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异类”而精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5
内容摘要: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的“答非所问”、“异想天开”、“节外生枝”、“插嘴”等现象越来越多,面对课堂中的这种“异类”,如果我们能“临危不乱”,对课堂中的这种生成性资源进行价值引领,就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错误” “插嘴” “分歧” “出轨”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发展。要求教师要把新的教育理念带入课堂,不过在新理念驱使下的课堂,学生的回答往往超出教师、教材的本意,面对许许多多的这种“出人意料”现象,如果我们能跳出编者和自己原先设定的“方格”,细细琢磨孩子的“信天游”,我们的眼睛会为之一亮,眼前呈现的是固定视角所看不到的景象。这时,我们就会为孩子的这种“异类”而拍手叫好。因此课堂中的“异类”声音有时并不是多余的,如果能加以正确的引导、点化,课堂教学就能充满价值和智慧,下面就如何对待课堂中的“异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关注“错误” 展现精彩 
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 我们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也就有着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难免就会出错,我们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要轻易否定,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的语言去评判。 
如教学“可能性的大小”,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可能性有大有小,我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个小组的袋子里有6个黄球,2个白球,小组活动完毕,各小组争着汇报活动情况,到最后一个小组汇报时,却出现了颇富戏剧性的局面:他们小组摸到白球的次数反而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并且这组有个学生“坚决”不同意袋子里黄球多,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更大。 
尽管事先已经考虑到有可能出现这种概率很小的情况,但当学生提到时,我还是免不了一愣。之后,我迅速调整了自己的上课思路:这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跳过去,不好!那怎样来引导呢?于是有了下面的一番对话: 
师:那你认为谁对? 
生:都对!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组也是通过摸球得出的结论。 
师:他们5个小组的意见都是一致的。 
生:我还是不同意(声音不高,但依然坚定)。 
“啊?”同学们中间一阵喧哗。 
师:这位同学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很了不起。说不定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呢?把你们小组的球拿过来,让这组同学再来摸几次。 
这组同学连续摸了3次,结果摸到的都是黄球多,摸到白球少,这位同学又要求加摸了2次,结果还是摸到的黄球多,白球少。 
师:说说你现在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他们对的可能性大一些,但我好像也没错。 
师:说得非常好!在黄球多白球少时,大多数情况下,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摸到的白球的可能性大,如果像他们小组发现的这种情况发生了,这是一种偶然现象 
师:谁能举出生活中发生的偶然的现象? 
生:我们买彩票,中大奖就是一种非常偶然的现象。 
生:我在路上捡到一个钱包是偶然的现象。 
生:┅┅ 
遇到这种比较棘手的错误资源,只要处理得当,很有可能转化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为“错误”而更显精彩! 
二、捕捉“插嘴” 调整策略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在如今这种轻松、活泼、没有约束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插嘴”不是“乱”,而是一种“活”资源。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可以提供一片空间,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自由想象的时空,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预设上课时给孩子们提供插图,引导他们观察得出“6”的连加算式,并在此基础上引出“6”的乘法算式,最终得出“6的乘法口诀”。谁知,我刚出示课题就听到学生叫到:“老师我都会背6的乘法口诀了:一六得六、二六十二、……”有不少同学也跟着背口诀。面对这一情景,我惊讶地问 “哪些同学会背6的口诀了?”我看见一双双的小手就像雨后春笋般地高高举了起来。几乎达到了100%,我在心底疑惑:这么熟练的背诵,是否真正理解呢?我高兴的说:“你们真聪明,老师还没教你们都能背6的乘法口诀了,那你们能用学具来验证一下口诀,看看你们背的口诀到底对不对?”学生一听来劲了,个个情绪激动,迫不急待。我就组织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用6个学具摆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不一会儿,孩子们摆出了各种各样的漂亮图形。接下来的教学,孩子们根据自己摆的图形,很快真正的领悟 “6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三、巧用“出轨” 盘活资源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在上课时经常出现了“出轨”的行为,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对生活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就要抓住契机,及时调整教学,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 
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正当师生讨论激烈时,突然一个学生举手说:“我要小便。”全班哄堂大笑。“你快点去吧!”我关心地说。然后我对在座的学生说 “小朋友,我们一起利用刚学的知识,在心里默默地数数,看这位小朋友一共去多久,好吗?”学生兴奋的数着,该生回来后,学生争先恐后的将自己成果与别人交流。这样的“出轨”事件,通过别具匠心的设计,也能成为宝贵的资源。 
总之,课堂是孩子的,如果我们将的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就会出现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