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成长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林若夫 时间:2010-08-15

摘 要  在教学当中,教师的思维模式决定其言行,进而深刻影响受教育者。关注、重视、优化教师的意识思维,是深化与提升教育整体质量的关键所在。在这个问题上,教师更应自觉地去反省自我和完善自我。

关键词  教师  思维  学生  成长

一、何谓教师?何谓学生?

“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1这是教师的简要定义。

“一切受教育的人”、“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2这是学生的简要定义。

从以上的论定中大家可以看到,教师与学生是两个不同概念的群体,可是,两者却要在同一环境当中,共同完成许多的研究任务,这就是教学的基本情态。

自从人类出现“教”与“学”的文化现象,教师和学生这两部分身份与知识都相去甚远的社会群体就聚集在一起展开了“教学”。久远以来,人们对于教学的认识与规范在不断地深化,多少的条例和措施的制定,所谓的“教学模式”、“教学体制”等等产生了。时至今日,古今中外各种各类的教学流派多不胜数。尽管流派诸多体系林立,但都有其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制定并遵守一定的方案和规程,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方案等等。每一所院校尤其是著名的学府,都具备自己的教学特色,而不同的教学特色就意味着培养出不同素质的学生。教学是塑造人的工程,教师无疑是执行工程的最后落实者,由此可知,作为工程的执行者,工程质量的成败优劣系于一身,可不慎乎?

二、教学方案是教学的具体执行者的实施文案,它虽然应以计划、大纲、进度等文件的要求与规定为指导,但“教案”乃是授课教师的思想深度、专业水平、表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决定授课质量的重大因素。对教案而言,教师的思维性质、方式、取向、程度等起到决定性的影响,换言之,授课教师的思维乃是教案的灵魂。因而,教师的思维极大地干预着受教育者。

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关系,这种关联深刻而微妙。对于师生关系,人们往往只看到外在的形式而容易忽略了内在无形的意识思维。

在中外思想史上,体现教师意识思维影响力的例子令人震撼:孔子克己复礼的人格理想的意识塑造出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的颜渊。孟子的母亲专心刻意希望儿子好学成才,最终造就出一代大儒孟子。近代戊戌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决意培育变法人才,开堂讲学。康氏救国图强的强烈意识在学生的思想上烙下深刻的印记,日后成为著名的维新思想家的梁启超即出于康有为门下,并老师一同投身于波澜壮阔的爱国变法运动,称之为“康梁变法”。古希腊思想巨人柏拉图自幼聪慧,就在柏拉图20岁时,他的父亲把他送去拜苏格拉底为师。苏格拉底的“概念”学说被柏拉图所继承且加以,并最终创立了欧洲史上第一个博大的思想体系。

在史上也如此。东晋时期,王献之受到王羲之革新书法,变“古质”为“今研”的艺术创新思想的熏陶,以继往开来的作为,把书法艺术的变法更进一步,获得独特成就,后人称之为“二王”。元代,黄公望精于山水画,尤为难得的是他经长期观察,深得风光的真谛,刷新了表现技法,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具有划时代意义。黄公望的山水画创作受到书画大师赵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