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理生成性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侯建成 时间:2010-08-15

摘要:生成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善于把握课堂上各类生成性资源,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本文以实际教学为例,从开拓学生思维、捕捉智慧亮点及活化课堂教学三方面初步探讨了地理教师如何营造生成性的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关键词:生成性课堂教学地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交错纵横的生态系统。课堂教学也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学生在知识的礼堂中,不断碰撞出知识生命的火花,而教师则要在营造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中,不断激发学生知识生命的潜能。于是师师、师生、生生、生本之间进行了富有灵性的动态信息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引出问题,引发思考,解决问题,反思行为。由此可知,地理课堂不再是一个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的计划课堂,而是一个动态的、成长的、变化的、有生命的完整历程;地理课堂不再是教师展示演讲能力的舞台,而是学生张扬自我个性,展示自我风采,释放生命能量,闪耀智慧光芒的一片纯净天空。

 

“的过程像生活的过程一样,必须致力于指导和激发,而不是强加一种预订和没有意义的模式。”课堂的活力就来源于课堂中“因师、因生、因文本、因时、因地制宜”,在合作中百花齐放,充分挖掘文本潜在资源和充分释放学生的内在能量。因而在这个动态的教学课堂中,各种知识教育也不是单一、预设的地理课本知识,而是允许各种有利资源的有机渗透的教学。

 

一、立足文本资源,开拓学生思维。

 

 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仅仅只围绕教科书讲解,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探求课本以外知识的能力。而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出发,重组教材,或筛减、添加、更改,使之为学生所用,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找相关知识,从而拓宽视野,更好地理解教材。例如在讲鲁教版第二册“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一节课时,笔者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课本内外有关二战前后人口迁移路线和特点的知识并加以对比,学生积极响应。成果见表1:

 

人口迁移

1519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迁移路线

①欧洲(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荷兰)→→美洲

②由非洲(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

③由、日本、印度等(帝国主义开矿、招工)→→东南亚

①中国家→→北美

②外籍工人→→西亚

③南欧→→西欧

④外籍工人的分布:北美、西欧、南美、南非等

人口迁移特点

①大陆→→新大陆

②已开发国家→→未开发国家

①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②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加

人口迁移原因

①地理大发现

②新航路的开辟

③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原因

③新兴城市的出现和业的发展

 

在完成表格之后,学生们又回过头来,针对P8“活动”中有关“支配着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因素”的运用问题,还提出了如下建议:

 

“支配着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因素”主要有: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因素等。其中,在人类社会早期,自然因素起着决定性因素;社会在和平时期,经济因素显得更为重要;在动荡的历史时期,政治因素显得更加重要;社会则有更多因素影响着人口迁移。例如政策变化、战争、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受教育环境、大型工程建设、环境变迁等等。

 

这样的做法看似简单,但是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拓宽了视野,而且开拓了思维,为地理任务性教学打好了基础。

 

二、巧用生成资源,捕捉智慧亮点。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有创意的调整,找出适合课文教学的最佳轨迹。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并且善于引导,巧于点拨,长于调控,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讨论。

 

在高一地理(模块一)第一单元教学中,地球的运动及其意义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克服这个难点,笔者以为如能善用逆向思维,对黄赤交角作出种种假设,一一探究,可以打开学生的心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正确理解黄赤交角,同时可以较为深刻的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地理知识。

 

下面具体说明:

 

一探黄赤交角:正确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一)探究方法:

 

把学生分成小组,并给每组学生提供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个。一次性给出三个命题和10分钟左右的时间,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合作交流。期间老师巡视,参与其中一组的交流讨论,以便于掌握学生思维的过程和存在的错误。

 

(1)假设黄赤交角为0°:学生用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出地图,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点沿着赤道移动,其余各地没有直射机会。

 

(2)假设黄赤交角为45°:学生演示推理,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45°之间移动,全球有一半纬度的地方有直射机会。

 

(3)假设黄赤交角为90°:学生让地球仪躺着运动,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极之间移动,全球各地均有直射机会

 

(二)错误类型:

 

(1)有些学生认为直射点固定在某一点上,忘记了直射点会随地球自转而移动。应该是演示时只让地球公转了。

 

(2)令人大吃一惊的是有学生以为直射点处有阳光照射,其余地方则没有阳光照射,气温太低。也许是用电筒的缘故吧。

 

(三)探究效果:

 

三种假设探究完毕以后,学生可以自然的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是由于存在黄赤交角,而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所以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最后结合动画演示黄赤交角为23°26’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和二分二至的位置和时间,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

 

二探黄赤交角:正确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一)探究方法:

 

1.给出地球仪、手电筒和投影机的光源,让学生准备一些纸带模拟晨昏线。假设黄赤交角为0°,探讨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并与目前黄赤交角为23°26’的情况进行比较。期间给学生看动画演示。

 

(1)观察:学生用光源照射地球仪,使之直射赤道,用纸带模拟晨昏线,得出各地昼夜长短相同的结论。

 

(2)思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画图分析

 

(3)比较:让地球仪倾斜到大约是黄赤交角的度数,用光源分别直射南北半球,放上晨昏线,比较各地昼夜长短情况,并注意南北半球的区别。

 

(4)学生:假设黄赤交角为0°,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变,各地的昼夜长短不变,就像黄赤交角为23°26’时的春、秋分一样。

 

2.进一步问题探究:在黄赤交角为23°26’的情况下,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哪些规律呢?给出自学时间,提出如下问题: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北京(40°N,116°E)哪一天正午太阳高度最大,镇江呢(22.6°N,113.5°E)?

 

(分别举了北回归线以北的北京和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的镇江本地为例,目的是为了接近生活,并有利于把结论从个别引向一般)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京哪一天白昼最长,镇江呢?想一想路灯开关的时间一年中有变化吗?镇江和北京的路灯开关时间一样吗?(第一问明确基本规律,第二问走进生活用规律,第三问分析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和变化幅度)

 

 

2.在中国去哪里看极光较好?什么时候去最合适?衣着上要注意什么?(此问为了解决极昼极夜问题而设计,并与生活紧密相连)

3.得出结论:学生发言,并结合动画演示和生活实际,对学生的结论加以评述引申,得出一般。

 

(二)常见错误:

 

1.正午太阳高度往往认为都是90°;

 

2.回归线之间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时间与昼最长的时间容易混淆,如镇江市昼长最长在夏至,但有学生以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也在夏至。

 

(三)探究效果:在假设黄赤交角为0°的探讨中,学生通过动手演示,画图分析,明白了没有黄赤交角就没有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且通过许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相关的问题的探讨明确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使这个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易懂。

 

三探黄赤交角:理解季节更替和五带范围的成因

 

(一)探究方法

 

1.假设黄赤交角为零度:

 

根据上面对于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的探究,学生很容易发现地球上将不再有季节的更替。再与黄赤交角为23°26’时比较,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季节更替的原因。

 

五带的划分也应和现在不同。学生提出的划分方案较多,我觉得较为合理的是:热带的范围在南北纬20°之间,温带范围在南北纬20°到50°,寒带范围则在南北纬50°以外。这样寒带的范围大大增加,使地球的气候发生重大变化,这些都给后续的探究打下了基础。

 

2.假设黄赤交角22°和24.5°:

 

这是黄赤交角实际变化的范围(四万年一个周期),所以拿出来让学生讨论它对五带的影响。通过这个探究,学生理解了五带的划分原则,知道了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范围的影响。

 

(二)常见错误:

 

学生开始不知道回归线和极圈的关系,以为黄赤交角只影响热带和温带的范围。

 

(三)探究效果:通过假设黄赤交角为0°及其变大变小的探讨,学生明白了季节形成的根本原因,五带划分的依据,各带的特点,以及黄赤交角变化对五带范围的影响。

 

四探黄赤交角:激活思维,拓展知识面,初步形成地球是一个整体的意识

 

(一)探究方法:假设黄赤交角为0°,会对地球产生哪些影响?

 

发动学生大胆想象,假设推理,把热量、风向、气候、生产、生活等内容联系起来思考。现在我们探究的结果如下:

 

1.由于没有了黄赤交角,全球的气候将发生重大变化,气候类型会改变。有些气候类型,如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由于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会消失;季风气候会改变,可能在中高纬度形成陆地吹向海洋的“冬季风”,中低纬度地区会形成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引起中高纬度地区的干旱和中低纬度地区的洪涝,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2.由于五带范围的变化,热量的分布情况发生改变,进一步影响农业的生产。如寒带范围加大,现在的粮食主产区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热量不足,将不再适宜小麦生长,从而使粮食生产面积缩小,引起人口向中低纬度地带迁移。当这种情况在世界上蔓延时会引发土地和资源的争夺甚至战争。

 

3.由于没有了季节更替现象,北温带地区少了“天然的杀虫剂”――冬季的严寒,引起虫灾加重。南方由于高温持续不断,病菌孳生,导致禽流感等疾病增加。

 

4.当黄赤交角为0°时,地球站立起来了,人们观测星空的角度发生了很大改变,现有的星图要改版。

 

这些改变都是一些负面的影响,但也有一些同学提出好的一面:没有了黄赤交角,我们中国就同时存在“四季”,你喜欢什么气候,就可以去什么气候区生活,很有意思。

 

以上探究看起来可能都有些离奇了,但学生还是围绕着黄赤交角的变化来谈的,展现了中学生敢于大胆想象的思维品质。而且在探究中,学生能把地球当成一个整体,认识了热量与气候、气候与农业、农业与生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难能可贵。

 

在上述四探结束以后,让学生整理探究结论,写出小《假如没有了黄赤交角》,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为研究性学习积累成果,以便获取相应学分。并且,整理成果的收获感会促进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和地的兴趣。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探究的知识,作为地理教师,我们首先要善于思考,不断挖掘可探之点,打开学生思维的窗户。然后在问题提出以后,我们还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素材,如地理影片,相关文章、书籍、网页等,替学生作第一步的信息筛选工作,减少弯路,提高探究的效率。第三要给出一定的探究时间,可以利用课上的时间作探究,但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或需要野外观察试验的探究,最好放到课外或兴趣小组中去做,以免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最后督促、协助学生整理探究结论,写出小论文。

 

非常简单的归纳与对比,却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样的查阅研究过程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由此可见,一堂地理课经常会与课前预设不完全一致,会涉及到各种新的,可供开发的资源。学生在地理学习活动中,由于兴趣、注意力、知识积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的差异,对问题会有不同的、乃至错误的看法,这些言语、行为或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性的资源,值得研究。

 

三、协调资源关系,活化课堂教学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关注学生的动态。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着平等的、多维的对话,这些都是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个性化语言、情绪的表达,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意见、建议的提出。笔者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经常能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善于发现各种有价值的资源,给学生质疑、争论、反驳的机会,加以引导,点拨,让学生带着知识、经验、灵感、思考、兴致进课堂,呈现出课堂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自主性、创新性。让整个教学进程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的气息,这一点在人文地理知识讲解分析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例题:读珠江三角洲地区示意图和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5年12月31日,地球、太阳、月球曾排成一条直线;2006年1月2日,月亮和太阳都曾最接近地球。“咸潮”曾肆虐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材料二:咸潮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至内陆区域之后,它的盐分(即氯化钠)含有量仍然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的灾害。这种水质不但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而且当人类饮用或使用时,也会产生疾病。

 

(1)分析珠江三角洲出现“咸潮”的原因。

 

(2)简述“咸潮”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减轻其影响的主要措施。

 

(3)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结构的特点,说明该地区工业发展的突出区位优势。

 

分析:(1)①此时珠江流域为少雨期,所以地表径流量小,珠江进入枯水期,如果水位低于海平面,就会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发生咸潮;②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处于河海交界地带,海潮容易倒灌;③当太阳、地球、月球排成一条直线时,会出现天文大潮,而太阳、月球距离地球最近,将会加大引力作用,使大潮更大;④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加大了咸潮出现的几率和危害程度。

 

(2)“咸潮”会造成生产、生活用水水质恶化,而珠江三角洲又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和城市分布区、混合农业区、工业区,产值越高,灾害的损失越大。加强灾害的预报,建立预警机制;“咸潮”发生期间,加强节水的力度,从周边地区调水等。

 

(3)①工业部门齐全,轻重工业综合发展;②便利,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形成综合的运输;③劳力资源丰富;④技术力量强;⑤大亚湾核电站提供了一定的动力条件;改革开放的政策落实得好;⑥香港、澳门具有发展国际贸易的有利条件。

 

 

心理学者主张:“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在愉快和谐的、轻松的气氛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恰恰相反,在一个呆滞、有种种约束的环境中,思维堵塞、反应迟钝,心境封闭,毫无创造力。”因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是“宽松、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的创造者、思维矛盾的挑战者、学生茫然无助的引路人、示范的扶持者、攀登历练的加油助威者、成功进步时的喝彩者……”在课堂中,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一片天空,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攀登、去创造、去跋涉,课堂不再是固定、呆板的知识发布和接受,需要教师、学生一起相互启迪、共同研究、相互促进、孕育出无限生机,共同演绎有知识生命的新的地理课堂。

 

俞良燕(2007)动态的生成让学困生动起来--浅谈动态资源在学困生中的巧妙运用。下载自http://smxx2.zjhyedu.cn/blog2/user1/yyxkz/archives/2007/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