生的教育背景,而且也是知识失业程度缓解乃至最终解决的重要措施,它们对知识失业产生了双重影响和作用。
  
  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导致我国知识失业的产生
  
  教育现代化是现代社会众多教育思潮之一,我国教育在经历了曲折发展之后,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步入了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轨道。伴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和程度的加深,知识失业悄然产生。
  首先,从教育现代化的特定内涵来看,我国知识失业具备了产生条件。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进行整体转换的运动过程,无论从其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看,它都为知识失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就微观层面而言,教育现代化也指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种各样教育形态的现代化。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国家会通过市场化等改革措施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高等教育的规模会急遽扩大,最终导致知识失业的产生。就宏观层面而言,教育现代化还涉及健全的教育投入机制。我国教育投入机制的改革使教育筹资渠道多样化,满足了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同时,也带来了知识失业问题。
  其次,从教育现代化的一些特征来看,我国知识失业也是必然要出现。教育现代化具有教育全民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开放化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特征,这些特征的实现都为知识失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教育全民化包含教育的民主性和平等性与教育的普及性和广泛性两层含义,它们都促使知识失业的产生;教育终身化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生的各个年龄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知识失业的出现;教育开放化意味着教育国际化,而教育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知识失业的日益严峻,因此,教育开放化也必然导致知识失业的出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会导致高校满足发展需要的热门专业的重复设置,最终导致知识失业的产生和日趋严重。
  最后,从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程度看,我国知识失业也将日趋严重。毫无疑问,实现现代化是我国教育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但是,我国教育在许多方面同教育现代化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教育现代化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的衡量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我国应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施跨越式赶超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也势必会在一定时期加剧知识失业的程度,采取诸如加大教育投入、扩大招生规模等措施,都会极大增加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使原本已经严重的知识失业变得更为严峻。
  
  二、教育市场化的改革促使我国知识失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掀起了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浪潮。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日趋市场化,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深受市场化趋势的影响,出现了推行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主张和行为,促使我国知识失业的向前发展。
  高等教育市场化又称大学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市场化浪潮的影响下,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面对日益增加的教育需求,我国从国情出发,开始把市场机制引入教育领域,实施教育市场化战略,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教育市场化之路,也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教育市场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权力下放,不断扩大高等院校的自主权,加大省级政府的教育权力和责任;二是非化,即高等教育不再是主要为政治服务,而是转向为经济服务;三是多样化,体现在办学体制、教育服务的提供以及教育经费的来源等方面;四是商品化,表现在大学教育服务和产品逐步走向商品化,比如缴费上学等;五是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六是高等院校之间及其与地方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合作。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是成绩与问题并存。但是,不管是成绩还是问题,都是当代我国知识失业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教育背景。从教育市场化取得的成绩方面看,国家实行权力下放使高校拥有了专业设置等自主权,而高校又把为经济建设服务确立为高等教育的功能,这就使高校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设置专业成为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出现专业的重复建设,最终使高校培养出的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因超出市场需求而产生知识失业。同时,在利益的驱使下,高校又不愿及时变更相关专业,而是继续培养更多该专业的人才,最终导致就业市场上知识失业程度的加剧。办学体制和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样化虽然满足了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使我国教育迅速实现了普及化或大众化,但是,它们同时也带来了知识失业并使之日趋严重。正是在我国办学体制和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的保障作用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由几百万而几千万,也使得我国无法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增多,导致知识失业程度的日益加剧。从我国教育市场化存在的问题方面看,要解决知识失业问题必须进一步推进教育市场化,通过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使之自治,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开放教育市场,倡导高校走特色型、多样化的发展之路。总之,知识失业因教育市场化而产生和发展,其程度缓解和最终解决仍然要靠教育市场化。   三、国际化的推进加剧我国知识失业的程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了新一轮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我国也逐步融入其中。特别是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程度日益加深。知识失业就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日益加剧的。
  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的需要,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它主要体现在各个国家之间的高等教育存在着广泛的物质的、信息的交流和合作办学。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带给我们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化。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知识失业的愈演愈烈便是其中之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外大学和来华青年的认可;我国留学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友好,在许多方面都越来越人性化和国际化。这些都强烈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华学习,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外国留学生人数不断攀升,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2005年在华留学生总人数超过14万,与1998年相比增加了32%;2007年来华留学人员共计195503名,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20.17%。自2008年开始,为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满足新时期对外工作和教育事业的新需要、新发展,政府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大幅扩大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规模,今后的三年,即2008年、2009年、2010年每年增加3000名左右,主要鼓励接受高层次来华留学生。
  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尽管我国政府对留学生在中国就业有许多限制性措施,但是,随着留学生数量的增多,也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留在中国发展,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我国本已非常严重的知识失业的程度。2004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曾对210名留学生做过调查,有三分之一的留学生想在中国就业。现在,看好中国就业市场的外国留学生已经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也应有意识地倡导就业的国际化,即从国际市场的视野培养人才,将大学毕业生进行劳务输出。劳务输出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国际化,既增加了择业机遇有利于就业,又有利于学生在竞争中成才,必将对学校教学改革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有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有利于外国学生在本国就业的政策,为我国实现就业的国际化提供了条件。比如,德国将放宽外国留学毕业生在德就业限制,外国留学生找工作的环境也将变得比以前宽松;加拿大为了鼓励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留加就业,在工作许可及其年限和工作领域等方面放宽限制,将使外国学生享受到更宽松的就业政策;日本也通过实施“亚洲人才资金构想”计划帮助外国留学生在日就业。
  由此可见,我国知识失业是在教育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背景下出现并日趋严重的。同时,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教育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也是未来我国知识失业得以解决的必要措施。
  
  :
  [1]王铁军.现代教育思潮.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08:153.
  [2]王铁军.现代教育思潮.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08:155-164.
  [3]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8:208-216.
  [4]刘雅静,孙世明.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04:316-317.
  [5]2007年来华留学生人数突破19万 2008年中国政府奖学金将大幅度增加.教育部网站,2008-03-13.
  [6]三分之一外国留学生想在华就业.东方网,2004-04-01.
  [7]刘文.高等教育投资与毕业生供求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北京:中国出版社,2006,0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