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作文的教学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8-15

[摘 要] 本文就中学作文教学中、作文教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作文的本质意义作简要分析,谈如何走出作文教改的误区。本人认为作文教学改革应走社会实用性之路,要对教材、作文题进行改革,还作文教学本来面目,为学生以后的生活服务。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本质意义 社会实用性 文学写作

引  论

作文教改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1999年北大、南开等名牌大学与《萌芽》杂志社举办首届 “新概念作文大赛”之后,“新概念作文”可以说是最有影响力的一次对传统应试作文的冲击,它一下子就风靡全国。之后,又出现了较有影响的“创新作文”及《新作文》杂志主编赵学文针对以上两种作文理念提出的“个性作文”观点。最近,较流行的当推清华附中赵谦翔老师的“绿色作文”观。我们的作文教学也顺应而动,集中体现在考试作文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话题作文”上。我无意于对这些林林总总理论中的每一种理论的特点加以说明,大家上网一查便可以知晓。应该说这些作文观点都很顺应时代的需要,其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注意到了学生真实的生活情感体验;让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培养其创新的精神与意识,张扬其个性;写作内容与形式比较开放,以期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写作空间。真可谓用心良苦。

但静下心来想一下,就不难发现,这样的要求是很难实现的。我们凭什么说这是学生的真实体验,那不是学生的真实体验?什么对学生来说是创新的?凭我们没有看到过相类似的作文吗?考试时学生能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把题目要求扔在一边吗?这样,也就是说,我们缺少一个评价的标准体系,这不仅使教师会觉得无所适从,对学生来说也是有失公证与公平。照此作文,容易造成学生作文天马行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使写作具有了太多的不确定性。举个例子:

“圈内”津津乐道:第一次新概念作文大赛上,主考给迟到的韩寒出了一个题:把一张纸糅成团后,扔在水杯里,让韩寒观察写作,从而造就了《杯中窥人》。文章如何,自不必说,题目怎样,值得一说。这个题目不过是主考随意而出,甚至有故意刁难的嫌疑,如果碰到其他参赛者,不知是怎样的五花八门的内容(但肯定还有好文章)!而且这样的题本身具有多少的价值可言呢?这样的题目可能也只能出现在作文竞赛中。当然,每一次作文竞赛不管怎样的题目,总能发现几篇好文章来。不信,可以用这样的题目:看着校园中的一棵树或一株草,写一篇文章;大街上开过一辆车,写一篇文章;天上飞过一只鸟,写一篇文章,等等,发动学生比赛,保准能挑出几篇“像样”的文章来!但是,如此作文,学生会有真实生活情感体验吗?可能只有挖空心思的份吧。在学校作文教学中,我们肯定不会去做,因为它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学生训练后也得不到写作的提高,得到的可能只有茫然不知所措和被愚弄的感觉。

也就是说,现在作文教学改革中出现的观点都很少具有可操作性,也体现不出学生作文的成长过程和阶段性特点,因而造成了雷声很响,闪电很亮,就是下不了雨的局面。那么,我们作文教学现状又是怎样的呢?它是否有更合理性的一面?

作文教学及考试作文的现状分析

新课程实施以来,作文的要求有了明显的改变,在《新课标》中对7—9年级的作文有这样一些话(部分):“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记叙性文章,做到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这些话很明显地强调了作文跟生活的结合及学生真实情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中学阶段作文的文体要求。这样的要求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我们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现行人教版教材中的作文训练设置是很难达到课标要求的。教材中,作文是以“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形式出现,内容多为话题题材上的主题化,而非以文体要求为主体。例如:八年级上册,文体上偏重于对说明文体的掌握,六个单元中有两个单元(第三、第四单元)是比较集中的说明文课文。第三单元作文设置为“1、了解、搜集有关它们的修建情况等资料,写一篇500字的介绍性文字。2、试就家乡城市里某座立交桥写一篇‘司机指南’式的短文,400字左右。3、请就此做一些调查,并提出解决办法,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注:三个题目均引用最后几句作文要求。)第一个题目只是说“介绍性文字”,遮遮掩掩,不明确说是说明文;第二个题目的孩子没法做,何况让学生怎么理解什么叫“司机指南式”?第三个题目可看成议,学生什么是议论文还不了解。第四单元的作文设置更为可笑:“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条理清楚。”是完全的议论文要求,出现在说明文单元!而且对于说明文的一些知识,第三单元只出现在文后的补白中,不成条理性,第四单元则只字未提。
面对这样的要求,教师的作文指导根本无从入手;对学生来说,文体作文则像盲人摸象,写出来不伦不类。有人或许会说,作文嘛,学生多看一些这种文体的文章,自然会了解,自然会写,所谓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这种说法或许有些道理,但学生有那么多课程,只有那么点时间,要花上多少时间才能悟出文体特点、要求来?我们现在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写作能力,并不是全靠学生自己多阅读就行了,否则语文老师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学生文体写作吃不透,对考试作文影响大吗?语文老师大多不担心,因为现在流行“话题作文”,特别是近两年来,话题作文几乎席卷了各阶段、大大小小的中学考试,目的当然是想给学生更大的写作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选择拿手的文体以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但是,话题作文真的能做到这些吗?大家看一下各阶段各地区的作文题就可知道,大多的题目主题方面都有明确的提示,话题也是大同小异:“亲情、友情、诚信、尊重、理解”等等,教师只要给学生归归类,投机取巧,准备一下,完全可以套用题材,省时又省力。文体主要是散文(记叙文)类。因为这类文体学生容易写,得分率也高。这几年的中考作文有人抽样调查,散文类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议论文类,有谁还敢没有把握地写议论文?所以中考写作套路上“凑、抄、套”,内容上“假、大、空”的存在也就成为必然。

作文的本质意义

作文该怎么教学、教些什么,我觉得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为什么要学生写作文。

我认为作文不是为培养学生将来成为文学家服务,而是为了让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后更有条理地、更有效地与人沟通,所以作文不是文字的,而是语言的艺术,交往沟通的艺术。叶圣陶说得好:“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是‘文学家’的头衔……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举个例子,如果某个学生要说服老师让自己参加某项老师不支持的活动而写个申请,就必须要把理由有条理地写出来。这还不够,还要注意分寸,要用文字中的情感打动老师,这样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我们的学生今后都要工作,竞职很多情况下都要写“自荐书”,调动需要写调动报告,推销产品需要写广告,给上司提建议需要写建议书……这些都是再实在不过了。这其中要有文字的功底,要有文采,要有自己切实的想法,要有创新的思维,这样才能帮助自己达到目的。怎样把这些整合起来?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但是从上面的考试作文、作文教学现状以及作文改革中出现的观点分析来看,我们对学生作文的本质意义还认识不清,还是纠缠于作文教学的“象牙塔”中而不能自拔。

对作文教改方向的思考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怎样对现在的作文教学进行改革,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摆正一个位置。

就是学生的作文目的应该以提高应用能力为主,是为他们更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写作为社会交际服务。我们的素质已经达成一个共识,即教育要“以人为本”,要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那么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也应如此。所以,作文教学、作文训练应以社会实用性文体写作为主,设计作文训练题力求与社会交际需要相对应,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本领,以适应社会需要,从而使学生受益。

放眼外国的作文教学,发达的国家都以此为目的。如:美国作文教材中有“自述”、“按一定模式的说明文写作”、“评论”、“程序性写作”、“分析性写作”、“表述意见的文章”、“辩论与说明”等作文题型;德国作文教材中有“怎样叙述自己的经历”、“描写和说明物品”、“失物启事”、“说明要求”、“提供情况”、“公告、私人信件、报道”等作文题型;日本的作文教材也与之相类似。他们作文教学的系统性也非我们所能比的。他们作文题型设计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服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10-05
 
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我国公务员笔试中的《申论》,申论考试“主要侧重考查应试者对给定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以避免考生“凑、抄、套”,又保证考生发挥自己真才实学。这跟外国的作文要求是何等的相似!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要我们的学生都去写申论,而是至少说明了实用性文体写作的重要性,其实申论也不过是实用性文体写作的一个方面。

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这个方面。也许有人会说,这种文体训练太死板了、太乏味了,写作空间太小,会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并不等于束缚,并不等于扼杀学生的创新。相反,这种训练对创新提出了更实在的要求,它不仅在思路上可以自由,内容上可以涉及方方面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更容易培养学生真正的对问题的创新看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这种创新又必然地以现实为依据,而不是天马行空的瞎想,也不是语言上、表达上的求怪求异的所谓创新。因而,社会实用性写作确实能够更好地解决我们现实作文教学存在的令人头痛的问题(上文已有分析)。

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作文教学中要摒除文学写作呢?并不是。实用性写作和文学性写作只是一个主次问题。文学性写作是实用性写作的一个补充。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学形式产生的作品都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看法的一种反映,只是表现形式相对形象性、看法相对隐含性而已。如果哪一篇作品反映不了什么,那么这篇作品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所以文学写作的要求更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上作家少而读者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对学生的要求像对作家的要求一样,那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失望也就在所难免。因而对于文学作品(不论长短与形式),我们主要要求学生多读,多欣赏,多了解,以增强其文学的素养、语文的素养和积累一些写作词汇。

所以对于文学写作,我认为切不可强求学生,如果学生有兴趣,完全可以用兴趣小组的形式(如文学社)出现。这样的作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生命服务。

其次,我认为作文教学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系统,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作文教材。

现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其作文方面而言远没有原来的省编教材来得合理,如果说省编教材作文要求还有一点文体的集中性、阶段性的话,那么人教版就毫无条理性可言了,这在上文已有分析,所以教师作文教学只能“八仙过海”,顾此而失彼。

因而根据社会实用性文体的特点,怎样有梯度、分阶段编写一套实用性的作文教学教材,并考虑安排多少的课时进行作文教学已迫在眉睫。这样才能改变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无序性、功利性,使学生真正得到实惠。而这,并不是一线的教师编写一套所谓的校本教材就能够奏效的。作为针对作文教学的普遍性问题的教材,要靠专家的调查、分析、编写。

再次,作文的形式也需要改革。

语文要考试,就必须要考作文,这是没人有异议的。而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也是升学所必须要过的一关,最起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能改变的。“话题作文”不是包治作文百病的一帖膏药。它的局限性很大,且越来越显示它的不合理性,出题也越来越走向偏、怪。它也很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大部分题目很容易使得学生“造假”,谈不上给学生更大的写作空间。比如今年(2005年)的“语文报杯”作文大奖赛,话题为“读书——生命飞翔的羽翼”,乍一看题目,好像很新颖,很有诗意,但是,细一想,这个题目除了要学生为“读书”歌功颂德以外,还能有什么目的!学生如有真实感受,也肯定是很类似的,要么只能在文字游戏上和别人一争高下。

考试作文(特别是中考作文)题是作文教学方向的一根指挥棒,怎样体现作文教学的阶段特点与效果,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又能体现学生的作文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又让老师和学生觉得不必猜题,安安心心地去学习写作、脚踏实地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确实至关重要。

我们现在的做法

对于作文教改方向的思考,是整个面上的东西,改革是必需的。但即使改,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就坐等着改吗?当然不是。学生是等不起的,每年有许许多多的学生走上中考(高考)考场,迎接人生的一次选择。因而,一方面我们要教给学生考试作文必要的技巧,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使作文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有用。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带有了双重使命。怎么做?这里作简单的不成系统的点滴化阐释,以期打开各位的思路。
 
 
作文题材项目化

项目是一个常用语,借鉴到作文教学中,就是作文的题材要像做一个项目一样有一个计划实施过程,分阶段,有目标,有活动,有。在此过程中,大部分以文章的形式体现,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积极性,提高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做一个“班级外出采风”活动的项目

项目背景:现在学生外出参观的机会越来越少,最主要的原因是涉及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因为只要出一点问题,谁都担不起责任。所以,这个活动班主任不同意,校领导不同意,甚至上级领导也不敢允许。

项目过程:

1、以书面形式说服班主任、校领导及领导,以争取让他们支持这一活动。

(每个人写一封信,可以分组写给不同对象,写完后讨论修改。)

2、设计活动方案,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1)若不获批准,写出失败的原因分析。(2)若获得批准,进行活动。

4、写出活动过程中见闻与感受、获得的收益,作为活动的成果。

5、写一则活动的宣传报道,以此“炫耀”自己活动的成功。

当然,对此活动项目的过程还可具体化。这样学生肯定会很乐意去写、去做。一次活动不但提高了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团体的协作精神,对他们以后生活也会受益匪浅。

这只是一个例子,难度也比较大,其实学校、班级、学生个人的很多材料都可以做成“项目”式作文训练题。

作文题目争议化

平时写作的题目尽量设计成有争议且学生比较关心的话题,不要一看题目就知道要写什么主题,不然一则学生没有写作的兴趣,二则容易形成“凑、抄、套”的不良写作风气。例如,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为“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本人认为就是一个很有可写性的题目。我们平时训练的题目可以再贴近一些学生的生活实际。

阅读作品个性化

阅读作品不仅仅是用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的素养、语文的素养,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我们应该着力于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再与作文相结合,提高写作能力。本人这学期尝试着每周开辟一节阅读课,让学生分小组推荐一篇认为好的课外文章(有文体方面要求),并写出200字以上的推荐理由,在课堂上交流,争取获得其他同学的认同。名为阅读,实为写作。虽似小打小闹,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结  语

所以本人认为,只要我们把握住作文教改的发展方向,认清我们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作文肯定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做万做学做真人。”我想陶先生的话不仅对学生适用,对我们老师同样适用。学生现在是懵懂的,但我们老师不能也懵懂,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早年语文教学被斥之为“误尽天下苍生”,我们不能再背这样的骂名了。

真正地为学生的将来着想,对生命发展负责,走出作文教改的误区。如果哪一天,学生走上社会后还能感谢我们的作文教学,那就是作文教学真正成功了。为学生将来而作此文,还作文教学以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