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5
关键词 学生主体性 传统教育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科课程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讲授下获取知识。随着时代的,这种教育方式很明显已不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所需要的多样化人才、创新型人才,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僵化教育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理念。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也强调教育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教育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提高和发展。那么,什么是学生主体性呢??
一、学生主体性的内涵?
学生主体性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学生主体性具有以下特征:①选择性。其突出表现在对学习对象(客体)如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到学习手段等的选择上。②自主性。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的自己的活力。③能动性。其表现为学生不仅能根据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并以此作为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而且,他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情意结构去主动的同化外界的教育影响,并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或加以排斥,从而实现主体结构的建构和改造。④创造性。主要指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敢于出“新点子”和解难题[1]。?
二、传统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缺失?
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人们殷切期望教育能弘扬人的主体性,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不重视学生在教育中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重教师而不重学生。②重管教而不重自觉。③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在课程结构设置上,重共性,轻个性,重模仿记忆轻理解创造,而且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忽视学生的独特性和个体差异性,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教法上强求一律,无视或忽视学生个性特点,不顾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体地区、学校的的特殊性,以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育内容,统一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塑造同一规格的人才。这样导致学生是无特长、无特色、无思想,即无个性的个体。④重传授而不重探索。⑤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素质、重知识轻品德等等。?
三、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当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人才强国战略”,为了更好地迎接挑战,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加快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并作出一些应对性的改革措施。?
(一)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学生知识结构形成的基础,合理的课程结构对于构建优化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至关重要。?
1、重视、提高活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的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以学生现实需要的种种直接经验和最新信息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种活动项目和特定的活动方式所组成的一种辅助性的课程形态。活动课程具有内容的广泛性、组织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参与者的自主性、个体的实践性等特点,正好弥补了学科课程死气沉沉、单调乏味的缺点。为了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有机联系起来,首先,必须把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紧密联系起来使它们首先在知识内容上互补,在学习活动方式上互相促进、相互补充、有机渗透。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次,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课,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如课、课、美术课、社会调查、公益事业等。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生活经验以及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等[1]。?
2、强化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科课程的作用。学生主体性并不是仅仅靠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就能得到发展,主体性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在很大程度上与他是否具有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作为动力有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不断强化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尽快把它们落实到教育过程和内容中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如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睦相处的同学关系,这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学习的情调;还有协调校园布局,美化校园环境,这些对于陶冶学生热爱生命,感悟校园文化的魅力,产生某种奇思妙想,触发灵感和直觉都有重要影响。而且,在这样美好、和谐、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里,学生更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谈举止,增强文明礼貌,形成勤奋务实、奋发向上的的意志品质[1]。?(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教学过程由知识的掌握、传授向知识的运用与发现过渡。?
1、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能力。教学中的任何活动,教师所作的任何努力,根本上是为了使学生具有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我摄取知识的方法。为此我们必须将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扩大到学生的自学活动,扩大到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活动,从以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为重心的教学职能扩大到一定的知识运用和发展功能之上,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研究”、“学会创造”,并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能力。?
2、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授课形式,促进学习过程的“个别化”、“个性化”。随着当今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爱好和个性品质方面的丰富发展和千差万别,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多样化以及化教学手段不断进入课堂,传统的集中性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过分强调统一集中,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不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所以,一方面,使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新的信息传播手段介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定学习进度,并可以超越时空限制,进行个别学习活动,即实现教与学的“个别化”。另一方面,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独立的、自主的活动来部分地代替完全统一的班集体教学活动,给学生以更多的适应个性的学习活动机会。如进行问题教学法、暗示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各种方式发掘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机械式学习变为灵活多样的“个性化”学习。?
总之,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浩大的工程,我们不能强求一蹴而就,只能不断地发展、变化、完善,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应汲取传统教育的精华,摒弃其糟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化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为我国培养独立性、自主型、创新性人才。?
?
1.张天宝.主体性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
2.罗利建.人本教育.北京:出版社,2004.5?
3.肖川著.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长沙:岳麓书社,2005?
4.李五一,刑永富.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5?
5.童大林,贺鸿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
上一篇:浅谈中学农村教育
下一篇:实践交流体验——有效学习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