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教师素质及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5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趋进步,教育本身也发展着深刻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中共中央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决定》《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发,对教育目标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课程标准的出台,使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将课程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用教学实践去验证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这些问题都是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在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重要的素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课程开发意识。 随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课程开发能力已成为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课程意识,实现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制者的角色转变,提高其课程开发能力和相关技术,才能使教师不断获得专业成长。
科研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
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育科研能力是基础教师教育所必备的能力。现
代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要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能力,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教育对象是人,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精
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同时,教师也是工作群体的一员,要有与同事融洽相处,合作共事的能力。教育是不仅涉及学校,同时还涉及到家庭及社会,所以教师还应具备有与家长、社区有关人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形成教育全面进行有效地工作。
4、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机和信息科
学技术智能化、信息全球化、国民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势在必行。21世纪,“文盲的概念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不会使用计算机等先进工具或不会检索、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人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新文盲特征。”(〈教育报〉1996、1、24)科技的现代信息技术已走入校园为现代教育服务,结合教师必须迅速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学习、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5、学习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求教师成为终
身的学习者。瑞士的查尔斯、赫梅尔曾指出:“终身是唯一能够适应人,适应生活在转变中的世界和变动社会中的人的教育。这样的人必须使自己能够不断地适应新情况。”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如何引导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主动迎接教育改革的挑战,建立有效的、促进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师资培训成为学校永恒的话题。走向校本的教师培训应运而生。我校在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中作了以下尝试: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我校十分重视引导教师加强学习,
把集体学习与个人自修结合起来。每学期,我校
定期邀请西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市教育科学学院的教育专家和领导为教师们做专题讲座2—3次,向教师宣传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改革政策法规,让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及其他学校教育改革的动态;每学期列出必读书目,要求教师每月写读书笔记4000字。各种学习活动开展,教师们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趋势及措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 ,激发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师的教学研究、科研能力的培训。
2、1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每个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主持人、有中心发言人、有研究内容或主题,教师有书面发言材料。除此以外,我校打破了以本学科、本年级教师为主的教学研究,实行同学科跨年级、跨学科跨年级的主题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如观摩听课、课后集体评议、召开经验交流、进行案例学习研究等,形成教师合作互动、经验分享的格局。同时,我校每期开展“三课”达标、优质课竞赛、教研组活动竞赛等活动,为教师创设了展示集体智慧和个人教学风采的舞台。
2、2课题带动
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我校把课题研究作为培训的基点,教科室定期组织教研组或课题组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注重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鼓励教师将研究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边研究边边反思。如我校以三年级为实验点,组织三年级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与实践》的研究,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借鉴其他地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作法,邀请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课程专家到校指导、教师们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写出了精彩的教学案例和研究心得。教师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3、组建教师学习、成长团体
学校以市、区、校级骨干教师为中心,发展有发
展潜力的青年教师,组成学习型教师组织。教师组织成员共同探讨制定出教师的培养目标,即市级骨干教师在五年之内成为市内名师或国家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在三至五年内成为市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在二三年内成为区级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在二年之内成为校级骨干教师,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在管理方式上实行自主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潜力,从而创建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4、开展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
校本教师培训改变了教师培训就是对学科专业知识补课的观念和做法,学校及教师本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独创地位和作用被发现和受到重视。
我校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使教师在学习中转变观念,在实践中摸索,在研究中自我成长。
上一篇:“品行弱势学生”的教育策略
下一篇:教育,切不“可目中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