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善教”与“乐学”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5
关键词:善教;乐学;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技工学校学生中存在着“厌学”现象,这是学校最感棘手的问题。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解决最根本问题,即“厌学”问题。固然,“厌学”有它的社会原因和背景,也有学生主观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学生“厌学”与教师的直接关系,外国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假如学生不爱学习,那只是教师的错过”。可见,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患有“厌学”症的今天,教师能否善于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使命之一。下面就结合教学说一说如何使学生“乐学”。
所谓“乐学”就是喜欢学习,如何使学生喜欢学习?这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门。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了孔子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比如,对感兴趣的学生,对有关音乐方面的消息总是给以很大的注意,常被有关音乐方面的消息所吸引,在电视或收音机中听音乐时情绪愉快,津津有味,有时参与音乐活动。而有的同学喜欢,喜欢打球,就是尽管天气再热,也在球场上拼搏。可见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主动态度。这是推动学生奋发向上的最主要的动力。显然,如果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他们会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为此,我们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都从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要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明确,学习劲头才能大,学习兴趣才能浓,要经常向学生宣传像李四光、华罗庚、陈景润等家们的崇高的理想和他们为国奋斗的坚定目标及一些模范事迹,激发学生立志学好各科知识。增强学生献身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观念,坚定建设家乡的信念。使“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学习目的在学生中深深地扎下根。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报效祖国,扎扎实实地学习。
2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要有“乐教”精神,所谓“乐教”,就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学科。树立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做到“百教不厌、百问不烦”,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和过硬的教学本领,俗话说:欲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否贝I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赋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巨任。如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答不出来,这就一定使学生失望,挫伤他们的的学习兴趣。
3教学观念要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当代学生接受知识和思维方式的特点。 不能采取灌人式的教学方法,“灌”,使人欲睡。也是教学无能的表现,照本宣科,势必要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采取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最成功的办法是教学生怎样学,并不是急于教学生学什么,比如,在教学中讲三垂线定理时,并不要急于证明而是先让学生用直角三板的一直角边和桌面垂直,并使另一直角边放在桌面上,然后用直尺放在桌面上并和放在桌面上的那条直角边垂直,接着让学生检验直尺和直角三角板的斜边也垂直。从而验证了三垂红定理,这样做之好处是通过学生自己实验,引起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兴趣。然后进行证明。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学生感到这种证明方法易懂。再如,在物理教学中,讲分子运动论一课时,并不是急于向学生交代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而是通过用两个相等的容器分别装满水和酒精,然后将水和酒精倒人另一容器中,混合后再倒回原来的两个容器中,结果是混合后的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通过这一实验,让学生自己说出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结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设置适当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分子间的作用力时,向同学们设设疑:为什么物质不会因为分子之间有空隙而散成一个—个的分子?学生答:它们之间存在着吸引力。随之又问:是否分子间只存在引力呢?学生开始启开自己的思路,有的说是的,当时没有加以直接否定。而是说既然分子间有空隙,为什么要压缩固体和液体都是很难的,学生会说出分子间也存在着斥力。这就是说疑问是启发学生思路的开端。学生自己找出正确的结论这比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结论效果好的多。
4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例如:在讲空间几何时,有这么一个命题:“凡平行直线一定不相交”问学生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学生很快答出“凡不相交的直线一定平行”,接着问学生这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学生争论一会,答案不一,让学生在教室这个空间内能否找到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时学生们发现墙面的交线除了平行直线外还存在着有两条不相交的直线,这两条直线不在同~平面内,随即告诉学生:这样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接着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异面直线图形,通过这个实例使学生发现图与物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增长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会把学生置于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另外通过上例还说明一个问题,原命题正确,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正确,在这里给学生打了一个比方:“天气下雨必有云,但有云未必下雨”,使学生感到这个比喻很形象明了。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一定要细加分析,避免出错。在教学中举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例子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但举例要既生动又要得体,要从学生心理出发,避免庸俗化,如上面问题,举成下例“凡孩子的妈妈都是女人”逆命题是“凡女人都是孩子的妈妈”的结论,必然引起学生大笑,会影响课堂的秩序。达到相反的效果。
5精讲多炼,因材施教,讲课并不是面面都讲的过细保质,精讲就是突出重点讲,对内容所举的,学生一看就明白的要少讲,否则学生会因细而腻,因多而烦。学得多,知的少。再就是学生必须多练,在练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差生或智力差的学生的辅导,比如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难题让优等生解答,使他们有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容易题让差等生答,为他们创造受表扬的机会,促进他们学习积极性,对上课开小差的学生就让他们发言,促使其专心。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各有各的收获,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
6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进行的主要手段,教师能否掌握语言,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师语言,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晰,能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能把静态现象讲活起来。用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探索,去追问、去挖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物理教学中,讲有关内能的知识时,有的学生认为“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大,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小”,为了澄清这个问题,举了—个例子:“一壶水的内能和一湖水的内能哪个大”?通过这个例子使学生很快明白了一个物体内能的大小,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内部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关。所以,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教学实践证明:生动的语言可以引人人胜,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加强生产实习和实验课。学生学习理论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参加生产实践。反过来生产实践又能检验理论知识掌握的如何。也就是说通过实习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及时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
总之,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以学为乐,将是一段时期内教学论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上一篇:高等学校科学与人文契合论
下一篇:意念训练法在煤矿安全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