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人格的价值论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董陶陶 时间:2010-08-14
  [关键词]教师人格 价值取向 实践途径 
  [论文摘要]文章从感染价值、示范价值、启迪价值、期望价值四个方面论述了教师人格的价值功能与取向,以及实现教师人格价值的基本途径,即悦纳职业身份,唤醒主体意识;整合内在素质与外化行为;实现由功利人格向理想人格的超越。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格特点及表现,不同的职业也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和模式要求。教师人格就是人格在教师这一职业中特殊要求的体现,是教师为胜任其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性格特征、积极的心理倾向、创造性的认知方式、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高尚的道德品质、规范的行为方式等人格特征的综合体。人格一方面是教师本体价值的标志;另一方面,由于教师人格是活动的中介或工具,所以又具有工具价值。 
   
  一、教师人格的价值取向 
   
  1.感染价值。教师的角色和行为决定了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对学生适当的表扬、善意的批评和细微的关心,都会唤起相应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们奋发向上的强烈愿望。这就是教师人格的感染价值。 
   西方学者对教师人格及其感染效度做过大量实证研究,较为著名的是美国教育家利比特和怀特等人的实验。该项研究根据教师权威的程度,将他们的行为划分为三类:一类是家长制作风的权威型;另一类是不闻不问的放任型;还有一类是教师作为平等一员参与活动全过程的民主型。实验结果表明:在民主型模式下,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较为融洽,表现出团结合作与自主精神,活动的效率也较高。在权威型模式下,学生的群体行为效率较高,但学生的个体行为因相互竞争容易产生侵略性行为。在放任型模式下,学生各方面表现均差。这充分说明,教师人格的感召力不是依靠棍棒、体罚和严酷的纪律树立的,而是依靠教师的人格品质建构的。 
  “感人者,莫过于情。”关于教师人格的感染价值,诺丁斯提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强调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对学生体验和感受的重视。不能想象他人的内心世界,就无法感化其心灵。但 “教师关怀”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去关怀学生,而是必须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来“阐明”关怀,即以自身的行为让学生感受到“关怀”。所以,这种“关怀”不是权威式、教训式、控制式的,也不是恩惠式的,而是以建立和维持彼此充满关怀的关系为宗旨的。教师要通过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心理相融的互动交往,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他们主动适应各种变化、挑战、竞争、挫折和失败,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面对人生,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2.启迪价值。教育情境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教师只有正确而迅速地予以妥善处理,才能使学生“闻过必改”“闻一知十”,这就是教师人格的启迪价值。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关系中,能够做出最合理的决定,采取最恰当的解决办法,对事物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保持必要的分寸感,就是教育机智。它体现了教师的人格美和教育水平,是教师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乌申斯基认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① 
  教师具有聪慧的教育机智,是实现启迪价值、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前提。孔子是最早注意到教育机智启迪作用的教育家。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认为教师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背景下启发才最有效。近年来,前苏联教育界曾就教育分寸问题展开过争论,比较一致地认为教育分寸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行为风格的典型标志,属于道德创造范畴。教师掌握教育分寸意味着“善于解决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同时不再产生新的矛盾”。② 
  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威信和人格魅力,也关系到启迪价值的质和量。有着较高职业责任感和较强社会使命感的教师,会自觉地不断刻苦学习,吸取新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容量,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适应社会的需求。 
  3.示范价值。人格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它有直接的示范性。《周礼》中称“师者,人之模范也”。孔子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韩愈要求“以身立教”;钱穆指出“人师是师道之最高标准,人师能以身作则,能行不言之教,此即所谓师表或师范”。这些都对教师人格示范价值的高度期盼。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人格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教师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或奖励制度都不能代表的一种教育力量。” 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基于教师的个性……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人性的真正教育。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定型和,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 ④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无论是在教学科研方面,还是在为人做事方面,都具有示范作用。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增知识、立德行、塑人格的重要时期,其情感、意志、行为都具有不稳定性,教师是他们最直观的模仿对象。正如植物有趋光性、趋水性一样,学生也具有“向师性”特征。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应是真实人格的一面,实事求是,表里如一,使学生感到亲切,从中受到启迪,增强德育的可信度、吸引力和有效性。因此,增强教师在人格方面的表率作用,应成为教师人格价值取向的最根本方向。 
  4.期望价值。期望理论认为,激励是评价、选择的过程,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实现目标可能性的估计。目前,西方学者对教师人格期望价值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师态度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罗森塔尔(R. Rsenthal)等人提出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指出,随着教师期望值的改变,哪怕是最差劲的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会戏剧性地提高。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出发,指出为了促进学生人格的充分发展,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态度品质: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上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教师的期望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美国人本主义心家罗杰斯(C.R.Rogers)强调,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课程计划、视听设备、程序教学、讲授和演示,这些教育要素“虽然其中某一方面可能在某一时刻可以被用来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但是它们不是促进教学的关键所在。促进意义学习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⑤ 
   
  二、教师人格的价值实现 
   
  1.悦纳职业身份,唤醒主体意识。悦纳是一种主动的、愉悦的心理状态,悦纳自己的教师职业身份,善教乐教,是提升教师人格价值的前提。正如德性是不断加深、涵厚的一样,人格也是逐步提升而变得高尚的。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动、自觉的意识起到主导作用。因此,教师人格的价值塑造除了师范院校、教育部门和家庭等社会塑造外,更重要的是自我塑造。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确定自主发展的目标,积淀学识,陶冶情操,扬长补短,互勉共进,努力提升自我道德境界。教师人格的自我塑造是教师高度自觉的一种道德建构活动,需要立志持志、知行结合、躬行实践、自省自检,将教师伦理标准内化为教师个人化的教育和德性修养,努力在能够发挥人格价值的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因此,自我塑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悦纳职业身份,培植主体意识,对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地开展自我斗争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