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与课堂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吕琰 时间:2010-08-15

摘要   新课程改革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某些现实原因,与课堂教学任务之间产生了矛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探究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适当进行课后拓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   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  矛盾

   

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高中教师,我直接接触的是新教材,接受的是新课程理念的培训,相对于老教师来说,免去了观念转变上的尴尬阶段;但是在新课程的实践层面,也许新老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与课堂教学任务之间往往很难协调起来。新课程理念中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即是鼓励学生之间、学生老师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合作探究,这是素质的应有之意,在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贯彻这一思想,当然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就显得迫切而有必要。?

我认为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与课堂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基础知识贫乏,致使在课堂探讨过程中出现“瓶颈”效应,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就目前广东省的现状来看,为适应中考的需要,许多学校在初中阶段没有开设历史课程,有些即使开设,也多为趣味性的内容,许多学生重视不够,会考中应付了事,基础知识严重缺失,造成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知识衔接不上。?

第二,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在“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发挥引导启发的作用,使学生的课堂讨论能顺利地开展,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把下节课的预习任务布置下去,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项任务完成的不甚理想,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直接造成课堂讨论中延长了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三,探究问题设计得过多过难。由于学生基础较弱,在设计问题上,如果不循序渐进,就会出现课堂“冷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这样教师就不得不进行阐释,学生接受起来也有困难,在不知不觉中教师又回到了过去的“老路子”,学生的参与性大大减弱。?

第四,教师对教材资源不敢大胆取舍,只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通史体例,以模块为划分单元的依据,知识概括性强,中外交融,时间跨度大,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岳麓版教材在这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如果教师不对教材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面面俱到,单教师一个人就可以主宰一节课,更谈不上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了。?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进行合作探究的习惯还未养成,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和培养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意识的引导,而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学生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在探究的过程中就会偏离主题,出现与学习内容关系不大的东西,严重情况下还会影响正常的课堂秩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角色逐渐发生变化,学生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这是课改取得的可喜成绩,但是毕竟新课程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回避,也不能忽视,随着新教材大刀阔斧的改革,知识容量的增大,课堂实践中出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与课堂容量之间的矛盾,也是必然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埋怨,而要积极地寻找解决的方法。那么,如何尽量克服这一矛盾呢??

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要备学生。鉴于学生的基础薄弱,教师要正视事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想学生在课堂上可能遇到的情况,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能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讲清一个道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有效地控制课堂的40分钟。?

其次,在学生探究式的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调控,避免学生就一些与主题相去甚远的内容钻“牛角尖”,这样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又达不到预想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任其发挥,完不成当节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有效地引导学生。此外,在问题的筛选上,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要经过认真筛选;如果设计的问题偏难,就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课堂探讨不流畅,长此下去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在问题的选择上要区分梯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讨论中去。比如在学习到抗日战争的内容时,谈到南京大屠杀,让学生就此对日本的行为谈谈个人的看法,学生就有话可说,同学们就能从角度、现实角度、民族感情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各自谈了自己的看法之后,老师可顺势引导:那么日本到今天为止还不止一次的参拜靖国神社,为什么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出与世界潮流不符的行为呢?这有其国家的实力作为坚强后盾,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同学们很快就能得出:我们要努力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这样,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遵循了新课标的课堂理念。?

再次,教师要对现有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现有教材容量大,一节课40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全部涉及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标重难点的要求进行有效整合,突出重难点,对于一些补充性的内容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作为课堂拓展,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可以通过上交小的形式,也可以老师课下交流讨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又有效地解决了课堂容量和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

新课程改革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现状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的摸索,积极寻找有效的途径解决问题,才能尽快的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历史课程的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去看待这些问题,怎样想办法去解决,只有以新的矛盾为动力,不断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易到难,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