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转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4
何为教师?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该占据怎样的位置?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准确把握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从利于学生终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教师要志愿做星辰,把学生捧成一个个的小太阳,让学生这个主体发出灿烂的光芒。 
   
  一、从观念上让位 
   
  纵观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改变固有观念是实施改革的关键。在以往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教师而不重学生。教师常常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个性得不到尊重,教师常以批评、训斥、惩罚为教育手段,师生关系不平等。 
  2、重管教而不重自觉。不注意从小处引导学生自我要求、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认为对学生管得愈严愈好,致使学生缺乏独立判断、自我调控、自主自立自律的品质和能力。 
  3、重统一而不重多样。过分强求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学生千人一面,他们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 
  4、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在教学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致使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种种,都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教师需从观念上发生改变,即从观念上“让位”。 
   
  二、从身份上让位 
   
  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教师的权威绝对化,把教科书的权威绝对化。对出自老师之口的知识,学生只能接受,以至于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灵性、创造性。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是互学、互动、合作的关系。在对话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身份持续变化,已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者,而在于协助学生“培养能力”,是一个“节目主持人”。 
  1、甘当学生的“学生”。古人就有“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说法,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更验证了这句话的准确性。教师完全可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虚心向学生请教。试问,一个谦虚好学的老师怎能不使学生努力向上呢?
  2、作学生的合伙人。教学过程中要摆脱“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统一答案”的固定模式。要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己实现质疑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和学生共同学习,适时给以一定指导,以学习中自身的行动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熏陶学生。例如:我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有错别字当即要写下5遍,以做惩罚。一次,在课堂上,我写了一个错别字,学生勇敢地给我指正,我也立即在黑板上写了5遍。事后,家长向我反馈说:“我的孩子说他们有一个好老师,惩罚自己的特别的老师。” 
  3、作一个旁观者。在组织课外活动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去选做,自己策划、自己组织、自己实施,真正锻炼能力,教师不可包办代替。比如:我们进行过“今天我领读”、“小记者活动”、“自己去汇款”、“我来治黄河”等专题活动及各种课本剧,既引发了兴趣,又锻炼了能力。 
   
  三、从学习方式上让位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过去,一说学习,学生就认为是读书、练习、做习题和,枯燥无味。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机会,而布置的作业又呆板、机械。新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上。具体作法如下: 
  1、倡导主动学习,自主是关键。主动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上的“能学”,建立在有内在学习动机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⑴在“能学”的阶段,弱化学习难度,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把握基础知识;⑵在“想学”的阶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搜集有关资料;⑶由“想学”过渡到“会学”阶段,在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能自主学习、学会。 
  2、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里需要支持、配合、面对面的促进与互动、沟通、责任感、信任、解决冲突、完成任务的组内加工等要素的综合培养。 
  3、倡导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学术或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主动、独立地发现问题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