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于漪的教学艺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魏东芳 时间:2010-08-15
摘要:古人云:“水珠集聚成大海,经历积累成学问”,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创造了语文教坛的奇迹,这取决于她良好的素质修养和经过长期坚持,勤学苦练的本领,以及爱心的奉献和情感的驱动。

关键词:素质修养 知识面 激发兴趣

素质修养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或职业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一个人具有从事某项专业工作的素质,并不完全依赖于天赋,而主要是靠后天修养而成。于漪老师的课,从校内讲到校外,从上海讲到全国,她的课对于年轻一代的语文教师而言,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众所周知, 于漪老师是一位在语文教学上独具魅力的教师,除了她拥有当好教师的某些天赋之外,更主要的还是她热爱事业,努力耕耘,潜心研究。她是改行教语文的,一直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她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发现自己在视野、知识点、课堂实际操作等存在明显的缺陷。由此, 于漪老师作了连续不断的努力,她拼命吸取知识,打好业务底子。她用数倍的功夫,从系统学习语法、汉语拼音、修辞入手,到文、史、哲广为涉猎;以中外文学史为经线,选读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作品,力求早日摆脱知之甚少甚浅的窘境,告别孤陋寡闻,迈向知之较多较广较深的目标。“天天明灯伴着过午夜”不仅如此,她还要求自己对重要理论要反复学,进扣一点深入学,拓扩视野广泛学。她把平时学习所得写成了笔记,并完成了《学海探珠》 一书。

于老师潜心研究教材,取得使用教材带领学生学好语文的主动权。查检资料,独立分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一篇篇课文反复推敲、研究、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构成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钻研一篇教材要花10、20甚至30个小时,没有什么可供抄袭的现场的教学书,这就促使自己非认真读书非刻苦钻研不可。三篇、五篇、八篇、十篇、上百篇独立钻研,开始尝到了庖丁解牛的滋味。

教鲁迅先生的药 时,为了一个“着”字的读音,她查遍了所能找到的资料,最后查阅了英译本,读准了音才算放心。

以死求活,形成规范。开始教语文时,于漪老师教学用语不规范,为了提高教学用语的质量,她硬是把课堂上要说的话写成详细的教案,然后修改,用规范的书面语去改造不规范的口头用语,然后在背出来,口语化。

详写教后心得。对刚刚结束的课评头品足,找缺点找不足,激励自己不断改进。

四十年的废寝忘食,孜孜以求,于漪老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初衷。

于漪老师的课堂始终向外人开放,堂堂都是”示范课”“公开课”于老师的教案选早已成为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案头书,教学录像成为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观摩范例;她的学生百分之百考上大学,只要听过她上课,或者读过她的教学专著,都会从心里发出赞叹,语文课怎么会如此的有声有色,多彩多姿呢?

教学也是教师只能的闪现和心理的机智。一位教师有了一定的学识水平,加上智能高,心理情绪好,就有可能把教学推向完美的艺术境界.。那么,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职能呢?

(一) 爱的力量,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强烈的责任感,自豪感、光荣感以及一颗真挚的爱人之心,“才能具有如诗的深情”,“无限的热爱”“无私的奉献”.。她的课以教人为宗旨,总是以极大的爱心,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指导他们成长。她每一堂课的导语,每一篇课文的诵读,每一次提问,每一段将评的文字,都能够背下来,说出来娓娓动听。

在于漪老师的课堂上总是洋溢着激情盎然的热烈气氛,荡漾着浓浓的师爱,这并非兴之所至。那么源头在哪里呢?用于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一个心眼为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教好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师生涯中最大的事。而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学生世界色彩斑斓,一个人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各不相同,有的开放,有的内向,有的爽朗,有的含蓄,有的聪慧,有的内秀,进入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交朋友。育人是老老实实的事,教学生学语文是用中华优秀文化哺育他们成龙,提高他们语文总体素质,来不得半点的虚空和马虎。

于漪老师言:生命的闪光无过于站在课堂上,面对几十双充满求知渴望的眼睛,我深切感受到我是因他们而存在,是因他们的成龙生命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语文教师,首先应该用自己富有语文精神的灵魂去影响学生。语文精神的实质是“爱”。“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于漪老师就是让学生懂得爱惜自己,爱别人,爱一切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生存的价值。于是,她的课堂抛开了审问与灌输,往往与学生进行一种和谐平等地对话,让其在对话中感知社会与人生,提升了学生们的精神与情感。在课堂上放弃解剖与拆析。进入文本,与学生一起感受汉语言的无穷魅力,并沿着“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学习,正确自如地运用汉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情感。只有在深厚的文化积淀面前,一切教学技巧都会显得随心所欲,又都会显得轻松自如。

法国诗人荷尔德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于漪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可以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上的诗意教师,所以她的学生都可以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大地上。

(二) 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如果学生不愿学、甚至厌学,那就无法教学生“学会”,也更谈不上“学会”了。于漪老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就语文教学而言,读与写的心理因素很复杂,它的效果往往与外界良好的环境,引人探究的问题,幽默有趣的语言,民主可亲的的学习气氛紧密相关,教师要尽力顺应学生的心理机能,把握心理流向,创设最有利于须为生思维的环境。而于老师就是一位极善于组织教学,善于创设教学环境的高手。

于漪老师总是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们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很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刨根究底的欲望,实施进行激励,引导学生制订学习目标,进行目标激励,或者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予以表扬,进行前景激励,努力使学生把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第一需要,从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愿学、乐学、爱学,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的影响力,于漪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最容易对学生产生影响力的老师。因此,经她教过的学生没有人学不好知识的,也不足为奇了。


(三) 教学的实施

1. 来自于教材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于漪老师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从广度上开拓,扩大知识覆盖面。所谓从广度上开拓,就是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不是只见课文不顾其他。于老师总是审慎选择知识点延伸扩展,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使他们吸取多种营养,尽量把课上好。在上《晋祠》一课时,于老师从广度上开拓:让全体学生依次介绍祖国的名胜古迹,介绍推荐名胜词典,并且听写“晋祠”条目,引进有关的地理,知识,复习了物理力学原理,传授了“看景不如读景”的艺术审美常识……这样开拓,所用课时相仿,收效却不同一般,真所谓事半功倍。她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课时,但课堂上的知识容量要比一般课堂的知识容量多出三分之一以上。学生在她的课堂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知识面不断扩大。

2. 从深度上探讨,加强学生的理解力。教学上有一条根本原则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使学生认识事物不浮光掠影,就需善于思索,深究底里,洞悉事物的本质。培养人,这个要求非常重要。

《晋祠》是一篇浅显的说明文,如果只教在课文表面,指导在听说读写表层,不仅课平而淡,干而瘪,而且学生思维会受压抑,认识能力也会受影响,所以于漪老师设计了词典条目与课文的比较。在比较中,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逐步深化,从而对文艺性说明文的本质特征有了了解,对问题的认识能力大大加强。

3. 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

看于漪老师的观摩课的录像,百看不厌,常看常新,这是她课堂教学方法不断变换的结果。就以《晋祠》一课为例,教学非常丰富,朗读、听写、正音正字,有不同句式的比较,有学生依次介绍祖国名胜,有学生讨论,有个别学生模仿岩石,有教师讲授,有语言文字的教学,又修辞手法的赏析,有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极易能力的检测和训练……教学方法和手段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些方法各有千秋,共同都成她课堂教学多功能的特色。

4. 课堂教学的鲜明节奏

文似看山不喜平。起伏曲折就会使读者兴趣浓厚,步入胜境,领略无限风光。于老师认为:课堂教学也是一样,课上得呆板,从头到尾一个模式,那就令人昏昏欲睡,如果上得有起有伏,有鲜明的节奏,就能引人入胜,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处理有重点、有主次、详略。教一篇课文,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训练不能面面俱到,用她的话来说,就是“课,不能糊成一片”。要先教给学生什么,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目的不明确,课堂上随心所欲,也就谈不上教学节奏。教学目的具体实在,轻重得当,课就上得有节奏。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她在这点上很有个性,总是善于在上课伊始就加大训练密度,掀起小小高潮。

仍以 《晋祠》为例,第一个教学环节是请学生依次介绍祖国的名胜古迹,两分钟时间内达43人次,且无重复,这是一个小高潮。在教过程中,该慢则慢,当快则快,该细细咀嚼之处,节奏太快,会使学生消化不良,该快处不快。则拖沓啰嗦,学生就会恹恹欲睡。快的节奏,可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方面受到成效,而思维的敏捷在当前的信息如潮,只是火爆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多用一些快节奏的训练。

5. 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于漪老师孜孜不倦地追求语文课的感染力和辐射力,让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咀嚼、感悟,流淌到学生的心中。她追求的语文课的境界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崇高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和理解碰撞,感情发生“井喷”,感染学生,推动教学进程,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或质疑,或评论,或挑剔,或追根究底,发表个性化的独特看法,思想闪现火花,促使教学往深处开掘,往广处延伸。如果记录下来,是一篇师生共同创作的生动的优美散文,又是一首节奏鲜明催人奋进的交响曲。

6. 教学语言的表现力

在教学活动中,于老师让学生领悟文章蕴含的情和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她说,教学中最怕出现学生冷漠、无动于衷的局面。如果教师把自己酷爱语文的火花与之道学生的心理,把自己酷爱思考的问题传播到学生身上,教学情况就大为改观,学生会生龙活虎,兴味盎然。教材不同,学生情况不一样,脚法就应随之而变。有的课文适合朗读,就让学生多读、边读边议,有的课文需要讲解、讨论,分层剖析步步深入,有的课文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掌握,那就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消化。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课文,侧重点也可不同,或侧重词句或侧重篇章,或侧重某个写作方法,或侧重思想情愫陶冶等等。当于漪老师和学生一起沉浸在民族文化的浓郁氛围中,看不尽“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崖”的美景,领略不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无视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爱国情怀,品尝那个不尽语言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乱世穿孔,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的字字珠玑,心中民族自豪感不仅油然而生,简直是充盈胸际。吮吸民族优秀文化,民族奋发精神的乳汁,人的心胸会开阔起来,人似乎脱离繁琐,长高了,高大起来。

当师生们学到现代人崇高品格,伟大精神的作品,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月的哀思》《春夜的沉思和回忆》时,心灵受震撼,思想受洗礼,感情被净化,我强烈地意识到带领学生学语文,绝不只是让学生学一点文字上的技能技巧,而是要在学生心田作“植根”的工作,植志向的根,理想的根,人格的根,植良好道德情操的根,植意志毅力的根。为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要求内容和语言形式交融,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思想情感和人格的形成受到良好的熏陶。

于漪老师从民族的高度,着眼现代人才的培养,鲜明而又概括地提出了“教文育人的”“目的观”。于漪老师说,现代人的素质,应该是思想活跃,富于理想,自学能力强,善于吸收各种新信息,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勇于改革创新的人。语文教学就是要为这样的培养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上述目的要通过严格的语文训练来达到。L

于老师还指出,所谓“语文训练”,又两项“育”的指标,一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即“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又追求真知的旺盛的求知欲,有克服困难,锲而不舍的意志与毅力。”二是致力于“智力的开发”点拨,把学生教得聪明起来,是语文教学育人的又一重要内容。把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立足点转变为以“学”为主,即“教”为“学”服务,一切从“学”出发。把单一的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融思想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操陶冶为一炉的立体化多功能培养。三是把语文学习的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为学生打开认识现代社会的广阔天地,用时代的活水灌溉语文园地。她的这些改革思想和措施大大拓宽了语文教学的视野,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节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学语文教学适应时代要求,合上时代节拍,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综上所述,于漪老师良好的素质修养,融入到她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有创造性的教学风格,这是毋庸置疑的。若想在语文教学第一线取得一定的成就,为祖国培养真正的人才,学习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是非常有益处的。我愿和语文届的同仁们一道向于漪老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