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医学生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的医德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要在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医德教育,确立行为准则,建章立制,培养他们崇高的医德修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同时,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医德氛围,促使医德教育转化为自觉的医疗行为,以适应卫生行业改革和社会需要。
【关键词】医学生;医德教育;公益事业
医德,即医务人员从业道德,它贯穿医疗卫生部门的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职业活动中。因此从事医务工作的所有人员均应接受这方面教育,而不仅仅是指临床医生。国际卫生组织(WHO)和学会都制定有相关的文件和宣言,作为各类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我国政府一九八八年也制定颁发了《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作为全国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准则。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是国家未来的高级医务人才,在校期间就必须全面系统的了解医德知识,培养其良好的修养,这样将来才能称得上合格的“产品”。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从而全面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对于医学生来说还不够。正如前所述,医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对医务工作者有更高的特殊的要求。所以对医学生还必须进行系统的医学道德教育。可以说,普通的道德品质教育仅仅是进行职业道德的基础,两者相互关联,但又不能相互替代。
一、社会现实决定应进行深刻的医德教育
在我国,随着市场不断完善,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突飞猛进的发展,医学检查手段的先进性和药品的不断更新,以及医学模式的变革,对医学生的医德观念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高等学校的扩招,使大批在原有招生规模下不可能进入高校的学生跨入了高等医学院校的大门。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展望医学生的未来,他们将进入各种医疗机构,担负起救死扶伤的职责,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将直接影响医德医风建设。在医学生的各种观念还处于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正确引导,无论是从教育成本还是从教育效果来看,都是最好的时机。
2. 随着更多医院从公益事业向盈利事业转变,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为服务者与消费者的关系,病人的权利意识及在医患关系中的主体意识大大加强,病人对医生的职责和义务有了明确的认定。他们的关注焦点已不仅仅停留在医生的技术水平上,而是对其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加入WTO,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机构,如何保持医疗卫生事业的优势,并赢得患者对医生的信赖和尊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医德教育将增进医生的医德,增强其对病人的吸引力,从而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 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出现了许多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医学问题和现象,如人工受精、器官移植、基因重组、克隆、安乐死等,这些问题如不从科学的角度加以正确的分析和对待,将引起人类认知上的混乱和旧的理论道德观的崩溃。对这类问题的认识,医学工作者无疑是意见领袖,他们的态度影响着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富有时代特色的医德教育将能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看法。
二、当前医学生医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在教学理念上,缺乏对学生认知心理的把握,单纯将医学教育看成是知识的单向灌输,将对象看成是一个有待铸造的实体,而不是一个有头脑、有思想、有创造力、有心理感受的人。认知心认为人道德行为上犯错误大多是由于缺乏正确的道德感念,大部分不道德的举动是由于愚昧无知和缺乏对各种事物健全概念的了解所形成的。当前的医德教育未必能充分重视与学生医德修养心理的有机结合,缺乏必要的心理适应性与针对性,使医德教育难以深入学生的心灵,造成许多学生对医德一知半解。
2. 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忽略了其专业性和时代性。教师停留在对个人和教材架构的系统知识的迷恋上,并尽可能向学生传授这些过分理论化的知识。另一个问题就是由于教学内容多年来的牢固不破,使得一些由于科学进步而随之产生的新型医学课题在教材中反映甚少,如前面所说的克隆等,而医学生作为当代青年,却更愿意关心这些热点问题。
(一)强化教育是加强医学生医德建设的思想保证
1.抓好信念教育,提高医学生医德境界。医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上。要把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作为学生的医德的贯穿于整个医德教育过程,使他们从学生时代就树立一切为病人服务的宗旨。
2.抓好理想教育,提高医学生医德素质。当学生一旦确定了崇高的道德理想,用高尚的理想和人格要求,自觉衡量自己,便会产生巨大的道德力量,从而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医疗实践中自觉遵守医德规范,去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奋斗。
3. 抓好功利教育,提高医学生医德情感。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人员,而医务人员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而奉献精神、服务责任、功利关系均受医德情感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医学生的功利教育,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更好的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实施全程、全方位的医学生医德教育
1.在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教学过程中贯穿医德教育。要求其他课程的授课教师发挥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精神,结合授课内容多联系医德的实际事例及亲身体会和经验,这样既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医德教育。
2.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多种形式的医德教育,构建“五心”工程。(1)塑造忘我无私换“公心”。医务工作者奉献精神应该是天经地义换,而这种无私精神必须通过锤炼塑造而成。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义务献血、植树等公益劳动,督促他们自觉塑造自己的无私心灵。(2)熏陶执着的“热心”。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原则是“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教育学生要以满腔拘热忱、周到服务、一心扑救的精神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尽职尽责。通过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学习,培养他们关心班级,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3)激发挚朴的“爱心”。为使学生尽早适应职业教育的学习,我们应在新生入学就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为人民健康而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挚朴爱心;我们还可以利用为“希望工程”捐款、救济学友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培养他们的同情感,为今后向患者奉献爱心打下牢固的基础。(4)磨练坚韧的“耐心”。病人的共同点是因病而急虑,有时会出现不冷静的行为,这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医务人员应该具备慈母般的耐心,来理解和满足病人的需要。(5)培养严密的“细心”。精湛的医术是长期刻基、刻苦学习、勤于实践的结果。加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秩序,培养实事求是的学风,注意日常生活中细心的习惯,是形成良好的医疗作风的基础条件。
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为医学生医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与外部条件。从医学生的培养过程看,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医德教育关键时期,学校、实习医院有关部门应全力以赴强化这一时期的医德教育。首先,各实习医院应该派出责任心强的干部管理实习生,认真负责实习生医德、业务及日常生活管理。其次,各实习医院应选派医术精、医德好、服务佳的医师担任带教老师。由于职业的特点,带教老师在实习生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因而带教老师的品行对实习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效果是无与伦比的。再次,学校的学生和教学管理干部应经常深入各实习医院临床第一线,了解实习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实习生的医德教育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使医学生在迈出人生关键一步时,受到全面良好的医德熏陶。
总之,做好实习阶段实习生医德教育,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医德素质,为社会培养良医,同时了给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血液,增进了医院与学校的关系,推动了学校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
[1]王立成,刘家全.医德教育与修养[M].北京: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2]况成云.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医学与社会,2000,13(6).
[3]孟源北,汪志标,凌建强,等.实习医生医德医风现状调查与研究[J].医学伦,199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