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德”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简启华 时间:2010-08-15

  【摘要】在和谐的人类社会中,每个人要有社会公德,每个行业要有职业道德。狭义的师德是对工作者和教育职业的具体要求。广义的师德是对每个人每个行业的基本要求。在社会的各项工作中,领导者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领导的本质就是师,所以领导者不仅要具备广义的师德,还要具备狭义的师德。高度的智慧是师德的本质,所以人人应该重视开发智慧。

  【关键词】师德;领导者;职业道德
  
  一、关于“德”与“道德”
  (一)关于“德”
  在汉语中,“德”不仅是一个字,也是一个词。跟它意思相近的还有另一个词称为“道德”。分析这两个词的概念内涵,首先要提到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是谈道论德的第一人,也是论述最为深刻的人。笔者认为,老子所说的“道”,就是指的“道儿”、“路”,形象地讲是从甲地到乙地的必经途径,抽象地讲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即客观性。老子所说的“德”,在古代也写作“得”,就是指的“得到”或者“掌握”之意。即“掌握了道”。所以,“道”和“德”是两个词。就客观事物(当时人类还没有产生)来说,“道”是最重要的,什么东西也不能脱离客观规律性。就人的主观(人类产生之后)来说,“德”是最重要的,任何人最重要的事都是要掌握客观规律性。
  (二)关于“道德”
  随着的,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又出现了“道”和“德”两个词组合在一起的现象,形成了“道德”这个词。它仍然具有“掌握规律”的含义,但是更多的情况下,它被用来强调人所应该具有的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今天,“道德”一般被理解为一种符合伦理规范的品行。如果人的某种行为符合了社会伦理规范,就被称为有道德,反之就是不道德的,即“缺德”。但在古代却不是这样,我国传统的“道德”一词有遵从天命之本性的意思。那时,“道”意味着天道,表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德”意味着对天道有所得,即指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就称为“德”。“道德”一词意味着遵循符合天道的人之本性。所以,由道而德,尊道贵德,弘道崇德,就是人道与天道的天人合一。笔者认为,古代的观点更为深刻。所以,本文不把“道德”局限于伦理规范之内,而采用后一种认识,即更广义的道德。
  (三)德有三种
   “道”指的就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德”就是人掌握了这种规律性,按规律办事。所以,道是客观的,不管世界上是否存在人类,它都是存在的;而德是主观的,只有产生人类以后,才在人类中出现了德性。德是精神文明的社会体现。其社会行为体现有三种:小德、大德、玄德。
  小德:所谓小德是施恩,即用物质来助人。如扶贫送粮、送衣、送钱等。大德:所谓大德是施惠,即用精神、信息来助人。如启发受苦人革命推翻旧世界,扶贫送去技术,使贫困者能自己造“血”致富。孔子说的大美“不费而惠民”(自己没有消耗却使民得到实际的好处)就是这个意思。玄德:指的是循道而行,即按规律办事。例如领导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规律制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引导群众取得了实际的收益,而群众却不知道,还以为都是自己干出来的呢。有了伟大的贡献却令人不知,这种表现就是玄德。《道德经》指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载,是谓玄德”。万物生长靠太阳,可是万物没有向太阳感恩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可是乘客没有向舵手致谢的。太阳和舵手表现的就是玄德。德和智是联系在一起的,人类智慧的高度发展才产生了德,没有大智就不会有大德。本文提出德分三种,是希望能引起对玄德的思考与重视。
  (四)中国古人论述的道、德及其本末关系
  《道德经》中指出“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1]。在这段话中,道指的是客观规律;德指的是人掌握了的客观规律;仁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人的言行能得到他人的好评,成为社会的核心;义者宜也,是在当时当地条件下做了适宜作的事;礼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为正确处理相互关系,尊重上级、长辈或他人而做出的习惯性约定。这段话把本末关系讲得很明白,它把道作为根本,认为丢掉了道去抓德,是舍本逐末。同理,丢掉了德去抓仁,丢掉了仁去抓义,丢掉了义去抓礼,也都是舍本逐末,是在作表面文章。到了单纯去抓礼的时候,实际上社会中已经失去了道、德、仁、义,人的思想被尘污所蒙蔽,为了社会稳定,只强调表面现象,抓的已经是末节了,所以才说礼是忠信之薄,是变乱发生的开始。
  笔者以为,按照逻辑关系推演,这段话的后面还可以加上一句“失礼而后法”,指的是等到失去了礼,变乱发生了以后,就只能去抓法治。就是用法的律条来调节人们的相互关系,进行社会治理。这是研究出了乱子后如何处理,是稳定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总不如把乱子消灭于末萌。其具体方法就是要抓根本,即抓德,抓掌握道,即抓提高人的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
  二、师德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一)“师”是服务者
  在人类的学习系统中,学习者是系统的主体,其学习对象就是“道”,即客观规律性。在学习系统中,学习者明确为什么要学习,应该学习什么和应该怎样学习,对于提高学习效果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师”的问题,是从另一个角度,即从社会的角度,从为师的角度,研究如何帮助学习者更好更快地提高智慧水平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系统中,根据人发挥的作用,可以把人划分为服务者和服务对象两类,为师者应该归属于服务者。他的服务对象就是学习者。所谓师德,就是为师者应该掌握的客观规律和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
  人类积累的智慧、知识、经验,从整体上可以划分为道、经、技三个层次,“道”是最高层次,指掌握、社会和思维总规律。“经”是指某个专门领域的科学知识,如物,生物学等。“技”是指某个专门的技巧,如各种工匠的操作。在上述三个层次中,技是靠多次练习,掌握规律熟能生巧;经是靠广泛学习,勤学苦思;而道要靠悟,静中生慧。为师者至少应该精通某一个层次,还要掌握必要的教学规律,理解学习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等,才能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教育工作者对社会的“三业”服务
 “人”是万物之灵,其灵性的社会表现。概括起来有三种形式:意业、语业、身业。
  意业:意业是理论实践过程,它的创造物是理论书籍和文件、科学技术书籍和图纸、文学和美术作品等人类思维的软成果。这种软结果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实践,用来改造自然和社会,并且再造人们的主观精神即改造人的思想,从而产生极硬的成果来。语业:语业是通过语言和行为(无声的语言)表达人们的主观精神的行为方式,其一般的表现方式是:外交谈判、报告、咨询交谈、演说、教师授课等等社会活动。身业:身业是行为实践,它的创造物是机器、大楼、产品等等实体。由于它的行为和行为成果直接用肉眼就可以看见,一般称为硬成果,是人们最易理解和认知的人的社会行为表现。
      作为职业教师,就要在这三业上努力,为学习者服务。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语业,即以语言方式服务于学习者。然而在这个语业中已经包含了意业和身业,他要讲的话,事先要进行思考,想好了再说,就是意业。讲解的同时还要做示范,就是身业。所以在语业中已经包容了三业,教育工作是一项崇高的职业。人们评论为师者应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很有道理的。
      三、师德是人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狭义的师德和广义的师德
      狭义的师德是针对以教育为职业的人来说的,一般指的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唐代韩愈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于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他自身应该是得道者。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由于限制在职业范围内,专指对于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的要求,故称为狭义。
  广义的师德是针对所有人的,指的是掌握客观规律。《道德经》指出:“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1]。在社会中生活的人,有优点就是众人之师,有缺点就是众人之资(供人借鉴的资料)。所以这段话可以理解为“人之善可供他人学习,人之不善可供他人借鉴警惕”。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善”,所以每个人也都是师。同理,由于每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所以人人也都是资。换个说法,所有的资也都是师,因为他用自身的行为证明某种言行是错的,对于别人就有借鉴指导作用。所有的师也都是资,因为善是无止境的,总可以好上加好,相对于理想的未来的“更善”,现在的善也就只能称为资了。所以师和资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随着研究层次的不同,他们也可以互相转换。我们的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相互作用中不断进步,逐渐完善起来的。笔者认为职业教师既要注重狭义的师德,更要注重广义的师德。不仅在职业上是个良好的服务者,而且应该在社会上成为众人的好榜样。全社会的人也都应该用“师德”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培养自身的绅士淑女精神。
  从上述分析可知,“德”不仅指人的品质,更指要掌握客观规律;“道德”不仅指社会的行为规范,更指要掌握客观规律;“师德”不仅指职业教师应有的素质,更指要掌握客观规律。所以,这三个词表面上不同,实际上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在用于不同场合时,强调了不同的重点。本文提倡深刻的思考,力图在“道”的层次讲述,是强调人的思想深处的认识。所提的师德之“师”字,也不限于职业的师,而是指《道德经》中说的“善人”,即指所有的人。人人所应该掌握的德,就是广义的师德。

  (二)中道即师道
  人的本质是精神,是智慧。一个人没有精神就是行尸走肉;一个民族没有精神的脊梁,永远不可能真正的站起来。人作为万物之灵,具有认识和把握的本领,从而不但能适应环境,而且有发明和创造能力。创造出人为的环境,适应自身生存与的需要。精神是“人”的灵性的社会表现,其质的规定是正确的把握和应用规律解决现实问题的发明力、创造力。本文所说的德、道德、师德,都是指要充分发挥人的灵性、神性,通俗地讲就是要开发智慧,充分发挥智慧的作用。
   “道德”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远自四千年前,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诸位圣贤,是文化之本根,民族之宗祖。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尧传舜“允执其中”,舜传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2]。古代圣贤皆执中之实学,用中之实事,皆有师承授受。故中道之文化,即“师道”之文化、师德之文化。这里的中就是要掌握辩证法,可以读为“众”的音,指准确地对正了目标,也可以读为“钟”的音,指言行要适当,不要偏激。中道就是要符合客观规律,师道和师德指的是要学习和掌握客观规律,即掌握唯物辩证法。
  (三)关于道德的真假内外
  古代圣贤所讲的道德,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大德。这就是真道德。两千多年来专制帝王及一些追求功名利禄之徒,以假道德欺骗人民。他们毫无道德,是非颠倒,本是暴君污吏,宵小权奸,反而自居为道德之代表,这是假道德。他们利用权位欺骗人民,天下焉得不乱,人民焉得不受痛苦。
  人在后天能行善,即是有良心在,这是内道德,亦即先天道德。人在外所顾及的是廉耻,但顾廉耻固然不错,若只顾廉耻而不顾良心,就是外道德,亦即后天道德。当然既有良心,又顾廉耻,道德内外一体是最好了。这是圣人以道德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反之,内无良心,外无廉耻,中国古人称之为“小人”(指品行低下者)的行为,为品德高尚者所不齿。
      古代圣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他们都是提倡内道德的典范。但在天下无道之时,世人不能秉受内道德,他们万不得已而采用后天之外道德,本意是警劝世人,使人民得享一时的安乐。而世上的奸雄小人,却用愚民政策,假借外道德,沽名钓誉,笼络人心,满口仁义道德,一肚皮奸诈阴谋。因此,虐害天下苍生的便是这无“内”的“外”道德。有人以为这无“内”的“外”道德总比不道德、反道德要好些,其实这也要深入分析,这无“内”的“外”道德固然能给人民带来一点好处,但它的欺骗作用和给人带来的心灵的伤害可能更大,究竟如何评价,还需结合实际具体分析。
      四、师德是领导的本质
  (一)领导就是师
  今人所谓之领导,在古人称为君王、上司。从字面上讲,领导就是领之和导之,这就是领导的本质。俗云:“要知入门路,须问接引人”。因为接引人本身是门内的人,他很熟悉路径,他出来的目的就是来接人的。谁想要入门,请他指引是最恰当的。
  毛泽东提出领导者的任务是出主意和用干部,这两项任务的核心都是决策。做决策首先要掌握规律,即掌握道。掌握了道就叫德。能用其所掌握的德来引领、教导他人就是领导。所以说领导的实质就是师。
  (二)师德是“君亲师”共同的本质
      古人讲要敬重“天地君亲师”,天地是指环境,君亲师是指人事环境,亲是家庭内的接引人,君是社会上的接引人,师则是职业的“传道授业解惑”接引人,此三者对于人的成长都很重要,他们的可贵,都在于掌握了德。亲(父母)用他们掌握的德来生育我们、教养我们。君(领导)用他们掌握的德来引领我们、教导我们。师用他们掌握的德来给我们讲解、教导我们实行。其实,他们掌握的德的本质,都是师德。师德既然是“君亲师”共同的本质,当然也必是领导者(君)的本质。
       (三)得其一,万事毕
      按照中国古代的思想,客观世界有其自身的规律,这种规律与宇宙共存,无始无终。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它早就已经在客观上存在了。中国古人称其为“道”。但由于人类尚未诞生出现,则对于人来说,这种道(客观规律)的存在并没有什么意义,等于是零。中国古人称之为“无极”,为了帮助理解,可以用虚线画的圆圈来表示。准确地讲,应该是什么也不画,一片空白,但那样读者就看不到任何图像,难于得到启示。用虚线来画,是表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到茫茫太空无有边际,小到基本粒子,都是个复杂的整体,都有其客观规律性。
      在人产生之后,人所认识到的客观规律并不等同于宇宙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所以虽然人所认识到的客观规律也可以称为道,其实这样称呼是不准确的,因为人所认识到的客观规律是有限的,要比宇宙自然中的客观规律小得多,所以准确地称呼应该是“德”,指人类所掌握“得”到的客观规律性,图像就采用实线画的圆圈,表示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德”只是“道”的一部分,中国古人称为“太极”,用数字一表示。人从茫茫无限的宇宙自然规律中认识和掌握了最根本的规律,就是“无极而太极”,就是从零到一,从无到有。
  这里所说的无,并不是虚无,而是全部事物的混合物。我们称呼它为“无”,其实它也是“万有”,只是人的认识水平还未能对它予以区分。例如,人类的早期,就不知道天空中有什么,说它是无,逐渐地认识水平提高了,才知道天空中有空气,这就是无中生有的含义。再以后,人又逐渐认识到空气中有氧气,有二氧化碳,在氢气,等等。
  人对所认识到的客观规律能够做到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则称为掌握了规律即德。按照我们今天的认识水平,这个一就是按规律办事,就是唯物辩证法。得到了这个一,就是掌握了最根本的世界观、方法论。所谓师德说的就是这个一,人人应该学习的是这个一,领导者尤其应该掌握的,也是这个一。有了这个一,人的思想行为都符合客观规律性,干什么事情都好办了。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1],中国古人把它的重要性提到很高的地位,认为“得其一,万事毕”,实在是讲得太好了。
       (四)“不知有之”是师德的最高表现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1]。用这四个层次来分析领导的水平也是很恰当的。最高层次的导师、领导者,应该是“不知有之”。雷锋到处做好事,当人问他的姓名和住址时,他回答“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没有人知道他的老师是谁,他的领导是谁,这就是“不知有之”。经过全国范围的宣传人们才知道他的老师和领导就是毛泽东。有的人学问和道德水平很高,处事有方,人们难以说出他的老师和领导是谁,其实至少要有老子、孔子等古代圣贤,人是学习了他们的教导才聪明起来的。第二层次的领导由于掌握了客观规律,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故能受到人们普遍的亲近和赞誉。第三层次的领导对于客观规律理解掌握得不太好,表现为决策水平不太高,但由于掌握了一定权力而令人害怕。第四层次的领导对客观规律掌握得最差,决策水平最低,因而受到群众的责骂和不满。这几个层次的领导者所表现出来的差别,都是由他们掌握客观规律性的水平即其师德水平决定的。
      反对假道德、不单纯追求外道德,坚持真道德、内道德,是我们应该取的态度。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道德建设由于失去了传统道德文化的深厚滋养,许多地方流于形式主义和假、大、空,造成了整个社会基本道德素养的缺乏和全民族实际道德水准的下降。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党中央已经确定了“以德治国”的方针,颁布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只要我们人人深刻理解,切实努力下真功夫,道德建设就能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1]任继愈译著.老子新译[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宋元人.四书五经[M].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