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设学习型社会角度看高职院校的定位
【摘要】文章从构建学习型社会角度,阐述了在终身体系的大教育链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念及定位。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大教育链;终身教育体系;定位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学习型社会。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高职教育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一是教育职能必须做适当的调整,二是课程改革必须基于学习型社会的大教育链下来进行。
一、教育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一)我国的教育观念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
一次以“文化大革命”为标志,在严厉的人民民主专政旗帜下,整个社会充斥着“知识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口号,受当时气候的影响,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是老大哥,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是劳动改造的对象,普通教育受到很大冲击,甚至取消了高考。而技能教育则相对受到重视,除了技校教育外,新工人实行学徒制,由师傅手把手地教徒弟,只有学徒三年期满,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正式工人。这一阶段可以称为重技能、轻知识的时期。
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尤其是在国门打开后,人们看到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在赶超经济发达国家的急迫心态下,“知识就是力量”响彻神州大地。随着知识分子地位、待遇的不断提高,上大学成为青年学子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出路,普通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而技能教育逐渐受到冷落。
上述变化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经济水平比较低,工人所需的技能单一,重技能、轻知识是可以理解的。而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公有制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员待遇基本由国家相关部门的文件来规定,而文凭成为制定待遇的主要依据,在此背景下,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社会用人机制逐步形成。
(二)我国的教育观念正在趋于理性
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的多元化,公有经济减弱,利润的最大化成为企业追逐的目标,社会的用人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唯学历观念改变,知识与能力并重风气逐渐形成。如果把企业看作一台运转的机器,既需要有核心部件,也需要普通零件。就是说企业既需要高知识的技术人才,、也需要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而人才的待遇也开始受市场经济的调控,即受供求关系制约,技能型人才的待遇也可能超过知识型人才。这一变化已经开始并将进一步影响中国社会。从个人角度讲,今后,上大学不一定是唯一的出路;对国家来说,技能与知识并重的职业型本科开始出现并会形成一定规模。
(三)学习型社会正在形成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我们教育后代重视知识积累的一句传统格言,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知识容量急剧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转岗频率逐渐增多,从业者必须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那种仅靠全日制的教育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就可以受用一生的思想必须彻底改变,有些知识技能很可能是需要时才去学,终身学习的理念正在逐步深入。
二、高职院校如何应对
(一)高职教育应该培养“蒺藜型”人才
在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所有教育都可以看作是大教育链条上的一环,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哪一种教育都不可能包罗万象、一劳永逸,其关系应该是共存、互补的。因此,高职院校的定位,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社会需求很大,是不是社会需要的都要培养,显然不行。因为教育是有分工的,不同的层次对应不同的需求。高职教育就是要定位在本科教育和职中(技校)教育之间的夹缝中,高职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和本科毕业生、职中(技校)毕业生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但是不能整体越界。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特色,才是成功的高职教育。职业教育应办出自己的特色。那么,什么是高职教育特色呢?我认为就是要培养“蒺藜型”人才。所谓“蒺藜型”人才,就是指: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有几个结合点(几个专项技能),而职中(技校)、本科则对应针形、球形人才。蒺藜形人才的刺就是几项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是谋生的直接本领,当然蒺藜的刺也要有区别,不见得要平均。而蒺藜形人才的肚子就是一定的理论知识,这个肚子必须有,它是高职不同于其他职业教育(职中、技校)的标志,有了它,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够有一定的适应面和转型能力、发展能力。刺和肚子是一个矛盾,要协调。但是这个肚子一定不能理解成贮存丰厚的理论知识,本专业的知识都懂,而应该是本专业的基本知识,经过工作一定时间后的领悟,从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反向学习,能够在需要的地方长出新刺(即新的技能)。
由于全日制教育受学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将学生今后一辈子所需的知识技能全部传授给他们,何况社会在进步,科技在,知识技能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社会需要能够及时提供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培训,即学习型社会应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基础之上。
而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的主流,仍然是学制比较长、内容统一的、全日制的、学历教育色彩偏重的教育,距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试想,有多少人经过了普通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之后,在需要新知识、新技能的时(下转第179页)(上接第192页)候,还愿意再回到学校,经历几年的正规教育?何况,还要参加高考,达到录取分数线。所以,加强学制灵活、培训内容灵活、入学灵活的非学历性的职业教育,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即国家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学校在办好目前的学历性的职业教育同时,积极发展多层次的、灵活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当然也包括职业技能鉴定)。虽然已经有学校开展了毕业生回炉制(或召回),但作为社会层面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仍然有大量工作要做。
(三)发达国家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多学制并存 实行双元制的德国,每一类职业学校都不是一种学制,同一专业的学制有2年、3年、3年半的。新西兰的高职高专教育学制也是1年、2年、3年、5年不等。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从学制设置上看,有二年、三年制的职业教育,也有二年制的大学预科教育,还有大学后的教育,半年的学习或几周的职业培训。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之所以多种学制并存,其前提是终身学习观念的普及与建立起了高度发达的终身教育社会保障体系。这对我国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首先,作为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允许并鼓励高职院校在目前基础上,承担起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职能,以完善学习型社会的大教育链。其次,作为职业院校,应更加合理地找准自己的位置,置身于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大教育链行动中,积极探索多渠道办学,实现社会效益与效益同步发展。
[1]慈溪职高课题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N].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3).
[2]姜蕙.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志勇.对高职教育学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职高专教育动态,2004,(4).
[4]肖化移.高职教育学制改革的动因与对策[J].职教,2005,(1).
[5]黄静波,姜振鹏.高职教育学制改革的影响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