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新“任务”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邵红祥 时间:2010-08-15

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这一教学法。本文以“门票的制作”为例,就新课程理念下“任务”的设计以及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新理念 任务驱动 任务设计 建构主义

引入了以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专门在“教学建议”一栏中指出:“‘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 但如何来设计“任务”呢?笔者有幸参与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组织的新教材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对信息技术课程“任务”的设计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本文以“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中的“图形图像信息的处理”任务的设计为例加以阐述。

一、“任务”设计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它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二、“任务”设计

我对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进行了分析,认为“图形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是“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的基本知识点,主要让学生掌握图形图像的基本要素、采集的途径与方法及加工处理的基本方法等,它是掌握其他媒体的基础。同时,图形图像是学生最常见的媒体之一,如何在提供给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是设计“任务”的关键所在。当时我曾考虑过“制作一个介绍学校风景的网站”“制作一本相册”等实践活动,但都因知识点难落实或内容不够新颖等因素被否定了,最后设计了以下一个实践活动:门票的制作。

三、对新“任务”的思考

“任务”一般是指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完成的事。但是作为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要有更加高,要求任务具有学习的起点、控制学习进程和有助学生自我评价和调节的功能,。

1.“任务”的目标性

设计的任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既含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涵盖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能力。例如,学生在完成“门票的制作”任务过程中,一方面对图形图像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掌握了图形图像采集、加工与处理的基本方法,可以说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任务”的真实性

任务应该是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即应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不是虚构生造的任务。如有些教材中,把一首四言诗,四句分别设置为不同字体和不同字号,就是生造的,因为大部分书不会这样排版。因此,任务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要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去完成。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去学习。

心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于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可促使学生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例如,门票对很多学生来讲是生活中较常见的对象,有的可能见过不少各式各样的门票,对完成此任务容易进入情境。

3.“任务”的开放性

任务一般涵盖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但完成任务的方式可以多种,最后的作品可以是多姿多彩的。更重要是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要给学生“留白”,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得到,并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只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千篇一律就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例如,在“门票的制作”任务中,有具体要求,又有范例,便于学生操作,但又没有限制具体内容,只提出“主题突出、美观适用”,给学生“留白”,作为实现任务的开放与延展。

4.“任务”的层次性

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每个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接受的水平,不能太难也不要太容易;二是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在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5.“任务”的创新性

培养能力是教育的根本目标。知识和技能是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但并不是学习和具备了知识和技能就形成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它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也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而一旦具备了这些素养和能力,学生就能更有效地、创造性地利用自己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做出更有特色的、更有价值的作品。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因此,在设计任务时,不要仅限于考虑知识与技能,要站得高些,从培养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上进行通盘考虑。

总之,在进行新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 吕品,《任务的设计》,人教网

[2] 陈琦 张建伟,《少儿NIT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全国少儿计算机资料汇编,2000年

[3]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育技术通讯》

[4] 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教研网

[5] 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2003年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