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实践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5
关键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能力培养?
笔者于2006年10月至12月期间,为开辟学生实训基地,联系就业单位。在这两个多月里,笔者先后跑遍了玉环的七大开发区,走访了近70家企业,并与10家企业签定了就业协议,同时也对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作了一点探索。
?
1 浙江台州玉环地区的企业简介?
由于的快速及较为优惠的企业政策,浙江省台州市在短短一二十年的时间内跃为全国制造业的中心,而面积仅和武汉市青山区相当的玉环县拥有三千多家大中小企业,成为加工的密集地。玉环地区的企业大多数是私、民营性质且各具特色。规模较大,行业内较为著名的有: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双环齿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规模小,但其产品却远销海外的有:浙江益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与我院建立合作关系的十家企业规模都在中等以上,如双环齿轮集团,其产值已达6个亿,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20亿,该集团是我国齿轮零部件制造行业中生产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这些企业中有三家生产数控机床、六家零配件生产产家,以及生产齿轮的双环齿轮集团。?
1.1 玉环地区企业的员工结构和学历层次特点?
玉环地区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员工的平均知识水平偏低,多在高中、中专、技校及以下学历,农民工占很大比例,大学毕业生非常少。如:浙江双环齿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员工1600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和技师180多人,大专以上学历200人左右,中专学历700人以上;又如:浙江玉环艾迪西铜业有限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85%是高中及以下学历,公司计划3~5年内,将中层管理人员全部换成大学毕业生。因此,企业对人才(特别是高职、大专类毕业生)需求较大,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
1.2 玉环地区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玉环县的企业大多数为民营性质,早期发展迅速,但后劲不足,究其原因是其员工的知识水平偏低,以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居多,中专技校的学生亦不常见,稍有文化基础的人一般在生产一线锻炼几个月就升到办公室或管理岗位了,学历稍高的大学生则少之又少。机床上的操作工都是农民工,排工艺的人员一般是具有多年经验的技校生,而设计人员则是花高价从国有企业挖掘过来的。?
玉环县的企业已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一些公司的高层及一线管理人员认为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至少需要具备三年的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才有可能成为中层或一线的管理人员,新进人员必须熟悉各个生产环节,才能迅速成长。于是许多公司建立了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员工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平台。?
特别是玉环坎门机床厂,该厂是浙江台州地区同行业中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创建于1983年,厂区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职工人数200余人。玉环坎门机床厂主要生产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卧式车床等产品,年产CJ06系列仪表车床2万余台,各类数控车床1000余台。该厂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认为:从企业今后的发展来看,需要大量在公司各岗位上轮岗锻炼过的机械类专业的产品营销人员,他们对每个岗位的技术工作,要有基本了解,但不要求精通。公司并不看重学生们在进厂半年内技术上能够达到什么程度,而是看重学生们经过半年轮岗锻炼后,在自己的专业上是否有一个突飞猛进的过程。?
1.3 玉环企业对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反响?
企业对接受学生实习以及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反应较冷淡。他们认为: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效益为先,新进人员要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还考虑到: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出现了工伤事故,谁来负责?相关医疗费谁来出?产品报废了,谁来付成本费?机器损坏了,维修费谁来付?学生实习结束了,掌握一定技能的学生去留无法控制,企业有何回报??
所以企业认为给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场地,是一件回报小、但投入大而且还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1.4 玉环企业对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反响?
因生产产品性质的原因,各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为一致,希望学生所学的知识最好毕业就能用。但是机械类知识需要一个积累过程。因此,各企业重点强调学生应该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如机械制图的原理和方法,零件图、装配图的识图能力;画法几何、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几门基础课程必须扎扎实实。比如说数控专业,十来家企业和在玉环的学生都指出学生所学的华中数控编程系统与玉环各企业不相适应,这些企业多数使用广州数控和北京的系统如KND(凯恩帝)及UG软件等。但是作为接受过数控专业系统理论的毕业生应该做到遇到不同的系统(不管是法兰克还是西门子)都能编程。另一个是对刀具的选择,首先要对工件的材料及刀具的材料有充分的认识,掌握选用原则。浙江益新机械有限公司和浙江玉环金鼎数控机床有限公司都强调了这方面的问题:作为机械类的学生首先要会识刀具、会磨刀具;二是工艺、工装;三是要会识图;虽然各行业以及不同车间的工艺、工装各不相同,但工艺的总则性是一致的,学生必须掌握基本原则,然后融会贯通;要掌握图纸所标注的形位公差、零件表面粗糙度以及工艺基准,一般来说编排工艺比做设计的难度更大,并指出大学里讲授工艺的教师其实并不懂得工艺,建议授课教师先到企业实习,因为加工工艺随产品的不同灵活性较大,并且最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在夹具设计方面,多数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其夹具是自行设计的。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创造力,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案,从多方面积累知识和能力。如在天元机电车床上的夹具不是学生所常见的三角法兰盘式的,而是改进成圆锥形的,工作时依靠锥度顶紧工件,使用起来更方便。相对于这些基本能力的具备,双环齿轮集团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要求则更高一些,学生在该厂实习20天后必须经过点检(铲刮)、操作、调试和故障诊断四关。
?
2 高职院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不足之处?
(1)基础知识不扎实,应知应会的理论没有掌握好,识图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平时缺乏训练,针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实践、实训课内容太少,时间太短,有实习或者实训但不排除走马观花式的,加上实验设备不足使得很多学生没动手的机会。?
(2)课程设置滞后于企业的需求,专业划分太细,限制了知识的延伸。理论基础课课时太少,如坎门机床厂就提到了学生学习了CAD,但真正要其画一个完整的图时还有困难,讲授不够深入,学生掌握不够扎实,并质疑学期末每个学生是否能有其真正的作品。?
(3)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一些技术人员多次提到课程太多,讲授时只能蜻蜓点水,机械、电气均未深入,且给学生留下的未知点太多。两年时间太短,使得学生学机械的零件图看不懂,学电气的编不出一个像样的程序,更有甚者,接触器、继电器看见了不认识,更不会接线。?
(4)高职院校一定要与本科院校区别开来,所培养的应该是技师,是实践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所使用的一些教材其机械功能符号与实际脱节,学生对磨刀的功夫、设备的故障、设备的结构和原理一知半解。玉环的企业不缺工人,最缺的是技师型人才。如果将学生将来的工作定位为操作工、维修工也许并不适合玉环企业的实际,但毕业生走出校门后首先是当工人,积累一定经验后才是技师。诚然,有些的看法没有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质,但却都包含一个道理:学校的办学应以企业需求为主。部虽然提出以就业为导向,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我们是高职类院校,很多企业指出我们有些教师其理论水平较高而实践能力相对不足。一些设备教师自己都没见过又如何去教好学生?其次是实验设备资源不足,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
3 高职院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对策和建议
?
3.1 建议学生实习期间可在工厂做学徒?
(1)在学校代理企业招聘学生时,学校将企业的招聘简章向学生公布,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向企业择优推荐;?
(2)大学生做学徒的截至日期以学生拿到毕业证为准;?
(3)与企业商定,如大学生拿到毕业证,企业仍未和学生签定正式劳动合同,学生有权利选择离开企业;?
(4)企业对拿到毕业证的大学生,在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之前,要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
(5)企业对做学徒的大学生,要保证学徒岗位专业对口,对不服从企业有关管理规定的,企业可予以辞退;?
(6)作为带队老师在企业里,要积极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协助企业完成大学生由学生迅速向社会人角色意识的转变工作;并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针对企业、学生在各类观念上的误区做好协调工作,起到企业和学校、企业和学生、学校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作用。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将学校、企业、学生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3.2 企业对学徒的大学生的反应?
(1)企业认为大学生当学徒就是实习,但和实习又有着本质区别。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虽然学生在毕业前,没有权利和企业签订正式的劳务合同,但学生在学徒期间,依然能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能努力缩短与企业要求之间的距离以达到企业的要求;毕业前如果学生能留下来,这当然是企业希望的,这为企业给学生定位赢得了时间,也为学生在企业中给自己准确定位赢得了时间。?
(2)学生是自愿来企业的,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与其他的员工是不一样的,与那些在企业签订正式合同的社会就业人员相比,根据就业用工的标准,学生技能上的不足,企业是可以接受的,在与企业其他人员的攀比上,企业也有个交待,所以学生在做学徒期间,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因为,企业培养这些学徒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一线生产或中层管理者。比如,在与某铜业有限公司的高层及一线管理人员的交流中,公司高层就说:“公司现有的一线生产及中层管理者,85%都是高中及以下学历,公司为了长远的,决心在3-5年内,将此类人员全部换成大学生。”某齿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也说:“厂里的一线生产或中层管理者大多数都是高中及以下学历,让这些人加工产品,一个比一个行,让这些人进行现场管理,意识一个比一个差,还有些人,简直无法沟通。”还有很多企业是家族式的,中层管理者大多数也是家族内部的人,这些人技术没有,学历也没有。已经有很多公司的老总清醒的意识到这些情况已经开始制约企业的发展了。?
(3)企业并不看重学生们在企业里前3-6个月的技能水平,而是让学生们在各岗位轮训,通过轮训,观察学生们的待人接物能力、专业技能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一线工人的交流协调能力,特别是观察学生们能否敬业爱岗,能否吃苦耐劳,工作作风是否扎实等等。总而言之,学生在企业的前3个月,企业在重点考察学生们的本质,以及是否热爱企业,对企业是否忠诚,可以说企业对学生们的期望值很高。?
(4)企业加强了在学生们感情上关怀学生,但很少从工作待遇关心,因为企业担心其他有技术的工人有意见,企业这样做也是希望在其他员工有想法的时候能有退路。?
(5)企业很看重学生们通过轮训3-6个月后,各方面的突飞猛进的过程,笔者认为企业在这方面表现是非常理性的。?
(6)各企业也存在着普遍的担忧,大学生到玉环的企业来,不安心工作,企业担心留不住人才。各企业甚至愿意在学生的毕业答辩上,给予学校强有力的支持,他们希望学校能在这方面考虑这个问题。企业的具体意见是:学生们要参加,希望老师能带试卷到企业来考;学生们有毕业答辩,企业希望学校能派出专业老师到企业进行答辩,企业还可以给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提供技术人员上的帮助,这样企业也可以在学生毕业答辩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挑选。所有这些,是因为企业希望学生稳定的为企业工作。?
(7)学生们在企业当学徒,企业认为学生们在培养期间,做坏了产品或用坏了工具是正常现象,重要的是学生们愿意留在企业。?
(8)各企业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大多定位在技术主管、设计工程师、销售及售后人才、工艺及产品设计等岗位。企业希望学生在校期间要重点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并加强基础专业理论的实训,理论课和实训课的分配课时最好能达到1:1。学生进企业后,根据企业的具体产品、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企业对学生的各方面考察,再分专业类别。?
3.3 关于学生在做学徒期间的管理?
(1)带队老师应选派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学生实习时,专业教师从专业、行业的角度给学生加以引导,专业教师也可利用这个机会,在自己的专业方面进行专业实践学习,向“双师型”教师转变;辅导员从学生的养成教育、做人做事等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2)在大学生做学徒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习周志”,每周按学校规定,要求学生自己在企业工作的思想、专业技能学习情况,并且将“实习周志”交给生产一线的师傅或班组长、车间主任,由他们对学生进行全方面评价,然后交给公司的高层管理者。通过“实习周志”,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更准确的定位;同时,也可以让企业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情况有一个准确把握,便于企业及时做出相应的岗位调整,做到扬长避短;也便于学校在和企业的沟通中,有一个互相合作的平台。?
实践证明,在大学生毕业前,坚持择优推荐和学生自愿相结合的原则,选拔大学生到企业做学徒,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也可以为企业选拔、留住所需人才创造了条件,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取得三赢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探讨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物理整合探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