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建设之维权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海江 时间:2010-08-15

  【摘要】和谐校园建设与教学改革,坚持马克思主义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坚定不移落实观,基层工会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中真正依法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教职工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和谐校园;基层工会;职工权益
 
      和谐校园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关系密切,两者都直接触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一个单位或一所院校发展合力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改革有时候会伤及个别教职工的利益,为了克服校园不和谐因素,保证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维护好教职工的权益,高校基层工会应在其中积极作为,真正依法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教职工的根本利益,实现和谐校园的健康发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是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是职工自己的组织,是为职工办事说话的组织,目标是建设成为职工自己的“家”;是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与国家政权、行业单位行政亲密合作。高校基层工会的性质决定着其工作的动力,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重发挥和谐性的合力,积极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指导工会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基层工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把落实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会工作各方面、各个领域,切实解决好、协调好工会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中面临的困难,抓住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正视市场条件下,人们工作、思想、行为方式等客观环境的多姿多彩、生活方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实际,把握好主观意识的接受和选择的多样性,与时俱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塑造和谐文化,积极引导、协调、提升和规范主观意识的接受和选择的多样性,在多样性之间求沟通、理解、对话和融洽,进而从中提炼出一种积极的向心力和前进动力,进一步把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上来,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奖励师生优秀文明成果,培养协调发展的群体意识,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和风格,使和谐的思想道德要求内化和深化为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方式和日常生活理性。
     二、遵循依法办事原则,不断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改革”的概念要求改掉事物中陈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它合理、完善。改革是教育教学适应社会主义化建设的需要,是保证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指出:“我们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1]。如果改革没有实现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目标,那么,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必然出现不和谐音符,甚至难于形成积极意义的合力。为了使改革取得积极的成果又维护好教职工的利益,必须遵循依法办事原则,不断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依法办事主要指广大教职工群众在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参与行政事务、经济、文化等各项重大事务和工作的决策,胡锦涛同志指出:“关键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司法”[2]。高等院校学院民主管理反映社会主义民主精神,体现对人的尊重和人格的尊严,追求一种有序政治和稳态社会,是教职工依照法规的规定,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有组织地参与学院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行使民主权利的活动。目的是为学院改革与发展献计出力,对学院工作实施群众性监督,表达和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基本形式是教职工代表大会(简称“教代会”)。不断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也适应了校园师生员工的社会参与要求,能够使各利益群体的诉求通过规范有效的渠道进入决策层,从而使广大职工的各项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师生员工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也会随之更加完善。因此,基层工会必须积极主动与学院行政密切配合坚持教代会制度,认真组织教代会代表努力学习并认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培训教代会代表提高政治觉悟和民主管理的素质与能力;动员代表关注学院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难点、教职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领导班子和廉政建设的关键点,认真宣传、贯彻大会决议,完成大会交给的各项任务;要求代表联系教职工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如实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既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又要注意积极化解校园不安稳矛盾,防止可能导致人心涣散和校园消极情绪的产生,做好群众工作,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提高业务水平,做好本职工作。

     三、以人为本,积极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和谐”的概念讲求配合得适当,谐调。和谐校园建设好了,有利于师生以良好的心态从事教学活动;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文化,贯穿着一种具有积极有为的创新思维。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普通工作人员往往是一个被控制的角色,每个员工只是单位里这架大机器中的一个螺丝钉或零部件,当权者只要掌握领导和行政的权力,通过行政、、等手段就足以使单位的工作正常运转。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权益一旦受到侵害,往往不容易得到很好的保护。管理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文化的关键在于人的主体性和人的情感正在被重新认识和评价,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在“化”字上做好文章,善于从内部“激励”人的积极性去实现单位整体目标。以人的价值为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产品和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具体地说,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尊重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同的需求、能力差异,尊重人的创造和权利;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观念。因此,基层工会不但以投入基础建设、改变硬件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和维护教职工的经济利益来凝聚人气,还应该积极以文化为“软实力”并把这种价值观进行广泛宣传,化入人心,广为渗透,成为人的素质和习惯,理顺教职工之间的人事关系,争取多方面支持配合,形成包括党委坚强领导、行政重视支持、工会积极运作、教职工踊跃参与、多方密切配合的维权机制,树立“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的意识,主动维护好教师的精神文化和创造发展的权利,为教师施展抱负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四、追求积极上进的文化精神,提升和谐文化向心力
      和谐文化这种应对复杂情况的从容性和工作方法的创新性,为基层工会组织思考不同的文化之间是否只存在冲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前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所谓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文化上的活力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功能,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文化的立足点是要把一个单位或一所院校自己的事情办好。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各行事业蓬勃发展,校园内由利益调整、人事安排引发的矛盾比过去有所增多,有时候矛盾还比较尖锐。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矛盾冲突,工会干部不是简单地说“不”,不是简单地以冲突应对冲突,而是进入更高更新的思想层面,提出“和谐文化”的理念,尊重各利益群体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和创新发展。首先,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建设和谐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包括以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为中心,围绕民主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相互交织的社会矛盾开展师德教育,以及解决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矛盾。其次,认真工作经验。基层工会的活力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工会“小家”,工会干部必须引导教职工开展构建和谐校园、创建学习型单位、争做知识型会员的活动,总结和推广工会“小家”的好做法、新经验。再次,加强学习调研,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增强工会“小家”活动的凝聚力。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工会,怎样建设工会”和“工会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向新的高度。最后,树立大服务意识。在和谐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中,基层工会提炼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结合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确立共同的理想、道德和价值观,把“四育人”工作做好,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树立“四育人”的大服务意识,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做好“四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意向、一种文化。基层工会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化理论成果的指导,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地提高基层工会的工作质量和发挥工会具有的感召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使和谐之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愈来愈深刻地释放出来,真正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劳动者的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邓小平文选(第3卷).
      [2]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