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智能工具
摘要 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特别是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到底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实际操作中,更是五花八门,各行其是,各显神通。根据理念,笔者提出了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智能工具的观点,从教师、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这一观点对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成长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主导 主体 工具 智能工具
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教育系统中,人的集合主要指教师和学生,教师与学生是教育系统中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什么关系,特别是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到底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实际操作中,更是五花八门,各行其是,各显神通。笔者认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智能工具。
首先,从教师方面说。
教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频繁涉及到的一个概念,但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人们理解的角度却差异甚大。如从教师功能及作用角度对教师概念作出界定,“师者,教人以道者称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教师应有的品质的角度对教师概念作出界定,“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这些界定从某一方面反映了教师的特征,但要全面理解教师这一概念,必须把教师作为一个集合体,从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承担的社会职责及与活动对象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察。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职业是依据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性质与形式而划分的社会劳动集团,由于每种职业劳动性质与形式的差异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唤起了社会学者对职业性质研究的兴趣。社会学者常常把职业划分为专门职业与普通职业。他们致力于专门职业的研究,并建立起了专门社会学这一分支学科。在专业社会学,对于专门职业这一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界定:一种是把专业界定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服务理想的职业群体;一种是把专业界定为对自身职业具有控制权的职业群体。人们往往根据这两种界定来判定某一种职业是否为专业。
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是教育者,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的重要职责。教师业是促成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是培养人、造就合格社会成员的职业。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一般说来,教师主要有如下的几种职业角色。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教师职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和重大责任,决定了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
一个未来的教师,只有通过教师职业的专业训练,取得一定的资格,才能成为符合教师职业规范要求的专业成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智能工具,强调了教师的智能性、工具性,教师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应起积极的主导作用。
其次,从学生方面说。
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性的人。但人共有的本质属性不能代替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从入学到中学毕业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心理发育和形成的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及发展过程中的可塑性是由学生的遗传素质提供的。
(二)学生是具有需要的人
遗传素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还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人是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最初的个体更多地体现了自然的属性,还是一个自然人,它只有完成了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这一过程,才能成为一个社会人。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反映,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在活动中,个体不断作用于客观现实,日益深入地反映客观事实的特性和关系,形成一定的发展水平。客观现实也不断作用于个体,对个体提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反映在个体的头脑中,转变为个体的需要。而需要的满足,同样要通过个体自身的活动即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实现。因此,没有活动,没有与个体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认知的和情感的,道德的和审美的,等等。正是基于学生发展的多面性,才确定了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以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个体为活动对象,由一定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选择内容,组织教材,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施以有意识的影响。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学校教育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身心的发展。但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年龄越大,这一特点越突出。这种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学生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教育者必须尊重和调动这种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实现教育目的。
学生是指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他们又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素质的个体,教育者必须承认并尊重这一事实,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智能工具,可以充分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要学,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知识。这样,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如何学习知识的方法。
再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方面说。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的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的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的,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1.在知识上,教师是知之较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之于学生又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单向传输过程,它需要有学生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积极发展的人来。另一方面,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单纯的灌输,消极的接受,是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