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法——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新途径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5
关键词:任务;交际能力
一、引言
交际理论的提出对教学的主导方向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教学模式由过去的教师主导型转向学生主导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以任务为中心的语言教学途径,是近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新的态势。国家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本拟在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界定
所谓任务就是某种带有某种目的性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习者运用语言达到某一真实的结果(Willis,1996)。换而言之,学习者使用任何一种目标语来解决问题、猜谜、做游戏或分享比较各自的经验。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即使提倡了对语言的应用也是为了使用语言而使用语言,而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语言是工具,使用语言只是完成任务的途径,例如,根据指令画一些图形,画图形的活动就是通过对某种语言的理解来进行的。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这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任务型语言教学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细分为若干非常具体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王松美,2003)。传统的语言教学只是注重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任务型教学法把学生使用目标语互相进行交流作为途径去实现某种目的。任务型教学法使学习者带有目的性地使用语言,因此语言本身就不再是训练的目标了,任务活动的开展是运用或理解语言的结果(Judith and Eileen, 2004)。
虽然有不同类型的任务活动,但它们都强调:1)交际是意义的表达、解释和协商,2)交际需要两个或更多的自主参与者,3)交际应该强调学习者而非指导者对语言的使用。
三、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型教学法目的明确,动机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是激励人行动的内部力量,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有密切的联系。Gardner认为,动机是学习一门新语言最具影响力的因素(Judith and Eileen, 2004)。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案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军队为了军事目的训练一批外语人才,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些学员们很快地掌握了目标语。类似的情况是在英国,一些空军人员被送往剑桥学习俄语,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这两个事例中,之所以外语学习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得益于强烈的学习动机。Brown (1987)把学习语言的动机分为以下三类:
(1)整体动机(global motivation),指对外语习得的一般态度;
(2)情景动机(situational motivation),如在习得情况下学习者动机不同于课堂学习者的动机;
(3)任务动机(task motivation), 指完成具体任务的动机。前两种动机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形成条件复杂,而学生缺乏学英语的语言环境和直接的语言刺激。因此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只有最后一种类型的动机最具有可操控性,易于被教师控制和把握。有了任务就有了动机,任务会使学习者集中精力,提高兴趣和参与程度,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使用语言的过程,而任务的完成又有助于增加信心。
任务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交际能力,因为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贯穿的活动不是了解语言而是使用语言,“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被要求完成的任务,任务是这种教学法的核心因素,突出为了有意义的交际目的而真实地使用语言。”(Lin Shulin,2004)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过于注重对语言知识的讲授,讲英语国家的儿童只用几百个单词就能进行日常的交流,而我国的很多学生掌握了丰富的词汇,语法知识,却仍然难以做到简单的日常交际。列宁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语言学习的目的应该是其使用性而非知识性,而任务型教学法正是以这一指导思想为原则来安排教学活动的。
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机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任务型教学并不反对对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倡导以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的语言知识教学。
四、任务的设计及特征
任务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任务的完成是实现这一目的途径。但任务从何而来,在现行的许多教材中并没有事先设计好的任务内容,另外既然是与真实生活相关,任务的内容就应该具有动态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实的环境来设计任务。但教学活动要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任务的设计要以教材要求为基础。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实际运用潜力。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上外版)第二册第八单元是关于环境保护的,课文探讨了不同的环保观念。笔者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设计了宣传环保的一系列任务,首先是通过小组讨论,出同学们普遍意识到的环境问题,然后每人访谈至少三名同学,看他们都有什么样的非环保的不良习惯,然后写一份报告,最后每个小组要总结出至少一条实际可操作的环保措施并在同学们中间实际推广。这样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了起来,他们提出了在食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在校园超市、水房、食堂等明显处设置废电池回收箱,节约用水,随手关灯等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在完成这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同学们既有语言的实际交流,写作的训练,又提高了环保意识。
任务型教学中任务是核心,通过它来完成一系列教学目的。因此任务的设计要,否则如果任务设计不恰当,不仅会收效甚微,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般而言,设计任务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任务的难易程度。教师所下达的任务应该是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的,学生可以通过所学内容及自身的基本知识水平完成任务。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完成任务,如果任务水平太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往往会选择放弃,并且自信心也会受到挫伤。但任务水平也不能太低,否则不仅起不到提高学生水平的作用,也会使学生丧失兴趣。心里学家认为,只有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才能使人们兴奋。因此这项任务一定是在学生学习了有关内容之后才可以完成的。
(2)任务的阶梯性。任务的设计应该遵循由简到繁,由简到难,形成由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的梯形过渡。这一原则符合人们的普遍认知,使得学生的学习信心不断得到增强。
(3)任务的实际运用性。任务的大部分应该是交际性活动。完成任务需要学生充分运用所学内容,把获取的知识、技能、信息等运用于实践。只有这样才符合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期望,激发他们进行新的学习的兴趣。
(4)任务的完成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任务本身要有积极的意义,所从事的任务活动要有助于学生的智商、情商发展,有助于学生推理能力、判断能力的提高。例如上文提到关于环保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了环保意识。 五、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框架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任务型课程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任务前阶段。教师介绍并定义主题,激活学生的相关图示,学习者进行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回忆在进行主要活动时所需要的单词和短语,也可以学习一些对完成任务需要的新单词和短语。
(2)任务的下达。教师要明确向学生下达任务,对任务目标进行精确描述,让学生从课堂教学初始就明确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去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训练。教师在呈现任务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说明任务的目的及意义;第二,提高学生对任务的期待;第三,提供任务进行的有效策略;第四,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布置学习任务时使用的一切指令都必须清晰明白(Harmer,2000)。
(3)语言点阶段。在这个阶段,强调任务中的一些特殊的语言形式并进行练习,并就学习者在上一个阶段的表现给予反馈。任务型教学强调知识教学与任务相关,也就是说,知识本身应该是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并且在此前学生所缺乏的。
(4)任务的完成。这是任务型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将在前一环节中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在真实生活中运用的能力。这一环节可以在课上完成,也可以在课下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监控和指导,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和按照任务的目标方向进行活动。
六、结语
William Arthur Ward曾经说过“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好的教师演示知识;伟大的教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因为激励学生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主动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效果。而任务型教学旨在通过使用语言来完成任务,这种任务驱使型教学正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以达到实际的运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了越来越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社会需要更多的具有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而实际的情况是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就显得迫在眉睫。
:
1. Shrum, Judith L and Glisan, Eileen W. Teacher′s Handbook: Contextualized Language Instruc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2004.
2.Willis, J.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Longman, Britain, 1996
3.Nunan, Davi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itain, 1999.
4.Harmer, Jeremy. How to Teach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2000.
5. Liu Shulin. New Concept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ress, Hefei, 2004.
6. Brown, J.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entice-Hall, Regents, United States, 1987.
7. 王松美.英语教学新概念[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北京.2003.
上一篇:浅议楞次定律的教学方法
下一篇: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