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偏差行为的矫正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5
主题词:偏差行为 表现 研究意义 原因分析 矫正方法
一. 研究偏差行为的意义
目前,各职业学校由于受普高热的影响,生源急剧萎缩,初中的许多后进生也涌进了中职校园。这个虽看似平常的变化,但却使平静的中职校园一下子变得沸腾起来。学生中的许多人,性格怪异,容易冲动,学习不上进,纪律涣散。根据国外有关的研究,偏差行为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偏差行为指偏差正常轨道的行为。日本心家古泽赖雄从其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将他分为五类:(1)病理行为,如神经病和精神病;(2)由不良性格和情绪引起的行为,如攻击、粗暴、退缩、孤僻等;(3)由不良品德引起的行为,如说谎、小偷小摸、两性关系错误等;(4)由智力不适应学习引起的行为,如学习跟不上,逃课等;(5)触犯刑律的行为,如偷盗、抢劫、杀人等,总之,凡是偏差社会法纪、道德、健康等准则的行为,都是广义的偏差行为。狭义的偏差行为应排除犯罪行为和病理行为,因为这两种行为分别是司法工作和医疗工作的对象。而学生中的偏差行为大量属品德型和性格型,不良的需要、个性、心理及年龄特征有密切联系,是教育工作的对象。笔者通过在中职校工作的几年观察,中职生的偏差行为可按情况的轻重表现为如下情况:〈一〉欠交家庭作业.〈二〉染发.〈三〉讲粗话〈四〉观看自己不宜的暴力电影或VCD.〈五〉随地吐痰.〈六〉破坏课堂秩序.〈七〉沉迷游戏机.〈八〉饮酒.〈九〉不守校规.〈十〉不服从教师的处罚.〈十一〉随处叫嚣.〈十二〉与父母吵架.〈十三〉与教师冲突.〈十四〉恐吓别人、勒索小额金钱.〈十五〉赌博.〈十六〉小偷小摸,自称为黑社会成员.〈十七〉骚扰异性.〈十八〉打架斗殴.〈十九〉暴力违法。另外,在学生中情况和行为上严重失调的比例在逐渐增大。比如,失调者有的狂躁,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冷漠,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和工作无兴趣;有的压抑孤僻,脱离集体,象这些心理失调、抑郁、恐惧、脾气不好等行为障碍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就是心理和行为正常的学生,也在如何对学习、事业、以及社交问题上产生挫折和消极行为。
中职生的偏差行为很容易选成对自己的要求放松,引起自己的各个方面的都处于停滞状态。而且偏差行为使得学生有“欢娱感”,一旦形成极不容易改变。此外,由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还未形成,他的行为极易受外界的影响,由于一两次的偏差行为能够给他们带来“欢娱感”,于是便有多个学生纷纷出现偏差行为。这样会形成一个集体的风气不正,如果一旦这样,集体成员的荣誉感,自豪和对集体的尊重成为一片空话,那么偏差行为造成的危害可想而知。
一个班级的班风不正,会给班级、学校的管理造成许多干扰、设置许多困难。这样的风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那么他很快就会在学校中迅速蔓延开来,直接对学校的校风造成侵蚀。
根据笔者的几年观察,凡是对学生偏差行为重视不够的学校,教学班的正常教学受阻,学校的教学管理秩序被打乱。学校的校园环境,教育教学资源被破坏,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突出。无疑,偏差行为对个人、集体、学校乃至到社会造成的危害,是让人难以估量的。偏差行为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研究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
偏差行为对学生个体、学校、乃至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那么必须找出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
在色彩缤纷的中职校园里由于中职生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会出现一些偏差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要求的行为。青年心理学提出了青少年发展的异时欢、认为现代青少年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是不同步的,他们的生理发育和成熟提前了,相应的性意识和某些社会欲求党醒较早,但是伦理道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还不足,这种差距,正是青年学生容易接受消极影响,造成偏差行为的条件。
学生的每一种偏差行为,都是人格不健康的表现,但在中职校园中,既有违反道德规范的偏差行为,又有由挫折感引起的偏差行为,偏差行为在校园中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不良文化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又是经历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国家,封建社会的残余至今还在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封建特权思想,封建行帮思想等封建文化的糟粕、还在相当多的人的头脑里作祟。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实行,资本主义的腐朽文化也大量渗入。拜金主义,“性解放,”弱肉强食,及时行乐等腐朽的观念,严重地腐朽着我国人群中的意志薄弱者,特别是青少年。有人把“黄色的冲击”同爱滋病一起看待,并称为“超级杀手。”这种无形的毒素,通过多种社会渠道、媒介对中职生产生侵蚀。
(二) 不良的教育因素
不良家庭教育,使子女从小养成专横霸道,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性,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者受到法纪的约束,就会无视社会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与社会相对立,直至以暴力犯罪相对抗。
不良的学校教育,方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理想教育,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缺乏理想和品德教育的学生,对社会消极 现象缺乏正确识别力和免疫力。
不良的社会教育,使一些人尤其是青少年。没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社会阴暗面的影响下,逐渐沉沦堕落。
(三) 中职生特有的心理状况
(1)中职生的挫折情绪与偏差行为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挫折感是个体需要不能满足,其目标受到阻碍或推迟实现所引起的心理矛盾和情趣冲突,而中职生的偏差行为受挫折影响的因素也相当严重。
首先,由学习上的挫折感而引起的。
中职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通过学习来满足本阶段“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当重要,学习不仅关系到中职生的未来,也关系到他们在集体中的地位,因而就中职生来说,学习的失败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挫折。由于学习成绩差,担心自己在班上无立足之地,产生自卑,因此,对一切活动毫无兴趣,整天处于焦虑苦恼中不能自拔,甚至导致精神创伤或偏差行为,如拖延交作业时间、逃课、对自己放任自流等,这些既严重影响了个体的发展,又影响了整个班级或学校的管理。部分中职生在学习上的偏差行为是严重的,因为他们采用了不正确、不的对待科学的方法。现代行为科学认为,真正引起精神创伤和偏差行为的,不是挫折或矛盾冲突本身,而是青年学生对他们的态度以及应付的办法。
其次,由人生的挫折引起。
中职生未来从事的职业具有较高的职业化和较强的技术性,因而他们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愿望十分强烈,对自己现在的成败,将来的前途以及国家、社会的状况,都非常关注和敏感,特别喜欢思索人生。但是,在思索人生的过程中,如果觉得客观现实不符和主观需要,事与愿违时,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不能解决时,部分学生便会产生挫折感,这种挫折情绪如未能及时排解和科学引导,就可能形成学生较长时间的心境——冷么和消沉。冷么和消沉的青年学生,对于现实和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往往缺乏正确的认识,感到难以理解,似乎在人生价值体系选择中失去了目标,感到现在的我难以走向将来的我,现实的我难以走向理想的我。表现在行为中是一会儿兴高采烈、一会儿一蹶不振;时儿信心十足,时儿灰心丧气。这种现象叫“自我同一性混乱”,即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不能统一起来,这种心理发展到严重地步,再加上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学生严重的偏差行为.
(2) 中职生的逆向心理及其行为倾向
就学生逆向心理而言,它是与学校和家庭所提出的某些要求或规定相反的体验与行为倾向。学生由于受原有价值观的作用和偏见的影响,以及教师的过度、无效刺激和损害自尊心的刺激可能造成逆向心理及其某些行为倾向,比如部分学生对某些会议、报告、课程感到厌烦,甚至逃避。学生逆向心理具有不同程度。较弱的逆向心理往往是暂时性的心理防御机制引起,比如冗长的报告,枯燥无味的讲课,大多数学生会反感,这种程度的逆向心理具有暂时性,只要对刺激方式稍加改变,如会议开的精彩些,讲课生动有趣些,这种心理就可以消失。较强的逆向心理往往表现为对某一事物或问题的简单态度甚至偏见,如部分学生对某类事物抱有成见,接触该事物时,按照自己的“看法”和“主见”,便产生反感和抵制心态而不愿去做,而且年级越高的学生,对学校生活中的某些规章制度的“认同感”较弱,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更容易对教育要求持相反而不够正确的态度。这种程度的逆向心理在形成初期稳定性还不太强,容易矫正,当他们表现为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时,惰性较强,容易迁移到许多事物上,难以矫正,在生活中及个别人对什么事都持抵触情绪,就是证明。所以学生逆向心理就容易出现偏差行为。
(3) 中职生违反社会规范的偏差行为
偷摸行为,中职生的偷摸行为多数属于无预谋的或恶作剧的偷摸,往往是由临时触发、顺手牵羊造成,当然也不排除有明确偷窃动机的预谋偷摸。有的学生从小形成了不良需要的习惯,好占小便宜,在“顺手牵羊不为偷”“读书人窃书不算偷”的错误认识指导下,对他人的物品在有机可乘时便顺手牵羊,据为己有;有的学生在受了某种挫折或与他人相处不和谐,自尊心未得到满足,借报复或搞恶作剧以满足自尊的需要而进行偷摸。形形色色的偷摸行为是学生的品质和人格的问题,他给受害者造成的损失可以估量,但给别人造成的心理伤害却无法,对双方来说都是极大的损失。
赌博行为,中职生的赌博行为大多由社会原因、学生群体互动和个体认识评价引起。主要是社会赌博之风对校园的冲击,参赌学生的鼓动与怂恿些学生不自觉地从众、顺应群体行为,从而同流合污,设置部分学生把赌博视为娱乐、情趣,觉得娱乐活动就该有强化刺激,谁输谁请客、付钱,天经地义。赌博行为给学生造成了严重后果:个人学习成绩下降,破坏校园风气,污染校园环境,由赌博可能诱发偷窃、敲诈、流氓等犯罪行为;诱发学生心理疾病,导致身心健康水准下降等,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赌博偏差行为的发生。
由于中职生的偏差心理和行为客观存在校园内,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正确地对待,对其偏差行为地引导和矫正。
三.针对产生的原因,探究偏差行为的矫正方法
(一) 在对偏差行为学生进行引导前要充分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 要重视指导者本人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学习是敏感的,行为偏差学生尤其敏感,他们在与教师接触时害怕受到指责、嘲笑甚至是训斥。因此,一般地说,在接受指导前,他们的心理情绪往往是紧张不安的,个别的甚至有怀疑抵触情绪。在这样的时刻,指导者本人的非言语行为可能比即将进行的心理知道的谈话,更具有影响力,此时无声胜有声,指导者应伺机以一些无声的行为来创造一个真诚平等的氛围。譬如,笑容可掬地为受指导者搬过一把椅子让其安静的坐下,端过一只茶杯让其喝口水……这些无声的语言会使受指导的学生感到指导者的可亲、可信,大大缩短了双方的心理距离。美国著名心家罗杰斯在他的著作《一种存在的方式》中指出:“只要能够创造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气氛,就会出现奇迹……”这个“奇迹”便是受指导者自我娇治的心理潜能的迸发。
2、 要精心选择指导的“接触点”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行为偏差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时,开头的第一次接触颇为重要的。首先要选择好内容的“接触点”,既要考虑从什么内容着手进行心理指导的首次谈话,才易于被对方接纳,这就需要事先对指导对象的性格、兴趣、习惯等各方面有比较透彻的了解,这样才能在选择内容“接触点”时“搭准脉搏”。其次,要考虑什么样的时间与行为偏差对象进行接触最佳。一般不宜在当事人情绪冲动时进行接触,而在当事人表现稍有进步时进行接触,这时指导的效果就可能好一点。另外,还必须精心选择地点,要因人而宜选择合适的地点与行为偏差的当事人接触:对有自卑心理者,适宜在轻松的环境中接触,如走廊边,小花园里等;对有自傲心理者,则宜在庄重严肃的气氛下接触,如办公室,室等。
总之,因为行为偏差生往往与老师有着一种出乎于本能的心理对抗,所以指导者必须精心选择好首次接触时谈话的内容、时间及地点。
(二) 对偏差行为的矫正可如下办法
1、 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教育。正确的人生观是高尚行为的指南,是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有利武器,因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是引导和矫正中职生偏差行为的必由途径。处于青年初期的中职生,正是思想逐渐高度,自我意识分化与同一的时期,而且走过了一段人生历程,有一些经验和教育可资借鉴与,所以正是树立科学人生观的好时期。正确的人生观是由一系列因素构成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其核心因素;对生活、事业、工作和学习的热爱,是理想与行为统一的“粘合剂”;坚强的意志是克服困难、身体力行的内驱力。因此,在进行人生观教育时,应该把理想教育、情感陶冶、意志锻炼等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调整学生认知结构。偏差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错误的认知。心理科学认为,积极的认知评价在调适身心、矫正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矫正学生的错误观点时,不要全盘否定,尽量保留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合理成分,并帮助他们引入新的认知成分,学生在合理与错误,新与旧的矛盾冲突中寻找自我解决的办法,从而自觉地转变观念、调整认知、纠正行为。
3、 引导学生设定合理需要,确立奋斗目标。需要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是行为产生的内部原因,但不合理的饿需要常造成学生自身受挫,情绪不稳,以至产生偏差行为,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符合实际的需要,这样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才能统一,需要也能得到满足,进而调动起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使之不致产生偏差行为。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奋斗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有了目标,学生才能有奋斗的动力、内驱力,也能使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投放在实现目标上。
4、 缓解学生不良情绪。具有偏差行为的学生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其内心都有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这时从教育者来说,应晓之有理,动之有情,比如关心其学习生活,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沟通情感再设法影响其认识,即用减少情感冲突的办法恢复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平衡,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缓解。
5、 进行师生沟通。教师应学会以“沟通者”的姿态进行工作,既当教师,也做朋友,谈论学生关心的话题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沟通情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使学生信任你进而接受你的教育。在沟通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教育的合理度、难度及趣味性,使学生乐意接受教育,才能达到目的。
6、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健康有意的活动,培养高尚情趣。教师应给同学提供参与群体活动的机会,满足青年学生多方面的需要,以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活力。同时,通过开展活动学生得到展现才智的机会,并从中正确地发现自我和培育我,把现实的我上升到理想的我。不仅如此,学生参加集体活动,还可以加强人际交往,沟通人际关系,使个体产生对集体的归属感、自豪感,避免孤独感和挫折感,从而预防偏差行为的产生。
7、 向学生介绍自我调节的办法。因为每种偏差行为都伴有学生个体的错误认知和不良情趣,特别是不良情趣的消除,更宜采用自我调节的办法。如情绪合理宣泄的最好方式是找知心者或组织倾诉心声,接受劝慰和忠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心理咨询,这有利于缓解个体的不良情趣,有利于消除心灵深处的不良动机;又如当学生个体的需要和目标受到阻碍和压抑,不能直接实现或不为社会容许时,可用另一个能实现的或为道德的,所允许的去代替,通过代替性满足,个体的目标能实现、需要能满足、紧张情绪也得到缓解、精神境界可能升华,行为也就不会偏差正常轨道;一些学生在生理上有某些缺陷,如貌丑、身矮、残疾等,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发展来弥补,补偿学生的自尊需要,不至于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这是代偿作用。由此可见,学生掌握一些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利于心理健康,也减少了学生偏差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处于青年初期的中职学生,存在一些偏差行为是正常的。以“育人为宗旨的教育工作者应正确看待,高度重视,并给以及时科学的引导和矫正。
上一篇: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下一篇:浅论新课程中的几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