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院教育的特质及现代意义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5
如果我們翻閱中國教育史的著作﹐我們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在歷代之中﹐最有活力的教育都是書院類型的私學﹐而這些私學當發展到高峰的時候﹐往往因受到政府的認可和資助而轉化成官學﹐而一旦成為官學之後﹐便往往失之了她的活力﹐最後趨於衰落﹐被其他新興的私學取代其地位。這種現象﹐唐君毅先生嘗稱之為「三部曲」 ﹐即私學由興起﹐到轉為官學﹐到最後衰落的三個階段。 (註2)
本文不擬討論上述現象的產生原因﹐筆者提及此事﹐只是想突出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相對於官學來說﹐傳統的書院教育﹐有其巨大的價值和意義。筆者甚至認為﹐就是在現代社會中﹐傳統的書院教育仍有其不可或缺的價值。
就筆者所知﹐傳統書院教育的主要特質有以下各項﹕
1.強調道德教育﹐反對追逐名利
唐宋以來﹐官學的最主要特徵之一﹐是把教育和科舉取士結合起來。從好處來說﹐這種教育能培養國家所需人才﹐並有利於政府的統治﹔然而﹐從壞處來說﹐則官學容易淪為士人追名逐利的場所﹐令教育趨於墮落腐化。
書院教育﹐則往往秉承儒家的教育理想﹐從個人方面說﹐是以成就道德人格為最終目的﹐從社會方面說﹐則是進身朝政以實行推己及人的外王之道﹐或者在朝野上依社會良心議論朝政﹐令國家朝政納于正規﹐人民能安居樂業。理學家朱子(朱熹)曾說﹕「熹竊觀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 (註3)就是這個意思。
2.著重尊師愛生﹐建立師生情誼
中國古代教育素有「尊師愛生」的優良傳統﹐但這個傳統卻並非在官學而在書院﹐因為官學的師生許多時候以利害關係為主﹐故關係容易流于冷漠疏遠﹐不及書院的師生往往有著純粹而真?的師生關係。
一方面﹐由於生徒是擇師而從的﹐他們未入門時已對老師的學問和人格十分仰慕﹐加上入門後得到老師的悉心教導及人格感召﹐故對老師更加尊崇。以理學家陸象山為例﹐他與學生有著深厚的感情﹐當他逝世後靈
上一篇:乌托邦—当代教育的根本品质