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团队精神 促进校本教研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4
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学校可持续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校充分发挥教师的团队智慧,积极构建合作文化,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倡导团队精神,强化教师合作意识
学校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倡导团队精神,引导教师树立“共赢”思想。植物界有一种“共生效应”,即某种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枯萎死亡,而与另一种植物一起生长时两者都会生长旺盛。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引导教师改变“非赢即输”的思维定势,强调相互合作,共同提高,以产生这种“共生效应”,从而实现教师的共同成长。
(一)创设教师合作共进的氛围
学校把善于合作、乐于合作的教学骨干分散安排在各年段、各学科教研室之中。这样的调配有利于平和教师的心态。因为年龄、水平差不多的教师之间最容易产生不良竞争,这样的调配也有利于专业引领,同伴互助。
学校对教师考核时,注重过程与结果兼顾。一方面将合作意识与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另一方面,更加细化过程性考核。例如在考核常规教学中,采取每周检查的办法,在学业成绩评定上,突出纵向对照分析,把教师向学校社团输入特长生,也作为学科教师的教学业绩。这样的考核,缓解了相对评价,突出了绝对评价,显示出教师逐步成长的过程,有利于教师之间的合作。过程结果兼顾,竞争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但当前一些学校把竞争作为激励教师的主要手段,而许多教师片面认为竞争就是展现自我,突出自我,更有甚者,通过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来达到追逐名利的目的。竞争之激烈,让不少教师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所以,我校在制订制度时,尽量考虑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量化考核、评优评先等工作中,注重走民主化道路。对于获得区级以上团体奖的,不仅奖励直接参与者,对全校教职工都有一定奖励,以示共同分享。学校领导在集会上进行表扬时,也不会忘记说一句“这是我们全体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我们团队的荣耀”。
(二)搭建教师展示特色的平台
每一所学校都不乏各具特点的骨干教师。他们或教学经验丰富,或教学理念新颖,或班主任工作很有创意,或在某项教学技能方面有一定的特长。学校领导要看到他们的可贵之处,除了让他们与青年教师 “一帮一”结对子以外,学校还定期组织班主任、青年教师论坛、多媒体课件制作演示、学期交流、教科研成果展示和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等多项活动。以赛激趣,以赛育人,不断通过多种形式,促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优化教学策略。同时还利用教师集会时间,安排10分钟左右时间请校内骨干教师进行专题性的介绍。老师们不但可以从这些熟悉的“土专家”现身说法中学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能深刻体会他们教学理念的先进性。
二、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运用三种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源于教师的积极交往和参与。运用激励机制,建立教师之间横向的交流与分享,以激发教师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与愿望。
目标激励。引导每个教师充分理解并认同学校的发展目标,把学校发展远景与个人前途有机统一起来。我们围绕学校的整体目标,全面认真地分析各处室、年级和学科特点,归纳其普遍性,从上至下构成一个具有有机联系的目标体系,同时制定出有效的实施计划、信息反馈系统和检查评估制度,从德、能、勤、绩、责五个方面制定考核标准,实行量化积分考核。通过责任目标,激励全体教师在校本教研中不断汲取新技术、新知识,在坚持不懈的学习中,不断创新,发展自我,促进专业化成长。 需要激励。我们将校本教研与教师的专业结合起来,让学习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学习型组织的根本特点表现为实现全员学习和终身学习。而许多教师把学习看作工作之外的负担,将工作与学习割裂开来。学校的任务是引导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强化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校本教研才有生命力,才有发展后劲。
成果激励。用校本教研中各方面的典型和教师的教科研成果激励教师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我们通过组织交流,评选教科研优秀论文;通过举办德育,评选育人能手;通过组织优质课竞赛,评选教学能手;通过组织教案展览,评选常规标兵……运用激励机制,营造了浓烈的校本教研氛围。
(二)抓好六个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根据工作需要开展校本教研,根据教研进程组织学习、培训,根据教研成果评价学习效果,引导教师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有效地学习。这样,工作与学习之间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师德修炼与业务培训相结合。学校不仅重视教师的业务培训学习,还特别注重加强师德培训。一是通过每月一次理论学习和教育理论学习,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二是及时向教师传输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发展的信息,让教师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自觉主动工作,强化讲奉献、比贡献的师德意识;三是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通过案例培训,让教师进一步明确师德规范。
分散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学校坚持每周一次的校本培训学习制度。通识性培训学习内容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根据学科专业需要和教师个人发展需要的培训学习由教研组分散组织和教师个人自学,学校加强督导与考评。这样把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既有学校统一要求,又有各教研组和教师自我需求,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校内培训与校外交流相结合。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多渠道的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让教师及时了解“外面的世界”,获取最新的教育信息。学校每学期都要分批组织相关教师到外校交流学习,或聘请市、区知名专家、学者到校为教师进行培训讲座。通过专家指导,老师们就会眼界开阔,不断探索。
示范引路与教学评优相结合。学校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指导作用。一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结对指导青年教师,学校对指导工作进行考核,作为发放津贴的依据之一;二是按照教研活动的整体进程安排,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均承担相应的教研任务,每学期必上一次示范课。同时,为了激励教师培训学习和教研工作,学校每学期均要举行课堂教学评优大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综合评价,促进教师的成长。
常规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校要提升办学层次,必须重视科研工作。近年来,学校在坚持抓常规的培训学习和教研工作的同时,十分注重课题研究。目前,“新课程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角色的定位研究”已顺利结题,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学校与技术学习环境创新的实践与探索”等子课题研究现已取得重大进展,正在准备结题。
着眼学校特色,构建合作文化,抓实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这些工作都是我们近几年的探索,许多新的课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实践。我们坚信,只要目标明确,勤耕不辍,就一定会硕果满枝头。
上一篇:教师专业性向的内涵及其特征
下一篇:幸福感:教师发展的人本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